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转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政策建议

2022-07-06 16:09郭钟山
客联 2022年4期
关键词:政策建议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

郭钟山

摘 要:农村社会经济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统筹城乡之间协调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举措。确立人民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充分发挥人民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前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政策建议

一、农村社会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现代化经典理论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城市和乡村要确立一种新型关系,即中心——边缘或者支配——被支配关系。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实践看,在其各自现代化的早中期,传统的乡村社会都曾面临严峻的挑战,城市社会的兴起和乡村社会的衰退恰成对照,而且乡村的衰败还必须面对社会转型的长期痛苦。因此国家要根据城市化和农村社会的转型需要,合理调整和改变其农村治理模式,以减少社会转型带来的长期痛苦。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增长,农村社会亦进入高速转型时期,政府相应的制度安排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更加不适应社会改革的要求。

(一)农村的阶层分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现代化“原始积累”时期,我国选择了以城市重工业为核心的“城乡分治”现代化发展战略,并形成了一整套相应的制度安排。这一时期内,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对农民的经济剥夺是空前的,但因为一套精巧的制度安排而没有显性化。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结构的最根本变化就是由整合型社会向分化型社会的快速转变,农村虽然经济发展缓慢但社会分化与转型更为剧烈。

目前,农民阶层内部开始了分化,并形成了农民工、雇工、农业劳动者、个体工商者、私营企业主、农民知识分子、企业家、管理者等8个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只占60%左右。农民阶层内部的分化打破了长期以来刚性单一、相对封闭而又具有较强独立性的农民身份,使其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出现了诸如农民身份的工人和工商个体户、企业家等边缘性群体。这些处于边缘化生存状态的群体大多属于社会分化的过渡性群体,其成员缺乏稳定而长期的预期,尤其是长期游走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群体,他们在丧失了原有的乡村文化价值和社会组织归属的同时,很可能会长期陷入一种“游民化”的状态,从而对政府既定的社会治理模式及整个社会的稳定构成了挑战。

(二)农村利益与价值观念的分化

传统的农村社会是“以农为本”的伦理型社会,整合能力较强,能够约束和规范农民的社会行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商业文明的渗透和市场经济的逻辑运行,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来,使农民在收入、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对利益的不同追求必然在不同利益主体间产生矛盾。因此,利益矛盾是制约农村社会各种矛盾的根源性矛盾,即使是干群矛盾也隐含着经济利益矛盾。这已成为影响我国农村社会整合的重要因素。

(三)农村组织结构的分化

农村组织结构的分化,即传统型与现代型组织并存的二元格局。结构上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缺乏维护农民权益的组织;功能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基层组织在承担政府管理职能和维护农民利益方面的矛盾困境。这种结构上的缺位和功能的悖论是农村组织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新时代农村建设有序转型的方法建议

新世纪以来,连续多个农业“一号文件”更是突显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村从基础设施的变化带来农民生活的巨变,以实现有序转型。

(一)理清农民教育培训思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发展都是由于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不断交互作用而推动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否则就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发展过程实质就是生產关系不断变革以适应生产力要求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畸形状态,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据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可预计从农村转移出来劳动力将是人力资本较高的剩余劳动力。以江西省为例,全省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5.51%,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占到34.7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88%,高中以上的只占10.8%,大专以上的仅占0.4%。可见,人的全面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辩证统一关系,因此应建立系统农民教育培训计划和农民转移教育培训计划。

(二)实现迁徙自由

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市民化进程之间的关系,正确的逻辑应当是:城市化进程是对农民永远开放的一个选择,而政府假如要让这个进程比较平稳,那就应当强化农村的公共品供应和福利供应。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不应成为阻碍农民市民化的理由。政府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其目的不是为了把农民捆绑在农村,事实上,在建设新农村的时候,政府必须继续致力于保障农民的迁徙自由,尤其是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使农民能够比较方便地流入城镇。

(三)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

从客观上看,中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人均GDP已经超过了1000美元,财政收入2005年已超3万亿元,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物理基础。工业反哺农业,这个大方向中央已定,至于反哺办法,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在操作层面需要因地制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皆由市场配置,城乡二元结构由来已久,听任市场安排,工业不仅难以反哺农业,就是农村现有的资源,也会源源不断地转向工业。经济学家刘易斯曾说,由于工业收益率高于农业农业劳动力会因此大举流入工业。其实,岂止是劳动力,资金流动也是如此。工业反哺农业不仅是使农业得到银行支持,而更主要的是农业分享工业利润。

建议工业反哺农业,治本办法是调节工农产品比价。目前农产品价格偏低,供大于求,若政府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同时,补贴部分农民休耕,减少农产品供给,价格就会涨上去。同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门槛,特别是在解决招商引资用地与公益事业用地的矛盾上,想办法解决容易引发的矛盾。此外,还要提高农村产业化水平并重视农村物流,保护好乡村环境,适度开采资源,并发展绿色食品和农产品深加工,扩大出口。

(四)建立农民新型专业合作组织

目前,农村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是因为“政府失灵”所致。其原因是传统的农村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社会转型需要,也就是说社会转型时期的制度安排不完善,制度设计不合理。政府职能转换要立足于原有体制最核心和最坚硬的部分进行改进。政府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必须依靠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在农户家庭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培育市场竞争主体、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方式。合作组织的缺失是我国农业产业化难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应积极探讨“龙头公司+银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陆学艺  “三农” 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 [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葛志华  为中国三农求解转型中的农村社会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3:石磊  三农问题的终结 [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4:卢现祥  新制度经济学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DAC46ECB-D3D0-43CC-8F74-2DD9EEBA9917

猜你喜欢
政策建议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