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游》:静谧太空的史诗乐章

2022-07-06 18:53Ybor
世界博览 2022年13期
关键词:布里克哈尔科幻电影

Ybor

库布里克将2001年设置成科技已经相当发达的时代,片中的人类活在周围一切都是科技制造的世界。

一部好电影就如同一幅价值连城的名画、一曲流芳百世的乐章,抑或是一座美轮美奂的建筑。《2001太空漫游》就是这样一部具有极致艺术性的作品,它诞生于1968年,距今已54年。

《2001太空漫游》是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根据亚瑟·克拉克科幻小说改编的经典电影,但小说版不是“原著”,电影版也沒有“改编”,电影和小说的创作是同时进行的。

神秘的黑色石碑

在1968年的世界影坛中,意大利西部片宗师交出传奇经典之作《西部往事》,富兰克林·沙夫纳拍出了人类宿命反思之旅的《人猿星球》。同年的4月2日,《2001太空漫游》在美国正式公映,但是这部电影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影评人的青睐。

《2001太空漫游》的首映可以说是一场“灾难”。参加首映的知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含蓄地写道:许多坚持到影片结尾的观众都意识到,他们观看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之一。然而,不是每一位观众都坚持到了最后。

在电影上映期间,库布里克在接受采访时被问道:“能不能说说您是如何诠释这部电影的?”库布里克直截了当地回答:“我不能说。”当谈到“太空奥德赛”时,他说:“既然我们很快就会造访那些星球,我们自然就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过去是不是也有外星人来过地球上探访我们人类呢?”

影片用大量的镜头展示空间站和月球基地的内外设计。无论是流畅的造型及线条设计,还是失重的室内空间、星际旅行的休眠仓以及类似平板电脑的移动终端设计,都大大超越了那个年代的科幻片的标准水平。

库布里克实际上是通过影像从哲学的层面上宣告了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一部优秀的传统科幻小说或许会让我们通过娱乐的方式间接体验到其哲学内涵,但库布里克的作品唤起我们的主动思考,他希望我们像哲学家一样与现实拉开距离,再加以思索。

电影开始于400万年前的非洲,史前猿人靠采摘果子为生,同时还要抵御猎豹的偷袭。在一块神秘的黑石出现后,一切就改变了,它开启了猿人的心智。猿人不再只是防御和仰望星空,它们开始学习使用工具,变得强大起来,通过工具杀戮其他动物获得食物,抢回曾经被夺去的水源。狂喜的猿人开心地将手中的工具(骨头)抛向天空,一眨眼,它变成了一艘宇宙飞船。

这一幕史诗般的蒙太奇,成为了科幻电影中最经典的一幕:人类的进化过程仿佛就在这弹指一挥间,400万年的进化一笔带过。

对于人类来说,浩瀚的宇宙就像一座灯塔,吸引着人们不惜大量人力、物力去探索它,研究它,甚至想去征服它。人类在经历过漫长的发展后,那块黑色的石碑又出现了,为了寻找石碑的根源,人类开始了一段木星登陆计划。

《2001太空漫游》没有一个镜头是仅仅为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而拍摄的,只有对自己的才华怀有无限信心的艺术家,才敢于创作这样精炼的作品。库布里克将每一个场景简化到极致,只留下精华;每一个场景驻留在银幕上的时间,都足以令我们充分思考,并被永远纳入我们的想象之中。

整部电影几乎没有任何剧情与对白,就此而言,影片是完全开放给观众的。史前猿人在神秘的黑色石碑面前,学会了如何将骨头当做武器,从而发明了最早的工具。在笔者看来,黑色石碑是出自智能生物之手,人为的光滑表面和笔直的棱角激发了猿人的灵感,让它意识到自然之物可以通过智慧加以塑造。

骨头被抛向空中,变成了一艘太空船,有人将这个镜头称为电影史上最大的“闪前”。随后,我们看到威廉·西尔维斯特饰演的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赶赴月球和空间站。这一部分故意违反叙事原则,库布里克不用令人喘不过气的大段对话来向我们表明博士的任务,反而着力展示航行中的细枝末节,例如船舱的设计、具体的舱内服务、无重力状态等。

在空间站内,观众看到了熟悉的商品品牌,看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参与的神秘会议,也看到了可视电话、无重力厕所等。月球上的场景与1年之后人类首次登月的实况录像同样逼真。甚至因为真实的登月场景和电影里的场景实在太像了,以至于有人怀疑传回地球的照片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找库布里克拍的。

在《2001太空漫游》的142分钟内,预言了未来50年人类文明的发展线。影片中,弗洛伊德博士与自己的女儿进行了一次视频通话,并且还花费了他2美元。多年后,苹果公司的facetime实现了这一科学预言。宇航员一边吃饭一边看的东西就是平板电脑,这个被认定为现代科技的产物,早在50年前就被想象出来了。有意思的是,苹果公司状告三星侵权IPAD时,三星公司就拿出了这里的电影剧照。

除了平板电脑, IPOD的命名也源于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当时的苹果文案创意人温尼·奇科在命名IPOD时绞尽脑汁,有一天,他突然想起电影里的一句台词:“Open the pod bay door, Hal.”(哈尔,把分离舱的舱门打开。)电影中太空船放出的小飞船“Eva Pod”,与Mac和MP3播放器之间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自此,iPod诞生。

“发现号”上的生活显得漫长而平静,宇航员们每天的例行公事便是锻炼身体、检查航行状态、与“哈尔”下象棋。直到他们开始怀疑哈尔的程序出了错,观众才渐渐感到一丝悬念。哈尔的程序设定使它坚信“这个任务事关重大,不能容许你们破坏”,而宇航员所面临的困难就是如何避开哈尔的注意力,由此产生了本片的经典镜头之一:人类宇航员躲进一个分离舱内进行密谈,但哈尔根据他们嘴唇的动作“读”出了谈话的内容。这一幕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库布里克把握住了分寸,既表明了哈尔已经洞悉人类的计划,又不过分强调。他相信观众的智力足以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意思。ED796739-2273-4568-B58F-5E60EC171C49

著名的“星门”出现在影片后半段。在这一幕中,宇航员戴夫·鲍曼经历了一场声与光的旅行。我们不妨认为他穿越了一个“虫洞”,抵达了另一地点或另一维度。这一神秘终点在片中并未得到解释,我们只看到戴夫在一间舒适的卧室里安静地用餐、打盹、渐渐老去,随后便出现了“星孩”。

巨石、星门和神秘卧室必然是另一种智能生命所留下的,但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指明这一种族的来龙去脉。《2001太空漫游》的研究者们认为库布里克和克拉克尝试过创造外星人的形象,由于无法令人信服最终放弃了。这一论点是否屬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外星种族以“留白”的形式出现,远比实际登场更为有效。与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表现形式相比,这种无形的存在更能激起我们的强烈反应。

《2001太空漫游》在许多方面接近于默片。绝大多数对白都可以用字幕卡来处理,许多对话仅仅是为了表现人们说话的动作而安排的,其内容并不重要(例如空间站内的会议)。片中最富有感情的对话场景,恰恰是哈尔乞求戴夫饶了它的“性命”并唱起“雏菊”的一幕。

音乐语言与宏大叙事

《2001太空漫游》的成功有一部分要归功于配乐。库布里克起初聘请了阿历克斯·诺思为电影创作配乐,但在影片剪辑过程中他用一批古典乐录音作为临时音轨,竟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于是他最终决定采用这批录音。这一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尽管诺思的作品(收录在一张单碟中)不失为一部优秀的电影配乐,但并不适合这部影片,因为它犯了一切配乐的通病,试图强调影片的情节,给予观众情感暗示。库布里克所选择的古典音乐则独立于情节而存在,这些乐曲本身就是绝世之作,它们给视觉影像带来一种庄严肃穆、超凡脱俗的氛围,从而提升了整部影片的层次。

当宇宙飞船和空间站对接时,响起了约翰·施特劳斯的华尔兹舞曲《蓝色多瑙河》。乐曲演奏得极为缓慢,而银幕上的动作也极为缓慢。显然,空间对接这一过程需要极度谨慎,如今我们已经通过现实中的经验认识到了这一点,可在当时,有人认为这种“太空芭蕾”节奏太慢,应采用激昂的背景音乐来加快节奏。库布里克的作品将我们带到茫茫太空之中,让我们近距离注视空间对接的过程。观众对背景音乐很熟悉,知道旋律必将如此这般展开,因此会感到宇宙飞船仿佛特意放慢了动作来配合华尔兹舞曲的节拍。

这部制作精良、视觉效果美轮美奂、音效醇厚干净的科幻经典作品,以其对人类进化、人性及宇宙未来的沉思,缔造了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

除了《蓝色多瑙河》这曲配乐外,还有一首《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更为经典。这首曲子的名字源自尼采的同名著作,后被理查·施特劳斯改编成了交响乐,恢弘大气,与这部电影的画面相得益彰。古典音乐一旦和通俗娱乐相结合,往往会失去其严肃性,比如我们一听到《威廉·退尔》序曲就会想到《游侠传奇》,但在库布里克的电影中,古典乐曲和影像结合之后却得到了提升。

如今的科幻电影,早已从宏大叙事演变成为了更多元化的叙事,特别是私人化的叙事角度。且不说独立小成本科幻电影,即便是《地心引力》《人类之子》《星际穿越》《阿凡达》这样的大制作,都缺少了《2001太空漫游》以及同时期科幻电影那种“天问”式的对整个人类命运思考的主题。

《人类之子》有着宏大的背景,但影片主要的故事线及最终落脚点,都集中在了“这一个”角色身上,大大削弱了影片思考与追问的深度;《地心引力》集中于一个女性的求生;《星际穿越》结尾于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父女情;《盗梦空间》中男主角的终极动力是拯救爱人并回归家庭……这些都是把一个宏大的主题附着到具体而微的情感因素上,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幻电影概括化、抽象化的全景式描绘截然不同。

大部分的科幻电影往往无力跳出人类中心论的怪圈。在这些科幻电影中,外星人只有两类——善良的和邪恶的,前者帮助人类,后者意图占领地球或消灭人类。然而在《2001太空漫游》中,外星人留下的黑色方碑,指引着人类不断追寻他们的脚步,人类似乎永远也找不到这些神灵一般的外星人。这是极少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类为视角,但却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看待世界、宇宙、未来的科幻电影。其伟大的价值也正在于此。

《2001太空漫游》中既有对科技的精准表现乃至赞叹,同时也展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疑虑与反思;既有对科学精神和实证理性的认可,也有对神秘主义及宗教概念的表达。这种复杂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悖反力量,也成就了影片独特的魅力。

(责编:马南迪)ED796739-2273-4568-B58F-5E60EC171C49

猜你喜欢
布里克哈尔科幻电影
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人们还在热议他是否来自未来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
杰克·吉伦哈尔比弗利山庄不够味
如果雨果的哈尔威船长说了假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