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宋朝的“最美微笑”

2022-07-06 21:48阿兹猫
世界博览 2022年13期
关键词:安岳观音石窟

阿兹猫

各个平台的暑期档荧屏大战一触即发,电视剧《梦华录》刚一上线便受到大众的关注。随着剧集的讨论度越来越高,宋朝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惊艳了许多观众,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氤氲的东方气质。

安岳,安居于山岳之上的寂静乡村,深藏着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一支低调却绚烂无比的石窟群。拥有明确传承体系和脉络的安岳石刻,上承云冈,下启大足,中国石窟艺术“唐盛宋衰”的论调在这里被彻底颠覆。

当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途径并非只有“西域+河西走廊”一条,而是多源的,西南丝绸之路也是重要的渠道——“古身毒道”,即从古代印度经缅甸传入云南,再到达四川。古蜀恰好位于沙漠绿洲丝路和西南丝路的交汇点,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早期佛教在中国的重要传播地之一,尤以岷江流域最为突出。由于石窟造像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需富庶之地的贵族豪强方可完成。这里远离中央,当地豪门世代信佛,赞助供养,于是,中央帝国边缘的蜀地反而在佛教石窟艺术末期兴盛一时。

资阳下属的安岳县古称普州,位于四川盆地中部, 地處成渝直线中点。始建制于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安岳石刻是县境内全部摩崖造像及圆雕、塔雕、壁雕的总称,包括10处国家级文保单位和30处省宝。然而这些石刻绝大部分都散落在乡间山野,想要探访这些深藏于山峦间的艺术宝藏,实属不易。

在云鹫山,我沿着石头阶梯来到青松翠柏掩映下的塔坡大佛寺。塔坡的文保员肖老太打开门,透过门栏,主尊毗卢遮那佛的面容逐渐清晰起来:低眉慈目,面容安详,原本作为神明存在的佛显现出人的光彩。

华严洞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石羊镇箱盖山上, 有开凿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的华严洞和开凿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的大般若洞两大石窟,内有宋代造像159躯,历代碑刻题记24处, 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毗卢洞紫竹观音,是绝对不能错过的安岳石窟代表作品。

华严洞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石羊镇箱盖山上, 有开凿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的华严洞和开凿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的大般若洞两大石窟,内有宋代造像159躯,历代碑刻题记24处, 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依岩壁而建,大殿台上3尊结跏趺坐的佛像高约4米,题材为华严三圣。主尊毗卢遮那佛和文殊菩萨皆为宋代原物,身体比例匀称,镂空的石雕头冠尤其精美,衣饰却很简洁。可惜普贤菩萨是清代垒石重塑的,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面貌了。

我从不同角度看过去,造像流畅的线条中透着温婉,眉眼与鼻梁间尽显悲悯。佛的面容塑造俗称开脸,是一尊雕塑成败的关键。这两尊造像的面容栩栩如生,代表了宋代石刻的最高水平。虽是神,却像世俗的人,亲切温暖。即使时光流转,放到今日来看,依旧有着极强的感染力。

夕阳西下,最后一缕光线透过木栅射进来。世间芸芸众生仿佛过眼烟云,唯有佛安坐在此千年。佛造像这种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塑技艺与精神信仰的高度融合。宋代是中国美学成就最高的朝代,也是安岳石窟的黄金时代,堪称全民审美在线,于是便有了塔坡毗卢佛这样的神来之作。

能够代表安岳石刻整体最高雕刻水平的还要数华严洞,它是安岳单体面积最大的石窟,所有造像(包括前面的供案)都是在一块巨石上由外向内挖掘雕刻而成。

此刻,安岳石刻专业讲解员周春老师正侃侃而谈:“华严洞开凿于北宋,正壁刻5.2米高的华严三圣造像,左右窟壁并排有十大菩萨坐像,是安岳石刻造像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组。”

这的确是我在安岳见过的最华丽精美的宋代群雕洞窟,整座石窟布局严谨、动静结合、虚实得体,特别是两侧的10尊圆觉菩萨,美轮美奂、姿态各异,保存相当完好。我被正中的辩音菩萨造像吸引,其风格既不同于魏晋的秀骨清像,也不同于盛唐的丰腴,头顶宽大的披巾,面容娟秀,正闭目打禅,仿佛进入了万物无碍于心的禅定境界。

除了菩萨面部表情生动细腻,“注意看佛像的宝冠。”在周老师的指点下,我发现这些宝冠两边镂空雕刻着精美的花卉,宋代工匠们不仅将石头刻出了极强的金属质感,还有花瓣的柔美。菩萨的衣物也如行云流水,胸前杂饰璎珞,脚踏莲台,海浪轻浮,饰带如曲铁盘丝,衣褶如丝绸般自然垂下。坐姿也各不相同,或结跏趺坐,或半跏趺坐,膝盖相抵或相向,体现了古代工匠考究造像对称美的良苦用心。

安岳以“石秀”闻名蜀中,石质具有柔软绵的特点,特别适合进行镂空雕刻。菩萨上方浮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十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飘渺云彩以及各类人物,甚至旁边下山的金毛狮子都活灵活现。

似乎从踏入华严洞的那一刻,便走进了集现实与浪漫为一身的宋代美学世界。

我们的车子停在毗卢洞前不大的空地上。9月的塔子山,路边翠竹摇曳,传来白颊噪鹛清亮的声音。

观音堂是在山崖上凿出的一个进深约6米的石窟,10米见方的石壁左上方,便是那尊著名的观音造像。第一眼望去,我便不愿再将目光移开。首先吸引我的是她的坐姿,“跷脚戏坐”在古代绝对算不上端庄。只见她侧身坐于莲台之上,头戴全镂空的繁密贴金天冠,冠中镶嵌化佛,蛾眉上竖,凤眼下垂,直鼻微隆,朱唇微闭。上身着短袖披肩,袒胸露臂,胸前挂一串金色璎珞,腰际系一条结花丝绦,下身一袭薄如蝉翼的绣花长裙,彩带紧贴于腰腿之间,裙角、褶纹飘逸自然而有风韵。配以祥云、鹦鹉、宝焰,观音在恬静中显微动之势,丰姿绰约,整体和谐悦目。

诞生于北宋年间的观音造像高3米左右,不知出自哪位工匠之手,犹如从宋代名画中款款走出,就这样跷脚自在闲坐了千年,细节之繁复精致无与伦比。更让人赞叹的,是那种从磐石里渗透出的美,从风霜中磨砺出来的风度。安岳石刻中以观音为题材的造像不少,都很出彩,但公认的将安岳宋代石窟之美发挥到极致、最精美绝伦的一尊便是毗卢洞的水月观音,因背后岩壁上雕刻象征南海普陀山的紫竹林,人们又称她为“紫竹观音”。

观音本是男身女相,然而随着观看角度方向的不同,又呈现出不同的风韵:远看如端庄的淑女,移步细瞻,似有少女娇羞之媚,側面却又像一位潇洒俊朗的公子。雕刻动感十足,体现了紫竹观音的翩然婉约灵动之气,甚至足下的莲叶都被风吹得卷起。造像凿刻并非全是浮雕,其右手臂、莲叶、莲花、五指和细小巾带皆取镂空雕技,虚实结合,平面与立体相间。如此精湛的雕刻技艺,难怪紫竹观音已经成为了安岳的一张名片。

茗山寺一如既往地静寂,离入口处不远,在北宋十二护法神将龛的注视下,我走进山林小道,曲曲弯弯的山路,拐角处便藏着惊喜:体量巨大的石刻佛像逐一现身。原来所有佛像均开凿于山巅一侧耸立的岩壁上,气势宏伟。首先是毗卢佛和东岳大帝的合龛,佛道同窟,两两并坐。因佛像沿山径周缀于绝壁之上,只能近距离仰视高约4米的大佛,有种压迫感。

安岳的乡间风景。

位于安岳县城东南60公里的鼎新乡民乐村虎头山上的茗山寺,因“唐道佛骨禅宗更播于茗山”造寺得名,创于唐元和年间而盛于北宋。现存60余尊石刻造像,皆具唐宋风骨,堪称北宋摩崖石刻精品。然而因地处山尖,风化相对严重,千年的风吹雨打使岩石看起来更有一种沧桑之美。

接下来我遇见了高4.5米的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同样并肩而坐俯临崖岭。菩萨半镂空的宝冠雕凿十分精美,冠前左右各有牡丹一枝,大势至菩萨的头冠中有七级浮屠,第一层浮屠中有坐佛一尊。需要提下,茗山寺诸佛菩萨头顶的宝冠装饰无一雷同,是安岳所有造像中最精美的头冠。观音菩萨戴化佛冠,捧经书。大势至菩萨的面容已被风化,显现出水波状层层肌理,如同年轮记录下时间的印记。

身高5米的文殊师利菩萨立像最能体现安岳石刻技术的高超,手持的经书至少也有几百斤重,全靠落地袈裟作支撑上千年,看来这窟摩崖造像不仅是艺术还是力学的杰作。身后的砂石裸露在外,8个圆形小龛已经被风化成细细的波纹,谁承想这大自然不经意的一抹,竟然成就了茗山寺最具现代感的艺术作品。

茗山寺还拥有全国唯一一尊毗卢佛立像,高6.3米,化佛冠上似有一只金翅鸟立于冠顶,可惜残缺风化,仅能辨其双翼腹部,据说是罕见的毗卢遮那金翅鸟王造像。

茗山寺又名虎头寺,是集石刻文化、登山观景、求知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区。

守护福济寺的文保员邓永福正在讲述石狮子的来历。

圆觉洞是安岳石刻群中少有的4A级景区,登上高高的台阶,来到后被搬迁过来的教钟寺大雄宝殿外,门口的一对石狮出自现代安岳石刻匠人之手,颇具古风。圆觉洞摩崖造像主要由唐代官吏黎令宾、五代前蜀王建部将、驻守普州的剌吏聂真和北宋普州大户杨正卿出资雕造。云居山北岩造像区集中了圆觉洞、一佛两观音(释迦牟尼佛、净瓶观音、莲花手观音)和舍利塔等重要石雕,准确地说,这片石刻群应该称为“云居山石窟”,圆觉洞不过是云居山众多摩崖造像之一。

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释迦牟尼佛侧身而立——佛祖通常都是或坐或立或卧3种姿势,正面朝向观者,仅各朝各地风格略有差异。这样的侧身佛仅见于四川地区,目前共发现8尊,以面前这尊体量最大。拈花微笑也是四川石窟独有的禅宗题材,禅宗的产生便源于佛祖拈花的说法。只见佛面相丰圆,螺发高肉髻,双耳垂肩,身穿双领下垂佛衣,左右脚各踏仰莲座,左手持与愿印,右手施说法印,双目俯视,与右下方的弟子迦叶对视,身后椭圆形的火焰纹样的头光一直连接到洞窟的顶部。此窟另一看点是龛侧壁上的两身飞天,短袖彩裙,被云朵托起,裙带飘逸,姿态温婉,或托藕捧花,或布洒花雨——“天女散花”一词便来自于此。

安岳圆觉洞景区内包含了唐、五代、宋三代的造像,可以让人同时领略这三个时期的造像艺术特色。

圆觉洞的一佛两菩萨是分龛而立,并非合为一龛,这也是其特殊之处。位于右龛的净瓶观音立像建于南宋,高6.8米,头部采用圆雕,全镂空化佛花冠中间立有一坐佛。观音眉清目秀,双耳佩带垂肩吊耳环,身上的璎珞十分精美。她左手持净瓶,右手执杨柳枝于肩,有拂去世俗尘埃、将瓶中甘露遍洒人间之意。有趣的是净瓶的持法,别处的杨柳观音是右手托净瓶,这里则是十分随意地用两根手指提着。瓶上的圆圈纹样简洁大方,可以说放到今天都很时尚。

建于北宋的莲花手观音高6.5米,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尊。观音头戴繁密贴金花冠,冠内镶嵌一个小佛像。体态雍容华贵,面部圆润丰满。身穿宝缯,胸前璎珞更加繁复,映衬出俊美的面庞和浅浅的笑靥,气质清丽典雅、内敛温婉,神情自如地注视着下方的龙女。只见她左手抚右手腕,右手执一莲蕾。莲蕾长达1.3米,据说重达百斤,却千年不坠,是雕刻家借助力学原理,镂空了手与花蕾、花枝的空间,并巧妙地将花蕾、花枝重量承受于袈裟上的缘故,据说开凿这尊观音足足用了8年。

3座造像均为侧身站立,一双秀足轻踏于莲蕊之上,与观者形成呼应之势。高大但不粗糙,传承了唐代的审美风格。造像的面部圆润,肤质细腻,鼻梁挺拔,俯视的眼睛里流露出仁慈的情怀。体形都是修身平胸,体态含蓄自在,双手的动作幅度小。匠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释迦佛的慈爱众生、净瓶观音的悠然自在、莲花手观音的温婉含蓄表现出来,一组充满人性光辉的造像。

我在黄昏时分走进千佛寨,幽静的山林间,只闻归巢鸟儿的鸣啼。暖暖的光线洒在小路上,一侧的山崖上,风化斑驳的佛像在光影下逐渐生动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在夕阳下欣赏安岳石刻残缺的美,又有周围环境的衬托,这些充满山野韵致的石刻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千佛寨位于安岳县城西北2.5公里的大云山上,崖壁上开凿有规模壮观的石窟。这里也曾有寺,唐代名“栖岩寺”,清代康熙年间更名为“千佛寺”。原有五重殿宇,几经兴废,1974年,仅存的大雄宝殿又被付之一炬,如今只留下了寨崖上那3000尊造像,故称为千佛寨。

我的目光被第56号窟一尊富丽的净瓶观音吸引,她头戴镂空高冠,璎珞饰体,轻纱透体,庄严妙相,神气自如,尤其是肌膚的丰润质感在光线下格外出色——好一位健康美丽的菩萨!这是典型的盛唐石刻风韵。一一看过去,这些造像多以半圆雕为主,辅之以浅浮雕和线刻,线面结合塑造形象。虽然风化和人为破坏严重,但衣饰保持得相对不错,可以看出衣褶的处理,借助流畅的线条来表现衣纹疏深。除了一佛四菩萨窟、西方三圣窟,还有第五、六号窟,都是经典之作。

安岳石刻造像通常包括释迦、弥勒、菩萨、金刚、力士、飞天、供养人等形象,千佛寨的力士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比如第50、51号的龛门力士,为盛唐出品,很有“唐朝范儿”。力士身体呈S型,横眉怒目平视前方,上身裸露,用力的小腿青筋突出,双脚赤裸作斜八字站立,大有虎视眈眈、跃跃欲试的雄风。

北岩96号龛有保存完好的盛唐《药师经变窟》,属少见的石刻艺术珍品。药师佛系唐代密宗造像题材,药师佛端坐于束腰圆莲宝座,头部上端刻有华盖,身侧有菩提树,左右分刻八大菩萨,前后交错站立,两侧的“九横死”以及“十二大愿”题材在他处鲜见。天上、人间、地狱的苦乐悲欢,跃然壁上。

路随山转,崖壁上长满厚厚的青苔,苏铁、银杏、人面竹,岩石与树根缠绕,雨水渗进石窟,晕染出长长的印痕。植物的气根缠绕着曾经繁华的石窟,佛像被逐渐湮没其中,千年的时光让它们无可逆转地静静走向调敝与寂灭,终有一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中国的土木古建成就赫然,但这座殿中有亭、亭中有塔的木门寺却十分另类。更绝的是,无际禅师塔亭系仿木建筑的无梁石殿,以石为木,保存至今,甚为罕见。

木门寺地处安岳县石鼓乡木门村的清泉山麓,这是一处明代古迹,原名佛胜寺,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登上台阶,一座三重檐歇山式建筑出现在面前,这座三叠斗拱大寺殿则是万历年间修建的。门楣上有“无际禅师之塔亭”楷书匾额,门额饰“二龙抢宝”图案。

这“无际禅师”是何许人呢?他乃明代国师,著有《道林录》流传于世,生前有知名弟子十余人,或成高僧,或为主持。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圆寂于北京,明英宗特地下诏礼部护送灵柩回蜀,建石塔安葬于木门寺。为防风雨,明英宗又敕建一石亭覆盖舍利塔,这“介”字亭为全石雕仿木结构,仅两扇门用木料制作,木门寺由此得名。

看护国宝的文管员打开上锁的木门,里面出现了一座石亭,背北面南,黑漆漆的亭内安放着无际禅师的肉身舍利石塔。这是一座五级八角石塔,高4.7米,须弥座塔基,石塔内葬禅师立棺一具。塔身光滑如镜,正面阴刻无际禅师坐像。

手电的光束照亮之处,我看到了石亭内壁四角雕卷草斗拱12朵,细致精巧,竟与木构无二。每朵卷草上面圆雕禅师弟子像一尊,神态各异,皆面向禅师墓塔。塔顶部呈穹窿状,中心镂空雕卷叶团花图案。再绕到建筑的后面,可以清楚看到单檐四角攒尖式亭盖,飞檐挑角,脊上雕饰仙人、异兽,亭顶雕刻待放的莲蕾,象征佛家的圣洁。这种集殿、亭、塔3种建筑式样于一体,殿中有亭,亭中有塔,层层保护的结构果然很特别。尤其是亭的柱、枋、檐、脊、斗拱、熬头、房瓦、滴水、椽子等均为石制,据说这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

木门寺实为明朝著名木工蒯祥所建,北京的紫禁城、长陵、隆福寺等,都有这位大师的参与。这座木门寺,尤其是无际禅师亭,自然也成了传世精品,是四川现存除明蜀王陵外唯一一座明代官式建筑。以假乱真,以石代木,明代工匠石刻建筑的高超技艺可见一斑。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出自《道德经》),我走进了玄妙观,走进了唐代曾辉煌一时的道教世界。

依旧是宁静的山村,我似乎已经习惯了在这样的地方邂逅千年前的石刻艺术。上山的路上,我不自觉地搜寻着鸟儿的身影,来安岳看石刻,可以顺带观鸟。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集圣山就在眼前。鸳大镇玄妙村的玄妙观,很典型的道观名字,也是安岳为数不多的唐代石刻经典,看门口挂着的国宝牌,显示是2006年才列入的。

安岳石刻主题除了佛教,还有道教造像,以及儒释道三教合龛。佛教造像无外乎是佛、菩萨、天王、力士、罗汉和供养人等,儒家造像则仅见有孔子,道教主要有天尊、老君、真人、金仙等,尤以老君龛最多,玄妙观便是唐代道教摩崖造像的代表。之前一直以为唐朝对佛教最尊崇,其实不然,从唐朝开创之始,历代君主皆视太上老君(估计都姓李的缘故)为祖先,建寺立观,不断加封尊号,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都是道教坚定的拥趸者。

木门寺为亭内修塔、亭外建殿的古建筑群。

玄妙观在造像布局上独具匠心,针对特定环境,充分利用空间,镌刻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匠师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

文管員开了门,我一眼便看到龛窟上的两尊道教护法,站姿“非常唐朝”——S形的“三屈式”。左边的护法手持宝剑,虽面目尽失,但依旧可以感受到他的英姿飒爽;右侧的身上甲胄保存完好,细节精致。可惜,护法也无法保证身后的道教神仙的安全,所有造像无一例外都被破坏得面目全非。

魏晋以后,佛教兴盛,道教迫于压力也不得不仿效佛教凿窟造像。只是玄妙观石刻的雕凿环境十分特别:建在白羊山巅一块蘑菇形平顶巨石周围,有大小龛窟79个,其中12个为佛道合龛。龛窟内外雕刻石像1293躯、唐碑4座。这里原有七重大殿,后来全部被拆毁,仅留下这块巨石。造像内容主要有老君释迦并坐、真人、十二时神、金刚力士、九头鸟、观音、大势至等,还有不少位处道教神灵中最高阶的天尊造像。巨石拐角处,一座高大的裸露上身、肌肉饱满的力士形象栩栩如生,石窟朝阳的部分风化也相对更严重。

岁月在岩石上留下一层厚厚的青苔,树影投在地上,笼罩在阴影中的碑刻题记记录下玄妙观开凿者——国公之子左识相悲凉、传奇的一生。身为玄元弟子的左识相父子于开元十八年开始私募建造玄妙观,虽晚于龙门的道教造像,但仍为“御立”,且规模还大于龙门,全国少见。由此可见安岳石刻上承龙门的关系,甚至对研究龙门石窟中的道教造像亦不失为一个重要内容,是极为宝贵的宗教艺术遗产。

纵览安岳石刻,代表了北宋到南宋初年期间巴蜀地区的审美和艺术成就,让我认识了“佛教造像在民间”是个什么状态。无论是佛、菩萨、罗汉、金刚力士还是供养人,都立体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市井风情,具有浓郁的地域化、民俗化和生活化的特点,俨然一座公元8至12世纪中国全景式社会生活的博物馆,是中国佛教艺术走向世俗化、乡土化这一转折期的杰出代表。然而可惜的是,由于战争、历史等原因,这座艺术宝库直到今天仍没有被世人充分认识。

(责编:昭阳)

猜你喜欢
安岳观音石窟
石窟与云Sushi Hanzo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安岳柠檬生长的气象条件分析
四川:安岳柠檬减产价格创新高
深情
夜宿石窟
观音(七绝)
观音乘凤
夜宿石窟
自在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