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精神”引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2-07-06 10:56关文博
当代体育 2022年24期
关键词:中国精神思政精神

关文博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革命、改革、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强大而稳定的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中国风范和时代特质。中国精神的提出,为当代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当代高校体育教育,既不能仅作为一门课程进行单一的实践教学,也不能单纯以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为教育唯一目的,而是要应用现代技术手段,运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将体育教育与学生的身体体能、心理素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在服务国家战略当中提升和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特有价值。本文坚持问题导向,将中国精神作为新时期的大学体育教育精神动力,利用现代技术,优化多种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分析推广应用价值,促进实现高校体育教育深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课程思政的推广,为当代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提出了新思路和新要求。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对高校各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关注与重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有了新的发展,目前,我们在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中已经总结出了诸多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指导元素,学者们针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也纷纷提出了可以借鉴和应用的教学路径。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传承中华民族宝贵精神基因,汲取时代丰厚精神滋养,是对中国精神内涵的系统阐释。以中国精神引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深入理解中国精神内涵与高校体育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意蕴,探索将中国精神有效融入高校体育课程,对高校体育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国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与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因此,“中国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蕴含了广泛而优秀的思想政治内涵。

1.1 在高校体育专项课程中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

在排球、足球、体育、网球、武术等对抗性体育教学中,正是将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融入课堂的好时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典型比赛案例和优秀人物,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将“中国精神”具体化、形象化地应用于授课环节,引导学生形成集体意识,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1.2 在高校体育比赛指导中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协作能力

高校体育比赛是大学生体育课程之外体育实践的重要机会,在比赛场上,最容易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将“中国精神”有效運用到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良性竞争、有效沟通、密切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1.3 在高校体质测试测验中培养学生拼搏精神与科学意识

高校体质测试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体质测试过程中,可以清楚地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素质状况,通过练习监测自己的身体素质状况的变化。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拼搏精神。同时这一过程也涉及到日常的运动技能与安全教育,如何顺利的完成各项测试,需要科学规范的指导和训练。因此有效的将“中国精神”融入这一过程,将帮助学生培养科学训练意识,极大提高学生拼搏向上精神。

1.4 在高校体育运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创新精神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不都是竞技类项目,也有比较柔和舒缓的项目,例如瑜伽、太极、健美操等,学生的体育第二课堂也是学生非常乐于参与的环节。充分利用这样的教学机会,以“中国精神”引导学生正确审美,创新运动思维,感受运动之美和力量之美。

2 高校体育教学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较单一形虚设

高校体育是一项操作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公共必修课程,授课教师大多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积累和教学经验,在专项技战术方面给予学生比较全面的指导。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仍然存在比较单一化和虚设化的问题。仍然是就课程而讲课程,或者既定目标无实践,形同虚设。能够将体育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审美能力以及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目的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系还未形成。

2.2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不生动不充分

高校体育注重强化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同时更注重集体意识、团队配合协作的培养,学习内容比较多,技术难度比较大,尽管如此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程安排的热爱程度还比较高。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基本是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基本技能,以及对体育专项的战术、运动防护康复等知识的浅显了解,以当下国家对于大学体育的重视程度,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将会大大提高,显然这些教学内容是不充分的。

2.3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方法重传统不全面

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当代高校存在体育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将体育运动视为竞技体育,忽视了高校发展体育的主要要求。通常情况下,许多教师会非常注重理论的讲解,讲授和指导基本是就体育课而讲体育,缺乏对现代技术的运用,也很少与心理、生理、思想、品德、审美等相关要素结合。理论讲解后,学生自行实践,缺少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实践过后,教师大多仅做简单总结,让学生表达体验和反思并不多见。因此,学生很难找到体育背后的素质教育的意义。如果长期使用诸如以上篮球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体育教育来提升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很难实现。

2.4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双主体”的表现少互动缺反思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但传统体育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目前多数情况下,体育教师仍然处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学生则表现出缺乏主观意识与正确认知。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表现为对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主要以“灌输式”或“示范式”教学方法。而这一过程中,对现代技术的应用并不多见,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并不充分,缺少“双主体”互动;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大体有两种表现:第一种,学生处于机械式学习状态,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老师做什么样的示范,就学做什么样的动作,缺少思考。第二种,学生自我意识极强,具备一定运动项目基本功,掌握一定运动技巧,但在具体教学练习中,单纯突出个人能力,彰显个人价值,缺乏集体意识,难以形成良好的团队配合协作。E863FFB5-9DA1-413D-BA6D-82F6278FA7FF

3 以“中国精神”引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方法

3.1 中国精神增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目标驱动

所谓“目标驱动”,是主体根据目标指引、规定行动方向和内涵,为满足需要而产生的内部推动力。“目标驱动”能够有效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不断提升。“中国精神”的提出给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完善发展以强劲驱动力量,体现在为高校体育授课教师提供了客观的价值规范和尺度,为大学生在学习篮球过程中提供内在精神动力和支撑。一方面,中国精神推进高校篮球教育理论目标驱动。将中国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要求教师要坚持理论自觉与问题意识,积极研究以中国精神引领高校体育,实现前沿理论与教学实践融合统一,以实际问题的突破与解决带动理论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中国精神推进高校篮球教育实践目标驱动。要将中国精神纳入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使高校体育教学无论在学理性还是在实践性都体现中国精神培养的要求。

3.2 中国精神活化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内容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与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构成内容,高校体育教学无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对于集体意识都有较高要求。中国精神作为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在其引领下,使高校体育教学更富有感召力与人文性,内容更加活化丰富。以中国精神活化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具体而言,要促进篮球教学内容从“理论化、操作化”向“生活化、精神化”转变。高校体育教学不只是教授学生运动项目技能与战略战术,要在教授这些基本内容的同时,渗透心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整合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追求崇高的道德品质,理想的人格塑造、健康的社会生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坚定爱国主义与民族自豪感。

3.3 中国精神创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方法

首先,利用现代技术设置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新情境。教师运用现代技术与学生进行互动,创新体育教育新情境。其次,运用心理学等方法强化高校体育教育新功能。缓解学生学业和生活带来的心理压力。最后,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新境界。善于运用文化工具结合实践体验,将“中国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以中国精神引领高校体育教育,必然要求高校体育的教学方法变革与创新。因此以中国精神引领高校体育,既体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方法具有时代性,又体现在教育方法理念具有时代性。首先,利用现代技术设置高校篮球教育新情境。将信息化技术与高校体育课程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有效提教学实效性与学生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播放实战技术,通过观察学习,让学生对运动员的表现、运动技巧等进行评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规范的运动动作,也可以构建運动实践思维。因为高校体育课时安排有限,在课堂教学以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软件发布课程相关学习内容,并在线上对学生进行评价反馈,创新体育教学新情境,与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要求相适应;其次,运用心理学方法强化高校体育新功能。心理教育方面主要让学生通过有效的运动训练方法,缓解学业和生活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时,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时,是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如何能够让学生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得到排解与释放过剩的精力与激情,从事拼抢类的、冲撞类的体育运动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最后,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利用课堂教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级教育发展趋势。伟大的建党精神、女排精神、时代楷模精神、航空精神等,都对高校体育教育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善于运用文化工具结合实践体验,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在实际结合过程中渗透、升华。这一举措,体现了高校体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将极大提升高校篮球教育新境界,进而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创新。

3.4 中国精神塑造民校体育课程思政“双主体”能力与品格

教师要促进双主体之间的互动,激活学生精神构建的能动性;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思维转化,提升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将“中国精神”与高校体育教育相结合,与学生协同构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力与品格提升体系。

高校体育教学“双主体”是指授课教师与学生。从行为向度而言,教师应打破单向讲授的格局,要以“可交流可对话”为中心,促进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构建,不仅激发学生体能的协调性与适应性,同时激活学生精神构建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从“双主体”向度而言,高校体育需要教育者思维的转化,同时要提升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对体育前沿问题与相关学科知识都要积极学习和运用,由“教育者、组织者”向“合作者、建设者”转化,将中国精神与高校体育相结合,与学生协同构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力与品格提升体系。

4 以“中国精神”引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推广

以“中国精神”引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方法,要将这一理念与方法应用于体育教学与指导实践中。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为依托,实施范围可以推广应用到高校体育教育的各类课程中,教学受益面是高校体育课教师和全体大学生。通过二者的有效融合,可以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创新方法,意在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新时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能够入脑入心,在提高身体素质,强化心理建设的同时,能够坚定政治信念,塑造高尚品格,实现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双提升。一方面各高校可根据不同时期具体情况,形成符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发展特色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另一方面对于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也提供了路径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总书记的多次相关论述揭示了发展体育事业的重大意义和着力点,是对全体中国人民同心同力实现中国梦的战略要求和明确部署。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以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体育精神、建设体育强国、实现教育强国贡献力量为发展方向,必然离不开中国精神的引领。以“中国精神”为引领,在我国现行高等体育教育体系中开展对体育课程思政的创新研究,是准确把握高校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具体方法,也是进一步弘扬中国精神,深化高校体育改革的生动表现。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以“中国精神”引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GJB1422596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哈尔滨剑桥学院)E863FFB5-9DA1-413D-BA6D-82F6278FA7FF

猜你喜欢
中国精神思政精神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拿出精神
浅析弘扬中国精神与激发改革创新实践活力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