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文化自信建构探究

2022-07-06 10:44刘志雄
当代体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武术全球化建构

刘志雄

当前社会环境下,武术文化传承的基本因子正在经受时代的冲击。对武术“和谐精神”“伦理道德”“自强不息”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将会成为全球化语境下武术文化自信建构的基础。当今,西方体育价值观强势冲击着武术文化,武术在现代竞技体育环境中的主体性失语逐渐成为武术的文化认同现实之困。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武术文化复兴和文化自信建构正在成为武术文化传播的当代核心诉求。以武术文化认同为起点,重视西方体育与武术文化间性,促进其文化适应,构筑全球化语境下武术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正在迫切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诉求。

所谓文化的自信,就是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还有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被争夺和流失的状况,作为中国人,应当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足够的自信,相信我们的民族文化是优秀的,并且会从这璀璨的文化中获益无穷。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是建立在对民族文化的了解的基础上的,一个对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的人是不会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多么深厚的感情的,更无从谈起去背负一种责任去对这种文化有所作为,去弘扬这种优秀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化的自信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我们的文化工作者不断地展现民族文化中的丰硕成果和深厚的历史沉淀,让大众对我们的民族有所了解,进而产生感情和自信,在文化争夺和流失的时代显得更为重要。

1 深刻认识武术核心价值观是武术文化自信建构的基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气质特征的根本基因。伴随着武术全球化传播,武术不仅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品牌,也成为我国靓丽而体面的外交名片。目前,武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更加广泛的文化认同,但还远远不够,我们期待武术不仅能够闯荡全球化的“大世界”,也能在国人的“小世界”中繁荣发展。因此,深刻认识武术“和谐精神”“伦理道德”“自强不息”价值观、领悟西方体育与武术文化差异,是武术文化自信建构的基础,也是推动武术文化认同的原点,对武术全球化传播意义深远。

1.1 武术“和谐精神”“伦理道德”“自强不息”价值观是认识武术文化传承的基本因子

中国文化注重“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把每个中国人紧紧地联结在一个社会网络之中,形成了超强的凝聚力,推崇天下一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抱负,这种儒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和谐”观念无疑是对人类社会和平发展做出特殊的贡献,它的含义至少包含: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儒家关于“和谐”的观念是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作为起点,推广到“人与人和谐”,继而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最后才能不破坏“自然的和谐”。这种由内而外,由人到自然和谐的方式,恰恰体现在武术的技术范畴里,而且贯彻始终,诸如上下相随、内外合一、讲究“眼随手动”“目随势注”,“六合”所谓“手与足合,腰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体现躯干与四肢相合的所谓“身法”表达了周身和谐的高度境界;练习器械则有身械相合,南拳发力则与发声吐气相合;太极拳则讲求“随曲就伸”“顺其自然”“一动无有不动”的和谐旨要。长期的操练是为了达到一种高度完美的技术和谐,体现演练的美感和技击的追求;俗话说“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意思是说从演练者的手足身法配合是否和谐可以断定他的功力和习武的年限。

1.2 文化因子与思维差异的同源异流是理解西方体育与武术文化差异的根源

武术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应建立在对中西方思维方式、核心价值观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把握武术本质、发挥武术优势,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武术现状,深入挖掘武术独有的魅力,使武术文化能够融入世界技术体系、与当代文化并行不悖、与西方体育殊途同归,为全人类提供更好的运动技术。

武术和西方体育最早都源自人们在寻找食物和自我防护中潜移默化的本能行为,最终因中西本体文化的差异使中西的发展同源异流。由于认知主體不同的思维模式、发生机制、价值体系,武术与西方体育最终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体系。武术侧重整体直观“天人合一”思维、西方体育侧重的“更高、更快、更强”思维,二者共同构成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分水岭。

武术文化汲取了中华民族整体辩证、悟性内省的思维方式,吸取了儒、道、墨家等的哲学思想,以天人合一、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八卦学说等为核心的系统理论、技术体系。西方体育文化则体现了西方文明客观求实、科学理性的思维模式,追求竞技性的“更高、更快、更强”,向往标准化、规范化的尺度衡量。

2 武术文化自信建构的现实之困

主体性失语带来文化认同困境,武术是在“儒、释、道、墨等”哲学思想指导下,以“天人合一”的系统整体观、朴素辩证的思维方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而形成的系统理论、技术体系。武术文化无论从概念、理论和方法,还是从思维模式、价值观到技术体练手段都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烙印,体现了我们对生命、攻防技术的认知以及与自然相处所遵循的法则,反映了我们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气质。

曾经,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在我国主流文化中占据优势统治地位,给武术长期蓬勃发展带来优良的社会文化环境。“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伴随着新文化在国内不断生根,武术文化的认同度一度面临非常尴尬的境地。中国思想文化开始全处于科学主义基调下,武术在西方体育的话语霸权下遭遇“主体性失语”“体育化”传播语境导致武术文化日渐式微,民族自信心受到重创。

当今,武术文化依然面临国内“文化认同”薄弱的局面。在全社会西方体育思维盛行的背景下,武术文化的受众逐渐萎缩,武术科研也不断被进行“科学化”的改造,现代武术研究最大的悖论即为名为标榜武术“现代竞技化”,实则推崇武术“体育化”。利用评判精确、结果标准化、规范化的西方体育改造传统武术只能带来武术的逐渐式微甚至消亡。回归本质,武术的现代化其实源自国人崇尚西方竞技体育,对本土传统文化表现出自卑,抬高“体育”的价值评判体系,这无疑是当今时代背景下武术文化面临的身份认同困境。6985B0BD-9243-467B-A09D-BB4A46CA7583

本土文化传播已困难重重,跨文化传播困境更加突出。武术“天人合一”整体思维的系统观、辩证观往往很难在异质文化中被正确解读。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需要营造“共同经验范围”,也就是说通过不断传播和输出武术文化的理念和价值,强化民族文化特征,寻找适合武术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表达语言、思维方式和核心价值,确立更大范围内的文化认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武术文化身份认同的现实之困。

3 基于文化自觉而推动的文化自信坚定感是武术文化自信建构的当代诉求

回顾武术历程,历经曲折与坎坷。新中国建立初期,武术的生存空间因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而获得一丝喘息机会。改革开放以来,武术获得更多政策层面的支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土武术文化复兴。当前,武术迎来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主流认识的逐渐转变,武术的大发展时期悄悄来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健康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布,推动武术文化国际化发展,在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武术文化的国际认可度日渐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塑不可能一蹴而就,大抵要经历从文化自觉到情感认同,再到文化自信的过程。首先,文化自觉是指我们应对武术文化建立理性认知,客观清晰的认识武术文化的形成环境、发展趋势和蕴含价值。其次,基于文化自觉形成认知和判断,产生对武术文化的理性热爱和心灵归属,达到情感认同的阶段。最后,形成武术文化价值的坚定、对武术文化生命力的持续坚守。

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复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极强的战略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战略名片。武术文化复兴之路应做到坚守主体、发扬优势,重塑武术在全球技术体系中的价值定位,制定适宜的武术文化传播策略。坚守主体是指坚持本体论,亦即“知白守黑”,坚持“天人合一”思维,坚持利用整体观对生命运动探索诠释,弥补西方体育在极限思维下的短板;坚持武术“和谐精神”“伦理道德”“自强不息”的核心价值观,弘扬武术理论、技术体系的丰富内涵。探索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文化在跨文化语境中的价值适应和身份建构。

文化自信的建立应始于文化自觉,既要摒弃文化自卑也要防止文化自负,在武术文化的全球化传播中客观评价我们自身的文化和异质文化。推动武术文化复兴、提升武术文化自信,推进国民对武术文化的价值选择和坚守意志,在武术与西方体育交流选择中不被外来文化“诱惑”及“同化”,聚焦如何扩大武术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努力探索武术在世界技术文化话语权体系的构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武术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生存状态,是武术文化传播的当代诉求。

4 提升全球化语境下武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研究武术文化自信建构的路径

4.1 确立武术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标识特征的感同身受、情感体验、心理归属,是基本价值观的肯定性,也是凝聚和延续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和思想基础。这种基于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价值体认是对其价值观的内在思想凝聚力和发展驱动力。

文化认同的主体是人,每一位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才是深刻而长久的。社会认同理论和自我分类理论曾指出,積极区分可以增强对内群体身份的认同。确立武术文化认同,就应该在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中、主流电视新闻媒介的环境中、文化教育的氛围中,激活大家对武术文化的“符号化”认识,扩大武术文化在本土和异质主流文化土壤中的存在感。追寻全球化范围内的武术文化认同既涵盖了武术文化的本土认同,也涵盖了其在异质文化中的自我价值适应。确立武术文化认同对实现武术文化自信建构意义重大,它们都是基于对某种文化中价值体系的评判,文化自信从文化认同开始,也必将推动更高层面的文化认同。武术文化自信的建构以文化认同为起点,提升武术文化的主动认知能力和文化反省能力,积极构建武术文化的信任体系,从文化认同走向文化自信。

4.2 重视武术与西方体育的文化间性

文化间性是间性理论在文化领域的运用,是不同文化视角相遇的空间,表现出异质文化的对话与共存、自识与互识,以及意义生成等特征。它以承认差异、尊重他者为前提,以文化对话为根本,通过沟通达成共识。全球化必然会带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文化间性是跨文化互融互通、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重要原则,并最终带来了共同文化的表现形式。

全球文化多元化大发展态势,必然会促成越来越多文化公共领域的产生,文化在地球所能提供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有着共同的物质世界的基础、遵循着相同的认识规律,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相通性。武术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世界各民族传统技术文化之间应通过不断交流沟通、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互动交流中形成沟通共识、求同存异、平衡共生的和谐局面,并最终达成“文化间的互惠性理解”。同时我们还应为文化的不可通约性保有一定的包容度,认识到武术与西方体育的评判标准不同,产生一定的交流阻碍也在所难免。异质技术文化的“不可通约性”,注定武术文化对外传播,会遭遇不同形式的抵拒、排斥、禁止等,文化认同的道路漫长而曲折。总之,坚守武术核心价值观、坚守武术认知思维方式,在跨文化传播中重视文化间性、尊重文化的不可通约性。

4.3 促进武术与西方体育的文化适应

文化全球化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互联共存,武术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自信建构应遵循文化适应理论,坚持“自我”、借鉴“他者”,共通共融、求同存异,将武术文化通过对外交流渗透到异质文化中,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取向和审美旨趣影响西方体育文化。在理解和接受不同文化差异性的同时,加强武术与西方体育文化间的互动对话,鼓励二者间的交流、对话、学习,不断扩大文化适应的空间,形成健康、良性、动态的全球化文化交流进程。

4.4 建构武术文化自信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武术文化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交流,推动武术文化与异质文化间的交融与整合。武术文化自信的建构,必须深刻理解武术文化、深刻了解武术文化的独特优势、深刻认识武术文化在世界技术文化体系中的价值,在相互借鉴、辩证吸收的条件下,坚定武术文化的主体地位,树立武术文化主体意识,坚持武术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坚持主体发展、坚持开放兼容,开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技术文化共生共荣的局面,把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发展、推广成为全世界人类文明共享技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提升武术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历史责任。

5 结语

武术文化的全球化发展,首先是“走出去”,其次是“走进去”,跨文化交流往往意味着跨越不同的文化体系、不同的语言体系、不同的话语体系,通过“走出去”而最终使得武术文化能够走进异质文化圈,这应当是武术文化国际交流传播追寻的更加理想的状态。在东西方文化相互效仿和吸收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武术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调试与融合,促进武术文化在西方的传播,提升文化认同感。武术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国际传播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思想的输出,有利于建构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是中国软实力提升的最好证明。

(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6985B0BD-9243-467B-A09D-BB4A46CA7583

猜你喜欢
武术全球化建构
全球化时代的数字纪念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