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创设生活化教学

2022-07-05 11:56李永章
新课程·上旬 2022年11期
关键词:生活化法治道德

李永章

社会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法治也在与时俱进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同时更需要精神层面的全面提升。新时代的道德与法治课立足核心素养,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一改以往纸上谈兵的低效学习,逐步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不断夯实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深化了学生的法治意识,更值得借鉴的是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做到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立足核心素养,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优化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也诠释了新课程理念的内涵,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给学生提供了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使道德与法治从生活实践中获得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使学生萌发了探索新知的意愿,并且迸发出创造性学习的欲望。

教学过程中,教材力求在内容方面更贴近学生实际,

教学方法也要联系生活。将知识放在现实生活背景之下更容易理解,也更能指导生活态度。与此同时,要把生活中遇到的道德或法治现象放到课堂上分析、讨论、探究,找到其理论依据,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符合从特殊再到一般的学习规律,形成科学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使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进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发展。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立足核心素养,采取生活化教学,能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

一、现阶段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不会主动获取知识。而教学活动是一项双边活动,如果没有教师针对性的提问,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不能得到发展。如果没有教师的启发性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如果没有教师的生活化的描述,学生就不能身临其境,对社会现象不可能产生共情。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学无法真正达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不到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处于形式主义的尴尬局面,教学成绩迟迟不见起色,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日渐消减,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在生活中得到创新,会造成墨守成规、故步自封,从而使课堂收效甚微。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创建生活化教学,探究师生互动中有效的生活化沟通策略。

目前,立足核心素养,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创设生活化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求知热情不高。因此,生活化教学模式还有待教师的深入探究学习,领悟其精髓,

从而驾轻就熟地运用。部分教师的意识还没有完全转变,对道德与法治课新的教学模式还持怀疑态度,教学中迟迟不敢放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对新生模式瞻前顾后,举足不前,摆脱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仍需一段时间。还在以“讲解式”教学为主,还意识不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导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大行其道”,理论与实际割裂的现象频发,学生纸上谈兵式的学习,形式大于内容,这些错误的做法不可避免地浇灭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部分教师盲目地让学生进行生活化学习。教学中,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提前渗透,在实施过程中也没有适当的方法指导,在学生学习受阻,迷茫之际,没有适时对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引领。教学中要求学生自由学习,这种漫无目的的学习达不到學习的目的。其结果是个别学生形成了不爱思考的懒惰思想,还会存在一部分学生很想将理论和实际联系,但没有方法指导,从而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这些现存的问题都会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浪费时间和精力,最终形同虚设。

二、立足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将自己的价值观与祖国命运相连结,具备将学科知识进行内化,从而有效指导生活的能力。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启发都要从核心素养角度出发,不能偏离这一初衷和目的。而生活化教学正是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生活化教学能让学生为中华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化而产生民族自豪感,为传承、发扬文化而具有使命感,从而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生活化教学还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为生活在这样的国家而感到幸福,从而主动遵纪守法、维护祖国统一,主动与分裂祖国的人和事做斗争。有了这一政治认同,结合生活化教学,学生会对中国共产党更加拥护和爱戴,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勤奋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生活化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学生会对学习的文化知识更感兴趣,学习中更能积极参与,并将所学应用于社会实践,使学习落到实处,扎根生活。学生在生活化学习中由理论基础的指引发现问题,再利用所学的知识体系分析问题,最后结合生活经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理论认知。这个学习过程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并且关注学习、思维的过程与方法总结,渗透了情感和人生价值教育,真正做到在生活化教学中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与思维能力也在生活化教学中得以提升。

三、培养核心素养,优化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优化道德与法治教材,把生活化教学内容请进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紧跟时代步伐,大量引入了生动鲜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材料,在内容上呈现了多元化特点,增强了学生的国家意识,加深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增强自豪感,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培养学生对世界、对社会、对自身的认识能力,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生活化教学法在整体上更加耳目一新,能引发学生深度的社会思考。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教学之前,教师要对教材深入研究,巧用教材中的生活化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实现多学科知识整合,力求每节课都与生活相关。如“参与民主生活”中,教材配有生活化图片,能使学生感到贴近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借助这些图片引入情境。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化图片中的情境,让学生表达对每个生活图景的感受,从而产生珍惜生活的情感。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来说说民主生活的现状。这种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地投入探究与分享中。教师还可以运用教材设置开放性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回顾已有的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多元化分析,进行互动交流。在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理解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学习成就感逐步增强。

(二)优化教学方法,实施生活化教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教学效果好,就要有“法”可依。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巧妙将学生引入生活化情境,从而顺利展开教学。好的课堂开始可以使学习成功一半。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备课,了解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引入生活情境,使学习的重点、难点不攻自破。

(三)学生角色扮演,学会生活化学习方法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相对有深度,单单停留在现象表面不能深入理解教材。这样一知半解的学习态度不利于以后钻研日渐加深的知识。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将理论知识渗透到生活中,搭建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桥梁。例如,在“夯实法治基石”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深奥的法律法规,分析判断案例中人物的做法,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成为教材案例的主人公,设身处地地为课本中的人物排忧解难。这样能大大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争先恐后地参与进来。教师要适时表扬勇敢参与表演的学生,从而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融入生活中,更加理解案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充分进行表演并不是课堂的结束,而要适时指导学生共同回顾表演的过程,谈谈感受、自我评估,从而积累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方法。表演这种学习方式,既使学生明白了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遵纪守法的道理,又弄懂了许多艰涩难懂的法律术语。通过表演体验,学生深入学习了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并用于指导生活,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立足核心素养,创设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去发现问题,再从现象中提取理论知识,最后运用到生活中。这种科学的教学方式将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陈惠如.以核心素养为视角,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74-275.

[2]吴长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法治博览,2019(21):290.

[3]贾菲菲.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研究[D].天水:天水师范学院,2019.

猜你喜欢
生活化法治道德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