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运行机制理论研究

2022-07-05 22:07:37任翔
当代体育 2022年34期
关键词:俱乐部课外体育

任翔

1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概念

俱乐部一词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通常以组织制度的形式出现。当下学术界对其定于为:具备政治、社交、娱乐的组织。而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则是高校教育活动中以体育课程为主的教学组织,一般是在学校体育场所的基础上,将有着一致兴趣的学生以俱乐部的方式组织成整体。

在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中,体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学生课内外一体化健康体育活动提供指导。

由此,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在运营下,既要肩负起教学俱乐部的重要任务,又要实现课外锻炼的功能效果;在满足学生课程内体育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实现学生课外锻炼的功能。高校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既是学生体育课堂知识的组织,也是课外训练的组织,更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产物。

2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俱乐部应用优势

2.1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在高校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俱乐部的概念中可以发现,其教学活动充满了自主性,学生可以完全依托自身爱好选择体育项目、教师,在此教学环境下,学生的自主性需求得到满足,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在相关能力的掌握,使其拥有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此外,在教学形式方面,俱乐部还可以打破传统分班教学的局限,提高学生的交流活动能力,实现实践能力的强化。

2.2 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在高校传统教学中,体育课程安排存在大量缺陷,如课时安排不合理、无法科学化教学目标等等,导致学生开展体育锻炼需要在课余时间,才能巩固其体育锻炼的效果。而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出现,学生可以将大量的空余时间安排在课外锻炼中,实现课内外有效结合管理,增加学生的学科素养与能力,构建终身锻炼的观念。

3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运行机制

3.1 目标机制

在我国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依托《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开展教学改革,通过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学深化本质目标,使目标建设更加科学合理:

(1)将健康教育作为核心理念。这既是体育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高校素质教育开展的必然要求。

(2)掌握两项及以上熟悉运动项目,培养自身的运动能力。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运动能力差的问题。

(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在体育锻炼、自我管理方面的能力,促进其由学校体育到社会体育再到终身体育转变。

(4)培养学生在体育教育方面的正确价值导向,與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解决学生在传统教育模式下,锻炼意识缺乏的问题。

(5)在组织形式的角度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课内教学促进课外锻炼,以课外锻炼加固课内教学的基础,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的一体化建设。

在高校体育教育应该将上述五个目标内容划分成多个层次,再具体分派在不同层级、阶段进行实现。例如在横向上可以划分为行为、技能目标,在纵向上可以划分为习得、塑造目标,并具体在高校不同年级下,如图1所示。

3.2 组织机制

3.2.1 组织结构

组织是在教学目标下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配置。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组织结构要结合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既要保障课内教学开展,又要兼顾课外训练,完成组织架构的设计,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

在图2结构图中明确了俱乐部组织下各个功能,例如由体育部主导的足球、篮球等二级机构完成高校体育教学中各个年级课内教学、课外辅导、业余训练。而各个年级的教学俱乐部也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充分调动不同年级学生的积极性。其中,各个年级的体育俱乐部既可以满足课内教育的需求,可以实现学生课外培养的目标。例如在年级甲级俱乐部是由各个年级俱乐部中选取优秀成员,代表本年级完成比赛。而院系俱乐部是从各个年级中选取优秀成员,代表院系完成比赛。学校俱乐部是从全校俱乐部中选取成员,代表整个学校进行比赛。

3.2.2 构建方法与运行方式

高校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俱乐部的构建中,课内与课外的形式可以采用一致的结构进行建设与运行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运行。

一般情况下,高校课内教学的建设与单一的课程建设相同,都是在年级基础上选择出同一选修课程下按照“自主选项、自主择师、自主选择时间”等原则基础上,完成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学单元都可以作为一个俱乐部。此外,教师以学生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习计划,每周在课堂时间下集中辅导,且辅导的内容包括体育文化、专项、达标项目等方面。

针对一、二年级学生,因为其专业能力较差,在教学设计中仍然要以教师为主,指导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学习运动技能。而针对三四年级学生,因为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与技术能力,在教学设计中应该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教师为辅助,促进校内教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效衔接。

课外俱乐部建设下,除了年级甲级俱乐部、院系俱乐部、学校超级俱乐部外,其他的课外俱乐部要与课内俱乐部保持一致,仅允许人员在项目中流动,活动形式、内容皆不存局限性,且体育专业测验成绩、高校竞赛活动均可以作为俱乐部发展的重要推力。

3.3 评价机制

作为高校俱乐部的运营的重要枢纽,考评制度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积极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基于此,考评制度开展的目标就是发挥引导功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体现在考核的方式上。高校开展考核时,大部分是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进行,在考评内容设置方面综合了终结性评价、平时成绩、课外锻炼、竞赛奖项、专业知识等。而考评方式结合了定量与定性两种。

在文献研究法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只要学生课程出勤率达到90%,课外锻炼的频数超过规定范围,就可以获得60分的基础加成;对竞赛活动进行等级划分,如果是校级比赛则加5分,市级比赛加10分等等,以此类推;平时成绩计算则是以学生与教师相互评价的方式考核,并以计算机技术进行计算;专业知识采用课堂测验的形式。

4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内涵

4.1 理论依据

当下,在我国高校素质化教育推进过程中,要求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而体育教育正是上述内容的重要组成,对我国教育领域发展有重要意义。在教育部所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高校学生在每学期必须要完成144学时的课程。这一要求从侧面印证了体育教育在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是教师结合学校教学情况、体育课程内容而编撰的教学文件、教案等等;第二是要求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中严格按照教案开展,从而提高教学目的,实现教学效果。基于此,可以看出体育课教学方式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而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使学生在教学中掌握课程的专项技能、方法。

除了上述内容外,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还将健康作为发展的重要基础。当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发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不仅可以强身健体,使身体强健,还可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使人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表明,在青少年乃至全国人民发展中应该将健康作为核心。这也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习惯研究方面,据调查研究表明,当坚持某项事情超过21天,人们就会养成这件事情的习惯。这一理念不仅可以用于日常生活,还可以利用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教学活动不仅要使学生学会体育技能,更要培养其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使其形成肌肉记忆。而如何在高校为数不多的体育课程下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习惯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

4.2 模式特征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中开展一体化课内外教学模式应该将学生在此阶段发展的需求作为核心,结合理论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还可以整合课程资源。将体育基础理论、项目技能、运动损伤、防护等课程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高校采用俱乐部教学中实现了由专业知识传递到知识的处理与转换、实现了高校教师由单一课程教师转变为“双师型”教师;实现了学生的在知识学习积累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进行知识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方式由传统、老旧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内外结合一体化教学。

4.3 必要性

高校开展体育教学的核心是践行素质教育,培养可以适应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校成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而体育运动的操作更是学生运动技能实践教学的决定性因素。如何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4.4 可行性

在教育领域不断发现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与国际化的衔接,其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入。在此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学不再将身体素质锻炼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是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由此,也是高校体育教育转型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但当下高校体育教育仍然存在困境。如理论知识、体育教材老化、俱乐部运营困难、技能培训缺陷、评价缺陷、教师不符合新时代下教师岗位需求等,导致高校生在体育锻炼方面效果较差,且受到实际体育问题的局限导致技能水平有待提高。上述内容都为高校体育俱乐部教育开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可行性验证。

5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运营效果

5.1 培养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兴趣

在高校学生体育能力培养方面大部分都是以兴趣为突破口,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而体育俱乐部发展、改革的核心就是要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打破传统教育中“三段式”的教学,例如:采用更加靈活的教学模式;紧密结合学生阶段特点、学习情况、整合教学资源;停止对枯燥、兴趣低课程的建设;增加符合学生兴趣发展的课程,如野外生存、台球、跆拳道等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有了较高的学习兴趣与课程认同感,体育学习、锻炼的氛围更加轻松、和谐,各个等级的体育俱乐部还可以在课后休息时间组织竞赛,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巩固学生的体育能力。

5.2 教学形式、课程评价更加灵活

高校体育教学开展课内外结合一体化的方式教学主要特点,此方式将课外锻炼纳入高校体育教师工作中,一方面增加了高校体育教师工作量,另一方面使高校学生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得到保障。此外,学生还可以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兴趣爱好等,合理安排课内与课外活动的课时。在课内活动安排中将体育专项技能作为核心,解决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如教学环节衔接障碍等等,培养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兴趣与学科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体育知识基础、考核情况等,进行分类教学,进一步培育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技能掌握。

5.3 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当下高校积极开展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功底,还要善于交流、沟通,更要具备创新精神,才能符合新时代下教学改革的需求。此外高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内部培训、外出学习、提升学历、职业考核、资质认证等活动,增加教师的职业能力,完成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师团队的建设。而俱乐部建设中还有大量措施都侧面构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5.4 场馆利用更加合理

高校积极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中,为了提高资源整合的效果,增加对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在课时安排方面进行科学化管理,如工作日内开设9-10节体育课程,在周末设置选修、锻炼课程,调整体育教师的专项结构,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增加教学质量。基于此,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课内外结合一体化的方式是最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教学方法。

6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结合的方式不仅是当下高校体育教学领域的主要趋势,更是高校响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变革。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阳光运动为主要理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念、实现素质教育与体育课程结合的重要方式、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当下高校体育俱乐部改革不仅要严格按照高等教育开展的基本要求,还要遵循体育教育的规律,构建完善的俱乐部运行机制,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猜你喜欢
俱乐部课外体育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转动小脑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