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高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2022-07-05 14:08:09田德庆
家长·中 2022年7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小学生游戏

田德庆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一句流传于教育界很久的古话,现在却让很多小学生闻之色变——它意味着高强度的课业训练和数之不尽的各种课外兴趣班。这种“疲劳教育”不但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教育本身“发展自我、正视生活”的真谛而言也是一种误读。小学数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课程,其中的很多知识和技能都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多样的学习途径,这意味着它本该是一门让学生喜欢学、容易学的课程;然而在过去“疲劳教育”大行其道的时间里,小学生却因海量的习题和高密度的补习而谈“数”色变,对数学学习产生了莫名的恐惧。由此不难看出,要想真正让小学数学重新成为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灵感的殿堂,广大任课教师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减负增效”。

一、重视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利用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对外界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主要仍须依靠感性渠道完成,对抽象性、理论性相对较强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普遍不具备很好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认识并尊重这一事实,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下单纯依靠理论宣讲和知识输出为主的讲解模式,转而更多地依靠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利用,以优化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多媒体技术在信息表达上具有直观化、立体化、形象化的独特优势,能通过图片、音频、视频乃至模拟实景等更具感官作用效力的方式将信息内容表现出来,这对喜欢新奇、追求新鲜的小学生而言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制作成幻灯片或视频资料,并可视情况增添一些颇受小学生喜爱的卡通元素和故事素材,让学生能在观看幻灯片或视频资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到其中所蕴涵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能感受到由衷的快乐,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理想目标。

例如,对“圆”这一课的讲解,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现成的教学视频或自己借助“爱剪辑”等软件制作一部卡通視频,让圆这个几何图形化身成“圆先生”,借“圆先生”之口进行自我介绍,通过这个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圆的各种数学性质;此外,教师还可让之前学生学习过的“三角小姐”和“正方形太太”也出现在动画视频中,并给这三个角色安排一定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欣赏动画故事的过程中了解三种几何图形的异同点,使学生在学习中倍感轻松、愉快。

二、重视对趣味游戏教学的利用

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爱玩的天性,和让他们安安静静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课相比,他们显然更愿意通过参加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感的游戏活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也更容易在这种游戏活动中表现出更强的学习热情和能力。小学生在玩耍时永远不会感到疲惫,小学数学教师就可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策略地组织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要想顺利开展这一项工作,小学数学教师要对学生的趣味取向和能力层级做充分的调查,避免“一厢情愿”地代入一些并不符合学生主观预期的游戏活动,也不要安排一些远远超过或低于学生能力水准的游戏,以免让游戏教学的效果适得其反;还应紧密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让课程的学习标准能有效融合在游戏的环节和过程中,防止出现“为了游戏而游戏”的问题,否则不但不利于课堂教学成果的取得,还有可能造成课堂秩序失控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达成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扩大活动教学成果的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趣味游戏活动时,还可根据情况引入竞赛机制,按照“强弱搭配”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鼓励小组之间在活动中展开良性竞争,借助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胜心和表现欲为教学成果的优化提供强劲的助力。

比如,在就四则混合运算对学生进行训练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玩一场“速算24”的游戏:教师事先准备一副扑克牌(抽出大、小王牌),而后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优生、中档生、学困生混合搭配”的原则分成4支小组;各组依次派出一名代表参赛,一直到各组每个成员都作为代表参加完一次比赛为止;每次比赛开始后,教师随机从扑克牌中抽出4张牌,代表们要根据牌上的数字(j、q、k、a依次代表11、12、13、1)利用加减乘除和括号设计一个算式,算式的计算结果必须为“24”;哪一个代表设计的算式又快又准,哪一组即可积一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即为获胜方,可以得到教师给予的表扬和奖励。

三、重视对实践活动的利用

正如笔者在前文中所提到的,小学生生来活泼好动,喜欢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对小学生来说,一门功课有没有学习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能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门功课解决问题。出于上述认识,小学数学教师除了要做好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质量保证工作外,还应结合课程内容、要求和学生的行为能力与兴趣,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作为布置给学生的课后作业,并让他们完成。在执行这些活动任务的过程中,小学生首先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感,并怀着一种“学有所用”的积极心态投入具体的实践,从而产生无穷的乐趣,并在任务顺利完成后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喜悦;同时,通过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小学生的既有学习成果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实践检验和二次消化,学习成果自然也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例如,在讲解完“扇形统计图”这一课的知识内容后,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这样一项活动作业:在父母的帮助下到打印店印刷一些调查问卷,而后利用周末的时间到街头对路人进行随机调查,了解路人们一个星期内用于书籍阅读的时间,并将选项具体为“1小时以下”“1到3个小时”“3到10个小时”以及“10个小时以上”等4种。调查完毕后,学生须将统计结果计算成对应的百分比,并按照比值绘制成一幅扇形统计图,用来直观体现当前人们阅读书籍的情况。这项活动还可交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分工,从而让这一实践作业的执行效果更有团队意义。

四、重视对“大单元”教学法和思维导图的利用

虽然小学数学在知识容量和难度上的量级并不是很大,但是对小学生,特别是进入高年级学段的小学生而言,知识点和知识点间的联系方式依旧显得有些复杂,导致他们在解题应用中常常出现诸多失误。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更高维度的知识体系梳理和框架构建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复习阶段打破之前以“课时”为基本教学单位的限制,转而从“单元”层级对知识内容进行梳理,按照知识之间的教学次序、承接关系和难度构建不同的知识链条,再利用一些经典例题将不同的链条串联起来,形成一张思维导图,从而帮助小学生以比较直观的方式清晰、完整地形成既有知识与技能印象,并提高小学生对知识内容之间关系和应用联系的理解层级。比如,在带领学生复习有关“乘法”这一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或通过板书的形式列出“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和“混合乘法”等4项知识模块,在每个模块周围注上对应的知识点作为子模块,模块和模块之间则写上一道具有相邻模块内容考查作用的例题和解法,如此便形成了一张乘法思维导图,而后让学生将之誊抄在笔记本上以便后续复习、记忆。

五、重视对数学实验的利用

在很多小学生甚至部分教师眼中,数学似乎并不是像物理、化学等学科那样可以通过具象化的手段开展实验的课程,这种认识其实是比较片面的。数学的研究对象虽然主要是抽象的概念和法则,但是这些内容的来源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现象和关系,同样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理解。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实验教学方面也要投入相应的精力,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课程内容设计一些小实验,让学生能通过亲身参与的方式了解一项知识和结论被提炼出来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数学学习路径。这种教学方式的可观察性和参与感都非常强,远比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更能契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进而有效降低课程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例如,对“三角形”这一部分的教学,在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时,教师可以发给学生一个用纸裁成的三角形模型,让学生试着通过实验方式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学生的思维是比较活跃的,在一定的引导下便会试着将模型的三个角撕下来,将它们的端点对齐并观察外侧两个角的外边是否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是,那么就可以证明出这条结论。

六、重视家校合作

教育并非只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更需要来自学生家长的鼎力配合,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课堂教学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引导性的,而成绩的提升还要依靠学生良好的习惯和自律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课程讲解的内容和过程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剪辑成微课视频,而后共享给学生家长,让家长对学生目前的学习进度以及对应知识内容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定的了解,以便家长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居家学习;此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亲子互动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能和自己的家长一起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些任务,从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感和乐趣。当然,这项工作的开展必须以体现教师的教学主体为前提,不可将教学工作过多地转移给家长,也要注意考虑不同家长的日常作息安排,避免导致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比如,对“观察物体”这一部分的课程,教师可以在布置作业时,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在家长的陪伴和帮助下,到本地一些知名建筑物附近,从不同角度观察这栋建筑的外貌并将其画下来,开学后一起上交,看看谁画得最标准;或可以让家长带着孩子走访一些周围的名胜古迹,让学生观察造型比较特别的物体,从而形成更多的物体观察经验。

七、重视对分层教学理念的落实

小学生尽管还没有真正经历过身心发育的黄金时期——青春期,但是由于先天条件和诸多后天成长因素的综合影响,每一个小学生都会在学习条件、知识储备、思维习惯和兴趣爱好等很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很难通过人为手段完全消除,也必然会在学生的课程学习上体现出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小学数学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对教学模式“统一性”的片面追求,没有真正认识并尊重学生间存在巨大个体差异的客观事实,这就导致有很多学生在课堂学习期间存在着“听不懂也得硬着头皮听”或“即使懂了还得耐着性子听”的问题,最终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还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进度的滞后或个人学习资源的巨大浪费。要想有效改变这一不利局面,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重视起对分层教学理念的研究和落实,广泛搜集每個学生在不同方面的数学学情,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学情档案;而后根据这些信息将全班学生划分成不同的数学学习档位,为处于不同档位的学生分别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课下辅导方案,从内容上、形式上和评价标准上予以“区别对待”,一方面让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得到更适合自己的指导,二来也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更为显著的素养提升并树立起他们良好的数学学习自信心。例如,对“圆”这一课的习题训练,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应主要带领他们练习一些以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基本应用为主要考查方向的题目,在题干数据的设计上也要更多地采用整数的形式;对基础比较牢靠但不擅长多元资源整合应用的学生,教师则可将圆的周长、面积求取以及简易的方程融合起来,让学生首先通过方成计算获得半径或直径等关键数据,而后在套用公式进行后续计算;而对成绩一直比较出众的学生,教师则可引入一些诸如同心圆面积求差、内切圆面积比值换算等难度较大的创新型题目,使学生活跃的数学思维和扎实的数学功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体现。在执行以上措施时,小学数学教师还应注重对良好师生关系的营造,在课堂之外和学生多做亲密的交流和接触,这样既可以让自己对学生获得更多的了解,从而方便对学情档案的完善和补充;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以及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让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受到更多积极情绪的影响。

八、结语

数学是一个精彩的世界,学习数学也应成为一个探索智慧、品尝知识、提升自我的快乐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要切实认识到“减负增效”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通过对多媒体教学技术、游戏活动和课后实践作业的利用,进一步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参与感和引导效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和巨大价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会知识、用会技能,为他们日后更高阶度的数学学习铺就一条坦途。

(宋行军)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小学生游戏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6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2:48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0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飞碟探索(2016年11期)2016-11-14 19:34:47
爆笑游戏
我是小学生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小学科学(2015年7期)2015-07-29 22:29:00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