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月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文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现代汉语课程是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语言观为指导,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为依据,主要讲授关于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和分析能力,培养语言素养,可以说,现代汉语课程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和人文性。但是传统的现代汉语课程主要着力于理论性知识的阐发,忽视了语言教学的人文性目标。《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这就意味着,新的时代背景,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现代汉语课程必须转向,重新审视并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注重课程人文性的发挥,重构现代汉语课程思政体系。
现代汉语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是新时代新形势下,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意义,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经途径,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之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国的国民教育与文化建设都面临严峻考验。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机制以满足国家发展的要求,同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样面临挑战。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华夏文明作为古老的四大文明之一,始终没有中断,延续至今,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唯一。改革开放以来,在世界文化多样性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面对西方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和物质至上的各种文化冲击,如何避免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向,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继承与传播力度,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结合,抵抗西方文化殖民,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保有中华民族特色和根基。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环境,国家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领域进行统筹规划、积极应对。语言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担当。党的十九大以来,语言文字事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尤其是2020年10月13日在京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四次、21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国的基本语言政策,是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核心任务,要立足新时代、新形势、新目标,通过语言促进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维护国家的团结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1年2月,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国家语委主任、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指出,要推动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特别强调“深入挖掘、充分利用语言文化资源,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现代汉语课程是大学生学习现代汉语基本知识和理论、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培育优秀传统语言文化意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和主渠道,其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意义重大而深远。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李宇明教授把语言的社会功能区分为“工具”和“文化”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都具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形态。从工具的显性功能而言,语言主要用于交际,其隐性功能是用于思维。“就文化范畴看,语言既是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最为重要的承载者,这是语言的显性文化职能;语言的隐性文化职能是起到身份认同、情感依存的作用,就如同人的 ‘文化名片’。”[1]可见,语言的隐性文化功能是更为深刻和隐蔽的。现代汉语作为汉民族共同语,也是国家通用语言,其形成、发展、变迁的历史,镌刻着深厚的民族烙印和文化基因。如何把现代汉语课程中隐含的民族文化元素挖掘出来,变隐性为显性,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传承,是现代汉语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重要课题。
现代汉语课程兼具理论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但是囿于课时紧张以及传统的教学理念局限,当前的教学目标大多围绕理论性与工具性展开,人文性目标被边缘化。现代汉语课程特点是,理论性较强,知识系统比较庞杂。教师往往注重汉语理论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汉语本体与文化的联系,未发挥语言的“文化功能”,未着力培养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爱和自信,未对语言背后隐藏的文化功能进行开发和延伸。现代汉语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可以充分发掘语言承载的文化元素,尤其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以激发学生的国家意识,培育他们弘扬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构建内容科学、体系完备、行之有效的现代汉语课程思政体系,需要围绕教师、课程目标、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发力,统筹规划,努力实施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强化了教师作为育人主体的责任和担当。教师必须牢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课程育人的自觉性。首先,教师自身要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意识到新形势下全方位育人的艰巨性和重要性,明确“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其次,教师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构建正确的课程思政育人格局。再次,教师还要关注国内外时事动态,关注语言与时事、与现实生活、与文化的联系,为思政育人提供强有力的素材来源和思路源泉。最后,教师要积极参加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加强技能训练,积累和汲取经验,提高思政育人能力。
现代汉语课程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他们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和语文教学工作打好基础。人文素养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并学好祖国的语言,为现代汉语的纯洁规范做出努力,令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素养。由此可见,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目标中,人文素养目标比较笼统模糊,并没有规定思政育人目标。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包括五个重点,现代汉语课程作为文史哲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是“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现代汉语课程作为语言类课程,要着力培养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热情,激发他们弘扬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发挥语言承载的隐性文化功能,通过语言,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结合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此外,现代汉语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还承担着为汉语言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的重任,有一部分学生会走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岗位,因此,在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目标中,要结合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师德师风教育。
目前,通用的现代汉语教材是黄伯荣、廖序东版本的《现代汉语》,本文分析以此教材为例。教材分为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章节,体系科学严谨,内容丰富规范,理论性强,专业术语多。面对这样复杂的知识体系,教师需要对教材有整体把握,不仅要熟稔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把控好重难点,还要了解课程大纲,领会编者意图,清楚各个章节衔接的逻辑线索,能够把所有的知识整合起来,融会贯通。这样,教师授课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信手拈来。
在整体把握和深度领悟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梳理教材知识点,发现和提炼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历史文化传统因素,适当拓展和延伸,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热点,科学融入思政内容,将价值引导融于知识传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德育目标。
当前现代汉语课程的学习评价,以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居多,评价方式单一。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考核,未纳入课程评价体系,难以反映课程思政效果。因此,需要创新评价体系,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考察学生的语言观、历史观、文化观。如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度和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纠偏。期末测试中,要设计课程思政的试题,以监测思政教学效果,同时能激励学生提升思政内容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依据课程特点和学科属性,现代汉语从属于人文学科中的语言类课程,除了语言学知识,其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和文化因素,可以提炼出关于家国情怀、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还可以适当拓展,通过举例、对比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后,结合学生以后的职业选择,加强科学精神的培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实现课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绪论部分,通过讲述汉语的国际国内地位、孔子学院在世界的兴建、目前的“汉语热”,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感受到语言作为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与大国崛起、综合国力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汉语、传播汉语的热情,厚植家国情怀,唤醒使命担当。
方言部分,介绍我国的七大方言区,分别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言类影视剧作品、流行歌曲为例,引发学生对方言的兴趣,树立对绚丽多彩的祖国语言的自豪感。
词汇部分,以外交部发言人的成语运用为例进行教学,如2019年时任外交部发言人耿爽针对英国涉港不当言论的回应,连用了“自作多情、痴心妄想、颠倒黑白、厚颜无耻、不自量力、听之任之、坐视不管”等十个成语发出有力诘问。这些成语的运用,气势磅礴,火力全开,在中国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一方面为外交官的精彩言论喝彩,一方面为我们成语的博大精深、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力量而自豪。诸多语言运用的实例,有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认可,有对当前疫情的回应,有对时局的评议,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融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敬感,培育家国情怀。
语音部分,旨在阐释语音的基本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普通话和朗读水平,这部分以汉语富有音乐感的声调特点、汉语传统的押韵平仄为契合点,以周杰伦的经典歌曲《青花瓷》为例,让学生感受汉语的韵律之美。还可以结合当前比较热门的语言文化类节目,如《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我是演说家》,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对朗读、演说的兴趣,感悟传统文化,感受汉语的魅力,增强母语自信。
汉字部分,通过对比世界上其他四种古文字——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印度的梵文,这些古老的文字都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或者完全消失,或者成为“死文字”,而我们的汉字历经几千年,依然在使用、前进,继续记录和承载我们不断发展的中华文明,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穿越千年的强大力量。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黑格尔曾说过:“中国文化精神的超稳定性在于它的象形文字书写。”汉字的形体和结构,都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稳定、和谐、中庸的民族性格,其独特的书法艺术,也展示了中华民族中正和谐的文化和审美追求。通过这些知识的拓展、情感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词汇部分,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这些熟语,作为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内容丰富,形式凝练,源远流长,富有表现力,堪称汉语词汇系统中的核心和精华。熟语还是中国语言文化的“活化石”,体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思维和认识模式、审美情趣及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部分内容,理论知识并不难理解,重在引导和阐发。在讲授时可以播放张维为教授《这就是中国》中关于信仰和语言关系的论述:“中国人的信仰在我们的文化中,在我们的历史中,在我们汉字的成语中,只要你懂一百个成语,你的信仰都在里面了……”汉语中的“脚踏实地、先人后己、光明磊落、安贫乐道、克己奉公、一诺千金”等熟语,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契合的。因此,在教学中,诠释和升华熟语,引导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能够培育学生的高尚情操。
语法部分,是现代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枯燥,可以选取时政新闻、权威报告、领导人讲话、舆论热点中的高频词句,如“觉醒时代”“强国有我”“碳中和”“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等这些包含国家发展道路、方针政策的语料,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坚定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在汉字的起源部分,历史上流传着“仓颉造字”的传说。这里,我们要引导学生用马克思唯物史观思考和分辨。鲁迅先生说“文字在人民间萌芽”,充分说明汉字的产生是中华民族先人集体创作的结果,是群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历史观。
信息时代,我们处理各种文字信息都依赖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读错字、提笔忘字、写错别字等现象日益增加,另外,一些不规范网络流行语的滥用,给汉语的规范表达和使用带来一定挑战。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遵守语言文字规范,树立规范使用汉语的意识, 培养学生分析各种语言现象的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职业选择中,中小学语文教师占了较大比例,作为将来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夯实汉语基础知识,规范使用汉语汉字,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根据上述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元素的分析,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尝试以《现代汉语》(增订六版)绪论中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说》为例,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实例设计。根据学生反馈,该课程思政融入自然合理,学生接受度和满意度较高,取得了一定的思政教学效果。
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以热播电视剧导入讲授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选取丰富的文学、历史等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作为例证,讲述了历史上汉民族共同语的变迁以及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政治安定的背景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确定,强调了普通话的法定地位和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正确的语言历史观,增强语言自信和文化自信,并培育他们推广通用语言文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相结合,将德育贯穿于教学过程。
依靠课程教学的主渠道,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是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现代汉语课程要积极响应和贯彻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努力激活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精心设计融入思政内容。目前,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思政元素的分析还比较零散和碎片化,系统性和整合性不足,仍需要继续深入挖掘并系统整合。课程思政实践环节,也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加强思政能力培训,结合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价,不断提升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的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