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食品化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甄选与实践

2022-07-05 02:58李玉芹周蓉唐裕芳张剑黄师荣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0期
关键词:双一流化学食品

李玉芹,周蓉,唐裕芳,张剑,黄师荣

(湘潭大学 化工学院食品系,湖南 湘潭)

一 引言

为提升我国高校在人才培育、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国际竞争力,中共中央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具有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民族自豪感、团队合作意识、学术忠诚等德育品质,并着重强调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专业课。然而,诸多高校本科专业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过多注重知识与技能传授,常忽视专业课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甚至教学的拓展延伸也几乎针对专业知识。即便在专业课教授过程中相关的思政元素有所涉及,但因存在教授时间不足、关联思政教育的专业课程数目偏少、教授方法陈旧单一、考核与评价标准不完善、学校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不够以及教师对专业课中渗透的思政教育认知不足或理解狭隘等诸多问题,造成思政教育融入困难、人文教育缺失和大学生人格缺陷,进而导致“双一流”建设质量不高或建设进度迟滞现象。因此,“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甄选及全过程教学融入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达成的关键。

二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食品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食品化学》作为食品专业实用性较强的工具课之一,是为改善与控制食品品质、革新食品加工工艺和储藏技术、开发新食品资源、合理膳食结构,以及食品原料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而奠定基础的重要专业课;同时,其独特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也是专业后续课程、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的必要支撑,因而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工作阵地。尤其在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19年通过了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以及2022年我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形势下,人才综合素养能力培养对该课程思政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讲授食品化学基本知识、开展食品化学相关实践的同时,应结合该专业课程的特点,积极在《食品化学》全教学过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对于充分发挥该课程促“双一流”建设综合素养能力达成至关重要。

三 《食品化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甄选途径

基于“三位一体”(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与思政素养)教学理念,要求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以期达成《食品化学》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围绕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培养目标,制定食品化学课程教学目标(图1)。

图1 “食品化学”课程教学目标

(一) 从我国对食品化学创新贡献中培养爱国情怀

《食品化学》起源可追溯至18世纪。而我国《食品化学》学科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迅猛,究其根本是因为我国历史悠久,饮食文化丰富,从而造就了当今的“食品化学”。让学生以史为鉴,了解我国食品文化之博大与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并肩负起相应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另一方面,我国油脂风味化学和天然抗氧化剂研究先驱张驷祥教授、利用可食用膜技术延长果蔬货价期的世界领先开创性成就的孙大文院士、食品毒理学学科创始人陈君石院士、食品科学检测技术学科专家庞国芳院士等曾先后为食品化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创新贡献,这些科学家故事都是充满正能量、生动感人的《食品化学》课程思政素材,他们坚持不懈、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勤奋执着的崇高品德;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等,都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民族自豪感、热爱科学以及热爱工作的激情,同时培养学生不计个人得失和淡泊名利的精神修养以及崇尚科学、积极创新的科学素养。

(二) 从典型案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食品化学课程思政建设中通过典型案例挖掘思政元素并付诸教学实践是提升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如通过食品化学相关领域沟通成功的案例,着重挖掘包含尊严、价值、生命维护、追求和关切等在内的人文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教学相长,在实际工作中须尊重食品工作者,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通过食品推广经营服务、食品化学信息服务等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守法经营、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通过分析农资食品电商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大众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以“三鹿奶粉-三氯氰胺”“台湾饮料-塑化剂”等事件引进案例,培养学生食品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

(三) 从时事政策、社会热点事件提炼与提升人文素养

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迅速超越各种传统媒介,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而当下大学生通过网络对社会影响较大的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度较高,将这些网络素材用于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热点事件中有些事件可以培养学生服务大众、关心社会的家国情怀,有些可以加强学生对科研诚信和科学道德的全方位认知。在食品化学课程思政教学中,以新冠肺炎发生期间以及湖南插旗菜业与锦瑞公司“土坑”酸菜生产内幕、食品安全指引、食品安全正确舆论引导等事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通过介绍近年来食品生产中推广的绿色安全技术,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树立环保意识。

(四) 从实验实践教学中培养科学精神

实际上,食品化学重要突破性成果主要来源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相关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最重要的导引是包括批判精神、创造精神、实践精神和奉献精神等在内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等。食品化学重要成果基本遵循先试验、再示范、再推广的程序,这可以给学生以启迪,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实事求是、按部就班,不得投机取巧。在以小组形式进行食品化学相关项目设计及食品相关产品试验设计等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知难而进、挑战自我的精神和对待食品相关工作踏实认真、勤奋敬业的科学精神。

四 《食品化学》课程思政元素教学环节融入设计

(一) 《食品化学》教学大纲与教案思政教育内容修订

为充分发挥《食品化学》思政育人功能,应适时对其教学大纲和教案进行修订,凝练该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将原来教学大纲与教案中涉及的素质目标紧密联系后,融入思政元素,制定合理可行的《食品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大纲与教案,利于指导该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在教学大纲与教案中制定思政教育内容时,要明确相关授课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育人要求,需在该课程的自然科学属性的基础上,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夯实专业基础,关联思政教育,融入哲学思想,注重专业伦理、人文伦理和社会伦理的结合,针对其与日常生活、营养和健康的密切关联性,开展人文关怀、人文情怀及健康发展理念教育,培养科学精神,并突出敬业精神、工匠精神以及责任意识的培养,同时传输学以致用、终身受益理念。

(二) 《食品化学》课堂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素材选择与安排

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因素,其育人意识和能力决定着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教师将育人意识牢固地树立于心中,在教学与日常当中注意时时处处履行育人职责,重视价值传播,将其与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传授同向同行。思政元素资源挖掘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先决条件,每门课程都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需要深入发掘自己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素材,以期实现在教学内容中的深度融合。以本课程《食品化学》为例,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政典型素材及教学内容设计融入如表1所示。

表1 《食品化学》课程思政元素设计

(三) 《食品化学》课后实验实践思政教育延伸

《食品化学》实验技能训练包括充分理解实验内容和原理的能力、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能力、正确规范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撰写实验报告能力以及生产实践认知能力。在实验原理讲授过程中,向学生传递“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来源实践但又能反哺实践,实验能验证实验原理,且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整理与总结又能使得理论知识进一步延伸和深入。例如,在对奶粉蛋白质含量测定实验中,提及“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使用原子吸收光谱进行元素分析时,介绍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本立的光辉事迹,向学生传递科学家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甘于奉献精神。在食品微量元素分析环节,以应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子荧光仪对砷、汞、硒等元素的检测为例,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激励自主创新意识,树立打造民族仪器品牌决心。在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环节,以日本修改食品和农产品毒死蜱的限量标准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为例,引导学生应以国际视野思考食品化学安全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通过食品化学实验技能学习,维护我国对外贸易的利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除了验证实验外,综合训练实验多结合科学研究课题进行,要求学生收集文献资料、设计及实施整体实验方案、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及讨论总结实验结果,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五 《食品化学》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食品化学》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功能以及思政教育能够有效实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保障:

(一) 师资队伍保障

高校教师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主体,当其能精准把握课程的德育目标,并重视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更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以及注重德育内容的吸引力与说服力,可显著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然而,目前大多数专业课教师的授课内容过多地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常被忽略,或是思政教育教授时间不足、教授方法陈旧单一,甚至于专业课教师对教学内容中渗透的思政教育认知不足或理解狭隘。因此,高校应作为总导演,教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教师思政教育教学“全周期、全类型、全范围、全手段”培训,培养政治立场过硬、业务能力精湛、技术方法娴熟、育人水平高超的“金师”队伍,使得专业课教师能够在授课过程中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知识讲授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学习和发展,以增强《食品化学》课程育人功能。

(二) 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多样化保障

在《食品化学》专业课程教学上,高等学校专业课教师大多集中于探索和实践专业知识的授课模式,如“雨课堂”“PBL-CBT”“CDIO理念”“UMU平台”以及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3-5],而思政元素较少地在这些教学模式改进与提升中涉及。因此,应积极探索适合于《食品化学》课程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例如:《食品化学》专业课程思政中应注重教学手段多元化,除了在上述教学模式中融入思政元素之外,还可引入思政案例和视频、实地参观体验思政教育基地等方式进行拓展,逐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授融为一体、相互渗透;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入贴近学生兴趣与需求的思政教学内容,以微信、课程中心、慕课等形式引导学生接触世界和中国的食品文化、饮食文化,以此传承、弘扬中华传统食品文化,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传统食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此外,结合现在瘦肉精、老酸奶、工业明胶等社会热点事件,通过让学生收集网络上各界人士的评论,加入自己思考后进行讨论、情景体验、感受模拟、翻转课堂等探索,引导大学生通过体验式地换位思考实现理性认知、情感共鸣与行为认同。

(三) 课程评价保障

要根据前期《食品化学》专业课程设定的课程思政目标和要求,在课程考核指标和评价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特别是涉及专业从业人员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元素,如食品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食品标准与法律法规等,并制定或调整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将课程教学评价、学习效果评价从单一的专业知识维度转向专业能力综合人文社会素质、职业与创业胜任力、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充分细化学生学习效果的测量,根据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实践过程表现出的思政素养,按一定比例给予平时考核成绩。具体的评价方法包括:以期末考试、线上和线下的练习来考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团队学习过程记录、成员自评与互评、团队成果汇报来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此外,也鼓励学生在学习平台以随笔、照片、感言等方式发表学习感悟,可以此评价学生的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等。同时,应用课程网络平台、课程交流群、座谈及访谈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跟踪反馈学生的问题与意见,从而保证《食品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

六 《食品化学》课程渗透思政教育实践考核与评价

专业课程的思政考核评价是了解和检验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6]。因此《食品化学》课程考核评价模式需重新确立,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中都需增加思想政治考核要素比例。在过程评价中,针对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德、能、勤、绩”等多方面表现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考评的形式来完成考量,评价内容可以包括学生的考勤、实验设计能力、实验及仪器操作规范度、组内成员合作协作能力、实验报告规范性、实验数据获取后的总结和分析能力等,着重考核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是否具备了“爱岗爱国、务实创新、价值取向、团队协作、自主学习”等能力,确认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否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过程评价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同时还有助于实现成果共享,促进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进步,从而确保获得一定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并有效地将其落到实处。而对于终结性评价阶段,可将校友、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毕业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以访谈、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课程思政”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效果,收集各评价主体反馈的建议并将其逐步完善于后续的教学过程当中,在不断地“反馈-完善”的良性循环过程中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七 结语

以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化学》课程为例,通过解析课程思政元素发掘与教学过程融入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途径,并在大纲、教案、课堂授课内容、课后实验实践等全过程教学环节将思政元素进行设计融入,建议了课程思政教育实施保障措施及后续课程思政效果评价机制,为“双一流”建设、“课程思政”推进、“工程教育认证”考核等多重背景下该课程充分发挥综合素养能力达成的德育功能提供参考,并为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卓越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双一流化学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263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将要开始实施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