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致印,张羽龙,白婧,朱明涛,龚意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湖南 娄底)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明确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从而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因此,课程思政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摆在了突出位置。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课程在我校是农学、园艺、食品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农业科技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农业的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今的大学生除了报考基层公职人员外,鲜有学生愿意到农村企业工作就业,让其立足农业,服务三农,更是难上加难[2]。其中,除了专业能力不足之外,在大学的教育中没有埋下热爱本专业,并为之奉献的精神“缺钙”,是涉农院校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专业精神比专业能力更为重要。专业精神的强化,是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课程教育作为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思政元素的融入,对专业精神的强化犹如炒菜之用盐,无盐则无鲜,恰到好处,学生吃之有味,才能内化为身体所需之营养。因此,在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专业知识中,并春风化雨般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之功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难点和堵点所在。本文以农产品贮藏与加工课程为例,对其课程思政设计和实施进行了梳理,具体如下。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是农业科技领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贮藏与加工课程主要研究大宗农产品,如粮油、瓜果、蔬菜等贮藏保鲜技术和加工方法的综合性运用学科。该课程对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产品的提质增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提升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水平,也是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
乡村振兴作为目前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对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乡村振兴,重点是产业兴旺,关键是人才培养,而掌握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将紧紧结合当地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按照立德树人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加强课程思政与产业发展的融合,体现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同时凸显乡土情怀,引导学生关注“三农”发展,培养学生“学农”“爱农”“兴农”精神。
教师对思政元素的重视不够。教师是综合课程、学生、思想、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复杂情况进行教育化知识形式重构的总设计师[3]。而在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涉农专业的教师基本来自农学或理学专业背景,其思想政治理论的积累和素养本身较为欠缺。同时,新引进教师大多为博士,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科学研究,对自己研究的领域“情有独钟”,而对如何加强课程思政,如何提升教学效果,如何引导学生成长等困惑“置若罔闻”。涉农专业教师在理论讲解的深度,实践教学的维度上下足了力气,但忽略了知识本身所蕴含价值取向的引导,从而弱化了育人意识,淡化了育人行为,退化了育人能力[4]。
课本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不足。教材的编写相对落后于课程讲授的需要,农产品加工及贮藏教材的编写没有带着社会与国家的要求对理论知识进行精简和提炼,往往只是编写者以自己的视角理解和加工知识素材,并没有体现目前国家课程思政的要求。
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在教学与学习的环节中,教师与学生分别作为教和学的主体,相互作用,内生思想、价值和情感体验,实现育人目标。农产品加工及贮藏课程的教学方式仍以传统教授灌输为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能有效地激发,从而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农产品加工及贮藏课程的评价过多地突出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动手能力的熟练程度,而对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考核却严重被忽视。课程思政的评价应该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5]。由考促学,加强学生平时的考核,除了体现在课堂教学参与的积极性,课程实践做出的贡献度,还应在学生的思政意识形态上给予一定的引导和评判。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课,而是根据农产品贮藏与加工课程上的“熟悉的内容”,深入挖掘所受学科、所讲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国工匠、时代先锋、道德楷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将其“润物细无声”地融合到课程中,用贴近学生心理,贴近学生实际的现实案例形式讲授,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动,学有可触,学有可及。
人才的培养,师资是关键。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其思想境界的高低对课堂教学的水平的影响至关重要[6]。因此,教师需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素养,时刻关注国家宏观层面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的导向,关注产业中观层面的技术创新、产品变革的走向,关注学生微观层面的年龄特征、时代特点的变化,既要了解课堂之外的社会变化,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也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港湾,才能领悟学生的真正诉求,将两者融合,才能真正让学生增添对该课程思政的兴趣,让学生入脑入心。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在深刻理解该课程内容模块知识点的基础上,基于全产业链的视角,融合传统和现代科技元素,呈现传统美德、道德楷模、时代先锋、身边典型等思政内容。本课程的内容模块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见表1。
表1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
教学的过程包含知识、课程、教学与学习四个核心要素与相应的四个教学环节。每一个环节中都有思想、价值、情感、道德等思政内涵的孕育和生成。欲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仅仅依靠传统“朗读者”式的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的,需加强线上学习与线下互动,课堂教学与课外延展互补的教学模式。课前,将蕴含思政元素的文章、视频、案例等上传至学习软件,作为线上学习和课外阅读的素材;课中,发布小组讨论任务,引导学生开展思政大讨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课后,发布作业或实践课题,加深和巩固所学精髓,让学生学有所感。此外,在教学方式中,可以尝试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真正深入学生的心坎里,内化为自身的精神。
课程思政的教学,除了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之外,还应将其纳入教学的评价指标。孙跃东等[7]将评价项目、评价标准赋予不同的权重,从学生、同行专家和教师三方面构建了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段云华[8]构建了支持保障、教材选择、教学设计、教师素养和学生发展五个模块的评价指标体系。而本文仅从学生发展的角度阐述本课程的思政评价。本课程思政的评价将专业素质、学生的人格特征与社会认同感三者相结合,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等。人格特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合作精神、团队意识、自我认知与自我价值感、人生观、价值观等。社会认同感主要是社会责任感、法制观念、道德品德、家国情怀、人文素养、文化认同等。采用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评价方法,课内主要观察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与态度、参与课程讨论和教学内容的思考的情况,做出定量评价;课外以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和理想信念设置开放性的问卷调查,定性评价。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实现路径,而专业课的教学不仅是专业知识教化的主阵地,也是思政育人的第二课堂,其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才德育的效果。德育作为人格养成的重要一环,对塑造学生良好品行,树立正确三观,实现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产业对德才兼备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在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的教学中,结合课程模块的专业知识与学生的时代特征,将德育潜入专业知识中,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同时,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将“智育”和“德育”有机契合,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人格得到内化,真正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为培养“一懂两爱”的新农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