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探究

2022-07-05 02:58李俊伟陈维涛葛云魏敏罗昕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0期
关键词:互换性基础思政

李俊伟,陈维涛,葛云,魏敏,罗昕

(石河子大学 机械电气工程学院,新疆 石河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2020年,教育部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课程思政要在高校进行全面部署,全国全面的开展思想道德建设[1]。通过各种形式为广大青少年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课程思政并不是直接地向学生生硬灌输道理,而是采取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举措,无形之中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绝不仅仅是某一门具体的课程[2]。将道德认识与思想情操的引导融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微的举措中。通俗来讲,在教学过程中,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思政教育也要同步达到,让同学们在学习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1-2]。

作为一名教授专业课知识的教师,通过总结梳理思政元素并融入日常的教学中来,相当于从事相关思政的授课,这样可以更好地传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激励学生做出贡献,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求。笔者作为机械专业的一名专任的教师,主要教授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也深刻了解到机械制造专业对于新工科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想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这一课程为背景,结合课程思政的教育大背景,浅谈对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思政教学的基本方法与思路。

一 课程简介

作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同时也是《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等专业课程的先导。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孔、轴结合的极限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以及“标准件、常用件的几何精度”等。旨在使学生经过对本课程的系统学习,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互换性、几何量精度设计标准、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选用公差配合的原则,为今后机械零件加工质量的设计奠定基础。

二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基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培养方案,笔者所在院系构建了以《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工程材料》以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等课程为主的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其中,《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象为笔者院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大三学生。按照该课程教学大纲拟定的学生培养目标,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其中课程理论教学部分共32个学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绪论、几何量测量基础、尺寸及几何精度设计、表面粗糙度设计以及四大标准件——滚动轴承、圆柱齿轮、圆柱螺纹与键联结。

三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

就“教书育人”这一目标来说,教师仅仅讲述教材上的既有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即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还必须注重“育人”。故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即“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3]迫在眉睫。因此,在构造课程知识体系时,教师要着力于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爱国主义这些具体的内容与知识点的构建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本课程与机械工程的实际应用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在具体教学中,由工程背景引入相关的概念,一方面可以向学生传递这门课相关知识对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借由实际工程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深入思考探究的好奇心,有助于其对相关学习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3-5]。经笔者教学过程的实践,本课程的思政设计方案如下。

(一) 知识点的构建

针对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对知识就行重新整合与构建,以立体的方式进行呈现。以主干知识点进行分支细化。构建知识节点树,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基础前提,统筹推进课程思政目标、新工科建设目标的共同达标,在节点上开出课程思政的花朵。

(二) 课程思政元素知识点的融合

要将课程思政元素与上述构建的知识节点树进行深度融合,首先需对课程知识节点与思政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与合理编排。在这一过程中,借助包括中国大学慕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网络资源在内的多个渠道资源,筛选并确定适合《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的思政内容切入点。结合当下“互联网+”与新工科建设的综合背景,引入“理论联系实际”“大国重器”“一带一路”等主题,将“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复兴使命感”等思政元素“潜移暗化”地融入《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堂教学过程[5-7]。

四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本课程课程思政元素点的挖掘及导入如表1所示[8-10]。

表1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导入

五 教学特色

(一)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由于2020年的疫情出现,及其各地的防疫要求不一样,笔者所在的院校在2020-2021-2学期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前半学期是采用线上,大致内容为教材前三章内容;后面学生到校隔离期过后采用线下课堂教学。因此,笔者认为线上进行课程教学不仅对防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实现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我校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主资料,任课教师会把前期的课程教学材料,包括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日历、教学课件及课后作业发布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通过登录各自网络教学平台账号查收电子版文件,在家可以实现自主学习,而且时间范围比较充足。同时,笔者所在教研组老师依据精品课程、中国慕课和网络教学平台课程为支撑,优化教学过程,重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线上资源库的丰富资源和共享平台,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和推广具有积极意义。将课程所有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中供学生自学,同时促进教学环境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应用,实现教学资源中优质课程的共享。

(二)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育、融入课堂

1.爱国精神: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我国工业化建设以及苏联援建的“156个重大项目”,结合学生大三实习的中国一拖集团,让学生理解我国工业化发展道路上的曲折与艰辛。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建国70周年工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以第一台国产拖拉机下线,到运-20、歼-10战机、C919大型客机、大国工匠等为切入点,讲述零部件的“国产化”的重大意义,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时代责任感。同时,讲解零件图读图时,了解技术要求,了解标准的执行,了解各级别标准含义,感受我国在世界标准中的影响力。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在学到既有知识的同时拓宽其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国际视野[11]。

2.工匠精神:严谨、专注、精益求精。在整个教学中需要体现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意识以及沟通协作能力。通过综合案例“减速器精度设计”分析,可提高学生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能力。从制造业高精加工的发展水平关系国家富强的角度引入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

3.创新意识:在第四章几何精度设计时,对以测量方法提出来的跳动公差,由于是以测量方法提出的,有别于其他的几何公差项目,这时任课傲视要进行启发性教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4.职业道德:加强学生对于专业岗位的认知,增强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加强在学生知识见识增长上下功夫,遵规守纪,作业独立完成,守时守信;弘扬热爱劳动的精神,教导学生需崇尚和尊重劳动;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奋斗精神,做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5.生态环保意识:将课程尺寸精度设计与职业素养教育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相结合。同时也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思政理念融入课程教学,鞭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三) 实施“三全”育人

笔者所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组是由两名高级职称教师组成的中青年搭配的教学团队,本团队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储备及授课教学水平,整体结构合理,团队成员都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机械制造基础相关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通过近年来教学改革实践,拓宽了教学思路,并结合实际生产形成了大量的教学案例,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任课教师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环境。

六 课程实施成效及评价方式

(一) 实施成效

目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实现线上线下教学,在石河子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上的学习人数超过1000人次。本课程具备系统、的基本教学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课件、作业、参考资料目录等。

1.适应“互联网+”教育背景,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方式。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接着2021年初便进入后疫情时期。笔者所在的院系积极落实教育部及学校发布的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要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立即投入线上教学准备、教学实践、线上学习工作中。在原有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课程资源,增加课程思政素材,大国工匠视频资源,并设置作业、课堂测验、习题、试卷等教学环节。线上教学拓宽了教学形式,雨课堂、慕课、腾讯会议、QQ群等教学信息化方式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创新性教师团队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查漏补缺、取长补短,共促学习。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通过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充分调动课堂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积极互动性,具体方式以学生小组为形式,让学生自己做老师,同时做评委,互评互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发现,在探索过程中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有效锻炼了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坚持将“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作为行动准则,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如团结合作意识、大国工匠精神、生态理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并在教学的全过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本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互换性的基本知识,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生掌握尺寸精度设计、几何精度设计的具体方法,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建设建强针对机械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为学生未来职业工作中形成“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操守和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奠定夯实基础[11]。

(二) 课程评价方式

该课程考核方式由成绩定量评定和定性评价两种方法构成。

1.成绩定量评定。《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的课程成绩包括课堂测试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测试成绩两部分。其中,课堂测试成绩即平时成绩(包括考勤成绩及四次课堂测试成绩)占40%,其中每次平时测试占总分10分;期末测试成绩占60%,按4个课程目标进行评价。

2.定性评价。定性评价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标,结合结课调查问卷进行评价分析。

七 结语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骨干课,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检验课程之一。在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及“新工科”建设的综合背景之下,作为一名高校理工科教师,应时刻将“教书育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大国工匠”等精神作为培养学生的指导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匠意识。贯彻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要求,将职业道德、工匠、爱国主义等内容有机融入知识点中。将思政元素融入本课程中后,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学习积极性得到大幅提升,教师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改善。此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思想政治素养也得到综合提升,切实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互换性基础思政
“不等式”基础巩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整式”基础巩固
氢气与城镇天然气掺混的互换性分析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探讨数控车刀与普通车刀的互换性及区别
以LDH为例来探讨具有溯源性和互换性的校准品在临床生化应用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