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背景下校企合作“本导制”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2-07-05 11:51荆丽丽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荆丽丽

(1. 集宁师范学院 高速信号处理与物联网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2.克里斯汀大学 国际学院,菲律宾 马尼拉 1004)

荆丽丽(1981—),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控制工程。基金项目:教育部2017 年度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工科地方高校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201702111018);教育部2018 年度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数字电路与系统创新训练教学研究”(201802130061);“地方高校《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1802211009);集宁师范学院2019 年度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产学研背景下校企合作本导制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GKT2019035);集宁师范学院2020 年度“在线教学”专项教学改革与研究“疫情期的电子技术在线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研究”(ZXJXZX2020033)。

引言

时至今日,本科生导师制(以下简称“本导制”)在国外以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等为代表发展已经相对成熟,模式多样且新颖、富有成效。如英国剑桥大学实行的“多栖教师模式”导师制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指导;牛津大学的“专家模式”导师制主要是从导师的研究方向出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以宿舍制为特点的哈佛大学本科生导师制使师生成为了真正的良师益友[1]。“本导制”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本世纪以来,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校开始在部分院系尝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2]。基于国内外“本导制”的实行和发展,在新工科时代背景下,研究适合于地方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进一步促进地方院校校企合作育人的有效实施,更对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研究意义。

1 校企合作育人“本导制”模式实施现状与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主要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思想、学习与生活。这一教学模式在我国已经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校企合作办学育人过程中,本科生导师制更是发挥着其它教学模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某高校与青岛软件园就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联合办学、合作育人的基础上,以该专业本科学生作为试点,按照学院管理办法,在原有的学分制、班建制基础上,开始执行院系本科生导师制方案,在施行过程中遭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1)导师选聘机制不健全。现执行的本导制方案对于导师的选聘只局限于校内导师,而对于校内学习三年,校外企业实习培训一年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则有所欠缺。学生在校三年本校导师可面对面指导,最后一年的校外企业实习,没有安排校外导师继续指导,更无校外导师的选聘机制,而校内导师只能对其远程监督指导,指导难度非常大。由此导致学生企业实习形成“放羊”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后续发展。

(2)缺乏师生双向选择机制。现执行的本导制方案只是由学生根据教师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但没有赋予导师选择学生的权力,这不利于师生互相了解以及引入资源竞争意识。

(3)职责分工不清。现执行的本导制方案没有明确导师、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的职责范围。这不仅导致三者的工作出现重叠和错位,还会留有“真空”地带。导师们觉得似乎什么都做了,各方面也都涉及了,却又显得什么都没做,好赖都一样,不利于发挥导师制的真正作用。

2 校企合作育人“本导制”模式的完善

在校企合作办学的背景下,根据本院系在人才培养目标、师资条件、教学科研状况、学生素质以及人财物的资源配置等情况,结合学校现有基础,将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本科导师制与大众化教育模式下的学分制结合,对现行的本科导师制进行探索研究。为达到良好的实施效果,需不断完善其执行方案,并对现有问题进行研究解决。

(1)双导师的选聘。在原有导师制执行方案的基础上,与青岛软件园协商聘请不仅具有工程师资格证,还应有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懂得教育规律,愿意与学生亲近接触的企业技术骨干为校外导师。施行在校三年由校内导师指导,校外企业导师定期负责到学校做两周左右的短时间实习培训;企业实习一年由校外导师指导,校内导师跟踪指导为辅,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由导师分工指导,有利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师生双向选择。导师和学生作为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两个主体,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有赖于师生双方的选择式合作。导师、学生之间容易通过频繁的接触建立起亲密的师徒关系,也会因为性格志趣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师生间的不和。牛津大学也曾发生导师与学生不和,甚至导致逃离大学的事件[3]。因此,在确定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指导关系前,有必要建立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渠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双向选择机制,有利于竞争意识的提升。

(3)明确职责分工。对于某高校而言,现阶段的本导制并不是“万能钥匙”,只能作为学分制、班建制的有益补充,因此必须确定专业课老师、班主任与导师的关系,明确职责与合理分工,集中精力解决各自擅长的问题。专业课老师负责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督导学生获得专业理论;校内导师负责学生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以加强实训指导为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独立设计;校外导师负责学生以提升实操能力为目的,鼓励学生体验职业角色;班主任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监管日常生活,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调试。

基于以上校企合作育人“本导制”完善的基础上,将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两院校培养人才成功的“秘密武器”——导师制[4]和德国首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5]有机结合形成具有“3+1”立体式特点的育人模式,即在校三年期间完成三年学习计划的制定、项目的学习研究、项目参与研究和独立设计项目等,企业实习一年进行岗位演练、企业项目实操实习、职业模仿体验和定岗实习。通过认识、模仿、体验这样的学习过程完成全程、全方位、立体式特点的校企合作育人“3+1” 本导制的有效实施。技术路线如图1 所示:

图1 校企合作育人本导制模式技术路线图

3 校企合作育人“3+1” 本科导师制实施效果

学生在导师的个性化指导下,不仅提高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具有一定的独立设计完成工程项目能力。例如,改进后该专业2016 级试验班30 名同学较往届该专业新增成果有: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暨计算机应用大赛中获得二、三等奖各1 项;成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 项,其中区级5 项,校级3 项;发表论文1 篇;授权专利1 项。通过不断完善修订本系的校企合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制方案,并进行有效的实施,取得良好的合作育人及教学效果。导师与学生通过不断交流、日久增谊、关系融洽,将做到真正的良师益友。导师与导师之间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学习合作,特别是校内和校外导师之间在理论与实践能力方面相互取长补短,既可将导师们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产生市场价值,又可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带来利润。如此深度融合的本导制校企合作育人,将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企、学”三赢。

4 结语

在原有某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聘请了满足某高校条件的企业技术骨干作为校外导师,健全了导师选聘机制;实行了师生互选,通过提高竞争意识,优胜略汰,提高了导师与学生积极性,实现师生最佳配比、默契合作;明确了导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的责任和具体分工,既克服了工作的重叠、精力的浪费,又填充了期间的“盲区”,构成了“导能”、“ 导学”、“ 导业”的基本教育模式,形成了具有全程、全方位、立体式特点的“3+1”校企合作本导制合作育人模式。

通过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育人的“本导制”研究,及时解决某高校与青软公司合作专业下的本导制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四年的校企合作本导制培养实践,就业时基本实现 “零距离”上岗。实践表明,该实践研究促进了某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育人的有效实施,同时可为其他院校同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育人提供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