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2022-07-05 07:38熊芷巍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朱德散文母亲

熊芷巍

【教材分析】

《回忆我的母亲》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朱德总司令深切悼念自己母亲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该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记忆和重要的他人”,一共收录四篇回忆性散文,这些课文深情地回忆了难忘的人与事,展现了人物的精神与品格。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些人物的精神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他人的别样人生,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与生命的意义,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明灯。课文《回忆我的母亲》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塑造了母亲勤劳聪慧、坚强不屈、识大体顾大局的劳动妇女形象。文章内容真实,语言质朴无华,却又饱含深意,抒发了对母亲无限的敬爱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忠于民族、忠于革命的决心。

“回忆性散文的价值更在于它以展示了人在历史的某个瞬间所独有的一种情绪状态,学生阅读回忆性散文,可以分享作者这种回忆带来的‘特有的情绪状态’。”[1]在进行回忆性散文教学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和体悟这种“特有的情绪状态”,如果一味地进行知识的讲解,会破坏这种文体的美感,学生也将无法充分体会回忆性散文当中人物的精神与品格。

“回忆性散文,它不同于其他散文的最大的特点,是文中有两个“我”——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有两种类型的情感交织——过去的‘我’的感受和现在的‘我’回忆往事时产生的感受。忽视这种体式特点,就容易把这篇散文和其他类型的散文混淆,甚至和小说等同起来。”[2]因此,在进行该单元以及本篇课文的教学时,需要带领学生体会文章当中当时的“我”的感受,以及现在的“我”对当时的“我”的感受的再感受。

该单元的学习要求是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比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整体而看,《回忆我的母亲》一文语言质朴浅显,学生自读起来能够概括文章的内容以及初步读出文章的情感,但是对于回忆性散文抓住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领悟是不够深入的。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分析典型事例与细节刻画,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感受,尤其是从最开始的母爱上升到爱党爱国的精神高度,品味质朴无华的语言背后饱含的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与敬意。

引导学生抓住典型事件与进行细读分析理解人物形象,是此文的重难点,除此之外,此文的时代背景有其特殊性,学生在当前丰富的物质生活环境中并不容易体会到老一辈人的艰辛,而对于母亲勤劳一生与母子艰难的生活条件难以有深刻的理解,也就很难体会到母亲作为一个农村妇女,却识大体有反抗精神的难能可贵。

基于这些问题,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采用为母亲画像的教学方式,通过“描轮廓”“绘细节”“点灵魂”和“颂挽歌”这几个教学环节,通过较为新颖和有趣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在相应的环节介绍母亲生活的时代背景,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典型事件与细节描写的分析,环环相扣,逐层递进,带领学生感受母亲的形象,体会母亲伟大的品格,让母亲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活起来,让学生与历史对话,与心灵对话,与生命对话。

【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质朴深情的语言,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2.通过对典型事件与细节描写的分析,把握母亲的形象;

3.学习此文所运用的夹叙夹议手法,感受该手法运用的效果;

4.理解文中母亲的伟大之处,懂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进一步思考人生的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对典型事件与细节描写的分析,把握母亲的形象。

【教学难点】

懂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引导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

(屏显仪式图片,播放哀婉缓慢纯音乐。)

师: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灵前香烟缭绕,灵幕上高悬着“精神不朽”的大红旗。灵堂四周挂满了延安各界的挽联。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能够培育出朱德这样优秀的孩子,能够获得如此多的敬意呢?让我们走进朱德的回忆性散文《回忆我的母亲》,去认识这位母亲,为这位母亲画一幅画像,来悼念她。

二、描轮廓

1.默读全文,谈一谈你对这位母亲的大致印象。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参考:勤劳,善良,热爱国家等。

2.有了初步的印象,我们在为母亲画像的时候,就有了方向。接下来,我们需要在纸上画出母亲与朱德生活的背景,以及母亲形象的大致轮廓。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根据时间线索找出文中母亲生活的主要事件,用概括性的词语写下你对母亲形象的感受,并圈点自己认为感人的句段。

学生再读课文,进行归纳圈点。

(屏显)

时间线索:母亲嫁作人妇,母亲生下“我”,“我”长大成年,“我”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母亲去世。

主要事件:

主要事件家境贫寒,母亲只留下八个孩子。好劳动,终日忙碌。做有滋味的杂粮饭,织耐用的“家织布”。邻里家庭相处和睦,同情贫苦之人。遭遇天灾人祸并不灰心,启发“我”反抗压迫。节衣缩食送“我”读书。支持“我”参加革命。“我”接母亲出来,母亲仍回去劳动。热爱生产,在家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心系“我”与民族解放运动。时代背景 描轮廓:母亲形象

师:总结出了课文中的主要事件,我们来继续完成母亲的画像。

①事件1-4。

时代背景:

师:朱德母亲钟太夫人,1858年生于四川省仪陇县周河乡钟家山下一户贫苦家庭,19 岁时嫁入朱家,一共生了13 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没能全部养活,只留下6男2女。

朱德的父亲是一辈子在地里干活的农民,朱德的母亲是个性格温和的人,每天晚上织布织到凌晨一两点,家里人穿的衣服,都是朱德的母亲一手织出来的。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人口的增多更使家里必须十分节省才能维持生活。全家从来没有吃过白米饭,多半是吃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油盐很少。过年时宰一头猪,要留着吃一年,只在过年过节时才可以吃到。遇上好年成,可以做件新衣服,平时就没有了。鞋子是家里自己做的。点灯用的也是自己家打的油。少年时代这种艰苦简朴的生活,给朱德留下深刻的印象。

(屏显:清末农民生活图片。)

母亲形象(学生根据时代背景进一步讨论交流,点名回答):

家境贫寒,母亲只留下八个孩子——悲苦;

好劳动,终日忙碌——勤劳;

做有滋味的杂粮饭,织耐用的“家织布”——聪明能干;

邻里家庭相处和睦,同情贫苦之人——和蔼善良,有朴素的阶级意识。

②事件5-6。

时代背景:

吃尽了没文化的苦,朱德的父母亲下定决心要培养出一个会读书识字的人,这样才足以支撑门户。

朱德六岁那年,朱德的父母把朱德和他的两个兄弟送到朱姓家族的药铺私塾里读书。

朱德刚上学两年多,地主就加租,朱德家根本交不出多加的租金。朱德一家被迫连夜分开,那一年又遇上天灾,粮食全都坏在地里。家里已经困苦不堪,但是朱德的父母依旧狠下心继续让朱德读书。

当时的中国甲午海战失败,紧接着又是八国联军侵华,列强肆意横行于华夏大地。朱德对此义愤填膺,议论起时事常常愤慨激昂。

(屏显:甲午海战图片,八国联军侵华视频资料。)

母亲形象:

遭遇天灾人祸并不灰心,启发“我”反抗压迫——不屈不挠;

节衣缩食送“我”读书——有反抗的勇气与精神。

③事件7-9。

时代背景:

1908年,朱德回老家仪陇实践教育救国,失败后远走云南,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加入同盟会。母亲在知道朱德所做的事业后,她只是默默地祈祷和支持着儿子,同时,她也知道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清贫的农妇生活,让朱德安心工作报效祖国。

(屏显:朱德故居图片,《觉醒年代》片段。)母亲形象:

支持“我”参加革命——有远见;

“我”接母亲出来,母亲仍回去劳动——质朴,劳动者本质;

热爱生产,在家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心系“我”与民族解放运动——关心子女,心系祖国,深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

④总结。

(屏显)

3.师:作者在文中回忆了母亲的诸多事件,这些事情看起来零散,却又有条不紊组成了一个整体,小组讨论,这些材料都围绕着什么样的主题?

主要事件时代背景描轮廓:母亲形象家境贫寒,母亲只留下八个孩子。悲苦好劳动,终日忙碌。做有滋味的杂粮饭,织耐用的“家织布”。勤劳清末,社会混乱,饥荒遍布,瘟疫横行;佃户生活艰苦朴素。(衣:过年才有新衣,兄弟姐妹轮着穿;食:没吃过白米饭,过年过节才有肉吃,少油盐。)聪明能干邻里家庭相处和睦,同情贫苦之人。和蔼善良,有朴素的阶级意识遭遇天灾人祸并不灰心,启发“我”反抗压迫。不屈不挠地主加租加上天灾,农民生活艰难;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列强肆虐。节衣缩食送“我”读书。有反抗的勇气与精神支持“我”参加革命。有远见“我”接母亲出来,母亲仍回去劳动。热爱生产,在家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心系“我”与民族解放运动。质朴,劳动者本质1905中国同盟会成立;1911辛亥革命;1912中华民国成立;1915新文化运动;1919五四运动;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1926北伐战争;1931 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关心子女,心系祖国,深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

参考:文中的事件虽然是零散的,但是他们围绕的主题是第一自然段当中提到的“勤劳一生”。作者能够将这些事件有条不紊组成一个整体,因为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记述母亲的一生的。

师:我们已经初步画出了母亲的轮廓,在上述事件当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

参考:我最感动的事情是,母亲并不懂得高深的革命理论,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她知道儿子是在做伟大的事业,即便再思念儿子,也不会去打扰,并且还会给予鼓励和支持,这说明她非常深明大义,也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儿子取得了一些成就,自己依然做那个平凡的劳动者,朴素地过完一生,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她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一员,平凡又伟大。

三、绘细节

师: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初步感知,我们已经在纸上描绘出了母亲的轮廓,接下来我们要再次进入朱德的回忆,细细地描摹母亲形象的细节。

1.上一个环节,同学们圈点出了感动自己的句段,请各小组组内成员分享已圈点的句段,小组讨论选出五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再派小组代表分享。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参考:

①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赏析:“看也不看”与“有滋味”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奢华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②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赏析:“一分钟”,母亲连如此短的休息时间也没有,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而“生我前”更表现出了母亲为人母之艰辛。两个限定词不仅将母亲的辛苦表露无遗,同时还表露出作者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

2.回忆性散文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描写典型事例。在上述的表格当中,我们已经总结出了主要事件,但想描摹好一个人物,还需要聚焦我们的目光,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与细节描写。我们现在需要为母亲的画像增添细节,那么你会选择哪一个典型事例,又该如何下笔呢?

参考:母亲整日辛勤劳动(4-5 段);母亲节衣缩食供“我”读书(9段)。

(屏显课文4-5段。)

学生朗读典型事例1,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哪句话最能概括母亲的勤劳?

参考: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师:“这样地”指什么?

参考:指上文中每天繁重的劳动:“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

师:面对母亲如此繁重的劳动,你读出了作者对母亲的什么情感?

参考:敬重、心疼。

师:还有哪些词能够表达出这种情感?

参考:“总是,还要,还能。”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悄悄”一词呢?

参考:这一细节描写写“我”悄无声息地劳动,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理解和爱,“我”心疼母亲,想替她分担,同时侧面描写出母亲对“我”的影响,感受母亲勤劳的品格。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也影响着我的性格与品质。

师:我们能感受到此文语言是那么质朴无华却蕴含深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这两段文字,感受其语言特点。

典型事例2。

阅读第九段前后相关段落,回答问题。

师:母亲为什么节衣缩食供“我”读书?

参考:摆脱被欺压的命运,看出母亲反抗压迫的思想。

师:读书后“我”有什么变化?

参考:第10 段。“我”接受了科学民主的思想,参加了新会和同盟会。

师:母亲对“我”后来的工作持什么态度?

参考:10 段,来信慰勉;12 段,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情,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师:而最终“我”走上革命这条道路是受谁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8 段,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小结:母亲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农妇,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她是一个启蒙孩子思想、反抗压迫,有远见、识大体、顾大局的人。

四、点灵魂

现在关于母亲的画像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我们已经描出了母亲的轮廓,也画出了母亲的细节,现在还缺少最关键的一步——画龙点睛。要想把一个人物画活,就要画出她的精神,她的品质,她的灵魂。

1.全文用时间顺序叙述母亲的伟大,你能看出“我”对母亲怎样的感情?仔细阅读16-17段。

(屏显)

“我”对母亲的印象感情

小时候:

成年后:

学生讨论。

师:第16、17 自然段将对母亲的感情与主题进一步深化,把对母亲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了起来,表明了作者报答母亲恩情的决心。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国家爱党爱民族的感情结合在了一起,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屏显)

“我”对母亲的印象感情

小时候:勤劳,辛苦,能干,和蔼慈爱心疼,敬爱↓

成年后:伟大的劳动人民,深明大义,感激,报答,家国

2.“我”深情地回忆了母亲勤劳善良的一生,母亲对“我”又有哪一些教育和影响呢?

学生思考讨论,点名回答。

参考:

①教育朱德养成勤劳宽厚的品质。

朱德母亲很勤劳,她深深地影响着朱德,使朱德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从而练就了一副健壮的身体。朱德后来深情地说到:“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②教给朱德生产知识以及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朱德回忆说:是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井冈山时期,朱德与战士们一起下山挑粮,“朱德的扁担”的故事至今仍传为佳话。在长征途中,朱德组织“野菜调查小组”,带领战士们到山上或原野里找野菜。在延安时期,他推动了南泥湾的开垦,解决了边区的粮食困难。新中国成立后,他到各地调研,指导干部群众搞好农业生产、种植经济作物、推广先进生产经验。

③启发朱德反抗压迫,追求光明,走向革命。

1895年除夕,朱德一家被地主逼迫退佃、搬家。“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3.你认为母亲对朱德影响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参考:母亲对朱德最大的影响是启发他反抗压迫,追求光明,走向革命。这也是这个平凡的母亲伟大的地方,母亲并不懂得革命高深的理论,但是她却启发朱德有了反抗的意识,并且投身到革命事业当中,有了自己的一番成就。她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一员,是一个伟大的劳动者。

(屏显)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战功赫赫:

1926年组织北伐革命;

1928年发动湘南起义;

1930年成立中国红军,后被中共中央任命为中国红军总司令;

1948年协助毛泽东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屏显朱德相关图片。)

4.作者在记叙事件的同时,还穿插了精当的议论。请找出文中的议论性语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参考:文章的一大写作特点就是夹叙夹议,以记叙为主,其间穿插着若干议论性语句。

如:“母亲是个好劳动。”这句话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

“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一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这些都是“我”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汇在一起。

五、颂挽歌

1.课文读到现在,我们为朱德母亲的画像也画完了。请同学们展示你笔下的母亲,你笔下的母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参考:勤劳聪慧,和蔼善良,有朴素的阶级意识;热爱国家,深明大义,大公无私,平凡又伟大的劳动者。

师:钟太夫人一生虽然养了八个孩子,但二子病逝,长子、四子、五子又早早为国捐躯,朱德长年征战在外。这对一个母亲来说是多么痛心的事情,但这位母亲依旧支持着人民解放的事业。周总理说:“我们中国的新社会就是从千百万劳动者中间创造出来的。钟太夫人是个好母亲。我们看到总司令母亲以勤劳的习惯、革命的意志教养了朱总司令。全中国人民的母亲教养了朱总司令成为民族英雄,是很值得骄傲的,我们很荣幸有这样一位民族母亲。”

2.我们跟随朱德的深情回忆,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母亲。

(屏显仪式图片,播放纯音乐。)

现在,我们捧着为她作的画像回到了纪念她的仪式上,对她的敬意,更深了一分。生活在幸福的新中国,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位母亲说呢?

学生书写,并分享。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钟太夫人泉下有知,也能含笑安息了。

3.钟太夫人是个普通的劳动妇女,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母亲。让我们一齐读挽联,向这位母亲表示崇高的敬意。

(屏显)

党中央的挽联是:

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师:上联颂朱德同志的丰功伟绩,“大孝为国”之赞,正是朱德同志文中所言,“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吾党之光”,是党中央对钟太夫人的崇高评价,也表明伟大的共产党与亿万人民的母亲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

(屏显)

毛泽东同志的挽联是: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不愧劳动阶级完人。

周恩来、刘少奇、陈云诸同志的挽联是:

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4.小结。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钟太夫人不仅在朱德的回忆里活着,也活在我们的心中。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朱德决定七七四十九天不刮胡子,并提笔写下祭文《母亲的回忆》。历经四十年的军旅生涯,他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承诺: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钟太夫人照亮了朱德的人生,我相信她的精神也可以存在于同学们的心中,成为照亮同学们人生的明灯之一。自古英雄出少年,吾辈当自强!

六、作业布置

请阅读其他两篇写母亲的作品(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并进行比较阅读,说说该类回忆性散文都具备哪些共同特点以及各自有怎样的语言特点。

【板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教学反思】

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回忆性散文,此文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表达了朱德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激之情。朱德是革命时期的领袖人物,他所具备的品质与革命精神,皆受到了母亲的影响与教育。无论是母亲身上的优秀品质,还是老一辈革命家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境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着指导性作用。[3]文中体现的传统革命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引导学生深挖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因此,除了引导学生分析母亲的形象以外,感受革命精神以及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也是本课的重点。

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笔者反复阅读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和相关的论文,注意到以下几个地方需要重视。第一,注意文体。本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要根据文体的特点以及单元要求来进行教学。第二,摸清学情。典型事件与细节描写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重难点。第三,精神升华。温儒敏说:“统编本语文教材编写理念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立德树人’;使用新教材,首先要考虑的也应当是‘立德树人’。”[4]这篇课文不应该只被当作一篇颂扬母爱的文章,还需要感受革命精神,传承革命时代的优秀品质。但当今的中学生生活物质丰富,较难理解和体会先辈为了革命、为了民族解放而艰苦斗争的革命精神。

笔者以为母亲画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设计,安排了五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相互衔接。首先为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进入纪念朱德母亲仪式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朱德母亲受敬重的场面,引发他们的好奇——到底是怎样的一位母亲能够有如此殊荣呢?由此带领学生为母亲画像,把分析文本的过程设计成为母亲画像的活动,激发兴趣。

“描轮廓”,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初步感知课文以及解决学生较难共情的问题,减少学生对那个时代的陌生感,初步感知母亲的形象。

“绘细节”,针对回忆性散文的重难点来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典型事件与细节描写的分析,品读语言特点。

“点灵魂”,也是精神升华的部分。通过朱德的成就引导学生去感悟母亲的伟大之处,为母亲的画像添上最鲜活的一笔。

“颂挽歌”环节,学生再次回到公祭仪式,与导入相呼应,仿佛跟随作者从回忆中回到现实。刘铁芳说:“真正的教育乃是深入我们的心灵、长久地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之中,并且催人向善的事物。”[5]了解人物形象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画像的过程,由浅入深,由粗到细。最后设计了学生与母亲对话和齐诵挽联的活动,传承精神,衔接生活,启发学生在新时代追寻人生的意义,思考自我生命的价值。

注释:

[1]王秋荻:《浅析回忆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文学教育》,2021年第8期,第108页。

[2]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96页。

[3]李晓笑:《以〈回忆我的母亲〉为例探究核心素养视野下红色经典篇目教学》,《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3期,第68页。

[4]温儒敏:《坚持立德树人,立足核心素养——用好统编本语文教材的两个前提》,《语文建设》,2019年第7期,第4页。

[5]刘铁芳:《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8页。

猜你喜欢
朱德散文母亲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不必要花的钱
卖梦店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给母亲的信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