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 法子天
作为一项关乎环境与民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问题,垃圾分类是指按一定标准将废物进行分类储存、投放和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2019年6月11日,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同年9月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印发通知,公布《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价参考标准》[1]。从本质上看,垃圾分类是一种社会行为,离不开社会公众参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外部效益会使广大城市居民直接获益,因此居民有理由为此支付一定的费用[2]。
截至目前,南京市已实施垃圾分类政策一年有余,原有研究缺乏一定的时效性和适宜性,需要新的研究对垃圾分类设施及城市居民支付意愿进行评估。为切实反映垃圾分类政策实施一年来的现状,调查居民对当前已有垃圾分类政策的支持程度,本研究在南京市老旧小区改造的背景下,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南京市当前的居住环境,促进形成政府行为及民众意愿相一致的良性城市生态保护环境,对推进城市更新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国46个垃圾分类先行点已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南京市作为实施垃圾分类46个先行点之一,同时也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在环境治理方面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本研究根据《关于印发<关于推进南京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规定,将南京市2000年及以前建成的小区定为老旧小区,2000年以后建成的小区划为新建小区,并在研究结果中引入此概念,对两者进行分类分析。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数据基于调研小组成员在2021年8月至2021年12月期间的线上和线下问卷调查。线下调研地点涵盖南京市各区较具有代表性的若干个居住小区,受调查者为该小区内常住业主。考虑到调查可能会出现的疑问,本研究还选择了部分居民运用单独访谈来获得进一步解释。正式的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89.7%。
作为非市场价值评估技术中兼具广泛性与重要性的一种评估方法,条件价值评估方法(CVM)是经济学领域典型且颇为常用的偏好陈述评估方法,构建假设市场条件,借助直接询问或者调查的方式,测度受调查者对于某类环境效益或者环境保护举措的支付意愿[3],进而可以体现受调查者对于环境物品与服务的偏好,有利于进一步把握公共物品具有的非利用经济价值。
由于本研究中存在零支付意愿的情况,采用传统一阶段回归模型,容易产生选择性偏差问题。而两部模型(Two-Part-Model),既可以对支付意愿和支付水平进行分析,又可以有效纠正选择性偏差问题[4]。第一个阶段是支付意愿决策阶段,居民根据个人、家庭、对垃圾分类认知等情况决定是否愿意进行支付;第二阶段为支付水平决策阶段。
居民对垃圾分类治理的支付意愿受较多因素影响。本研究将影响因素分为:受调查者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特征。文中主要从个人特征、家庭、感知特征三个维度选取10个变量,具体变量赋值见描述性统计表格部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网络调研结合实地走访,问卷覆盖了南京市11个行政区划下多个小区,通过网络IP地址剔除非南京市网友提交的网络问卷,共回收到有效问卷314份:其中,来自2000年及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问卷数为153份,来自2000年后新建小区问卷数为161。通过问卷中家庭居住位置信息,采用Arcgis软件绘制了本次调查有效问卷的点位分布见图1。
图1 有效问卷的点位分布
见表1、表2。
表1 描述性统计1
表2 描述性统计2
基于两部模型(Twopartmodel),分析南京市居民对住宅周边垃圾分类治理的支付意愿与水平的影响因素。第一阶段因变量为居民支付意愿,第二阶段因变量为居民支付水平。模型整体是显著有效的。逆米尔斯比率τ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使用两部模型是有效的,见表3。
表3 两部模型逆米尔斯比率
*、**和***分别表示系数在10%、5%和1%水平下显著;系数边括号中的数值表示该系数的P值。
1.个体特征变量的影响
年龄的第一阶段回归系数为正,猜测是由于当今老年人退休后,对周边的居住环境投入更多的关注,对于垃圾分类治理具有较强的支付意愿,但在争二阶段不显著,是由于年轻人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且工资收入一般情况较老年人更高,具有更强的支付能力。受教育情况第二阶段显著为正,居民所接受教育的水平越高,更容易明白垃圾分类政策机理,对垃圾分类了解得更多,从而导致其垃圾分类治理的支付水平越高。
2.家庭特征变量的影响
家庭月收入、家庭居住地位置和家庭每周倒垃圾频率在第二阶段均不显著,说明南京市各行政区下的居民支付意愿及水平无明显差异,家庭月收入也并不会对支付意愿造成影响,推测垃圾分类治理所需的支付水平是大众所能接受的普遍标准,是否愿意支付以及支付多少更多地取决于居民认知,而非支付不起。
3.感知特征变量的影响
在问卷内容设置上,通过对主观认知和客观认知进行交互分析。结果输出的phi值和V值代表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紧密度的,数值大于0.1说明关系紧密,即主观认知与实际认知观情况有较为明显的关系,表明垃圾分类政策实施以来,南京市居民对垃圾分类政策了解程度较高,对实际知识掌握水平与其相对应。
对垃圾分类政策的了解程度、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当前居住小区垃圾分类设施的满意程度在第二阶段均为正向显著,说明居民越享受当前住宅周边的垃圾分类配套设施,其布置越合理,即居民直接感受到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外部效益,因此具有更强烈的支付意愿。居民对垃圾分类政策及相关知识越了解,更容易对其持赞成的态度,也就更愿意为垃圾分类治理支付一定的费用。
4.新旧小区对比研究
分析表明,老旧小区中影响居民对住宅周边垃圾分类治理的支付意愿及水平主要影响因素与整体分析时大体相同:对垃圾分类政策的了解程度,对当前居住小区垃圾分类设施的满意程度两者显著。而在2000年后的新建小区中,支付水平在10个自变量中,只与满意度相关。对比新建小区和老旧小区,居民对垃圾分类设施的满意程度(满分为7):老旧小区居民满意度为4.62,新建小区中的满意度较高,为5.83。居民对垃圾分类治理的支付水平:老旧小区居民平均支付值为每月25.2元,新建小区平均值为每月33.5元。由此可见,南京市在老旧小区改造进程中,对于垃圾分类设施配置的完善方面仍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现阶段下,新旧小区居民对垃圾分类政策产生的实际效果存在差异感受。
在314份样本中,具有对住宅周边垃圾分类治理的支付意愿居民共计290户,占比92.4%,不具有支付意愿居民24户,占比7.6%。可见,南京市居民对垃圾分类政策多为支持态度,且具有较高的参与度;第二,根据条件价值评估法估算的南京市居民垃圾分类治理的平均每月支付意愿值为29.5元;第三,垃圾分类治理的支付意愿以及支付水平主要受到个体特征和感知特征的影响。支付意愿与年龄、对垃圾分类政策的了解程度、对当前居住小区垃圾分类设施的满意程度显著相关,支付水平与年受教育程度、对垃圾分类政策的了解程度、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当前居住小区垃圾分类设施的满意程度显著相关;第四,对比研究发现,当前南京市新旧小区在垃圾分类政策实施上尚存在一定差距,对居住感受存在一定的影响,感知上满意度的不同导致两类居民在垃圾分类治理的支付水平上产生差异。故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垃圾分类政策宣传。垃圾分类不仅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工作,更需要全体民众的积极参与,应通过互联网、电视、杂志等媒体进行宣传,提高居民对沙区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和认知度。
(2)宣传推广“受益者付费”的支付理念。提倡适度为环境整治服务买单,提高民众支付意愿和支付水平,有助于提高大众对于垃圾分类的参与度,培养绿色生态的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3)促进管理部门、社区、物业等多方合作,在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上做好配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
(4)加快老旧小区改造进程,针对已有的居住社区做好补短板行动,在新建小区中注意垃圾分类设施的合理配置,缩小城市内新旧小区建设差异,营造和谐发展的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