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融教育”文化 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
——以晋江市陈埭民族中学为例

2022-07-05 06:57黄祖铭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办学民族学校

黄祖铭

(晋江市陈埭民族中学,福建 泉州 362211)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建立健全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监管机制,到2035 年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教育治理推动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那么,一线的教育治理是什么?如何有效落实学校治理现代化?本文以晋江市陈埭民族中学多年的“和融教育”实践为例,探讨通过构建学校文化体系来推动学校治理现代化。

一、建构文化建设理论体系,提升治理现代化理论自觉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各种文化背景的综合影响下,由学校全体成员在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制度体系和行为规范,以及在校园环境中凸现出来的景物风貌和形象气质。学校文化包括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等。

学校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学校组织发展、育人方式的重新建构,既需要政府、学校、社会中介组织相互配合,形成必要的联动机制;也需要学校自身加大改革力度,实现学校内部治理的规范化、法治化和科学化,进而达到充分调动学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目的。相比传统的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学校治理从一元主体转向多元主体,从垂直结构转向扁平化结构,从人治转向法治,从控制、命令、服从和执行转向协商、共治、协调和互动。

学校文化建设是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如图1 所示),是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内核。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必须通过文化建设来实现,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就是实施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的过程。理念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干,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中心,通过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建设,形成和谐的学校行为文化。

图1 通过文化建设来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

二、培育和融教育文化体系,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进程

(一)确定和融教育体系,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奠基

1.全面剖析时代背景、本土文化和办学传统

(1)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着眼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取得显著成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指出我国新时代的教育方向:教育应关注每个人的成长,让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本土文化。学校位于晋江市陈埭镇,地处泉州湾畔。这里是福建省回族主要聚居地,有7 个回族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及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又地处海丝起点的经济重镇,本地民营经济发达,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学校外地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民族构成比较复杂,有汉族、回族、畲族等17 个民族。各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融合,作为当地的一所民族完全中学,实施“和融教育”很有必要,也有基础。

(3)学校传统。基于办学理念,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从而形成了“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学校是全国民族中学示范校、全国民族中学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校、福建省民族团结进步重点单位、福建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办学理念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针对我校多民族学生共存、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占比多的现实,为实现各民族学生、来自各地域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学校适时提出“和融教育”的办学思想。

2.科学界定“和融教育”的办学思想内涵

综合考虑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地方政府的教育需求、地方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期望,以及学校教育的历史传承与生源构成复杂的客观现实情况,聘请相关专家,在广泛征求全校实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多轮研讨和论证,最终确定了“和融教育”办学思想。“和融”就是和谐与融合,“和谐”即“平等教育、和谐发展”,这是我校的办学理念;“融合”即“团结进步、民族融合”,这是我校的办学特色。

(1)育人目标。基于办学理念,我校把“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作为育人目标。强调个人要加强自身修养,达到人的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和谐,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和谐、人的智能结构的和谐,即人与自我的和谐;要对社会有责任担当,要与时俱进,要勇于实践创新、改造自然、革新社会,从而达到个体和外部环境的和谐,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办学特色。多年来,学校在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坚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团结教育纳入育人全过程,构建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全面深化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培育民族优秀人才,促进民族团结融合”的民族教育办学特色,努力建设全国知名的现代化民族教育品牌学校。

(3)三风一训与校园文化。在“和融教育”办学思想的引领下,学校秉承“勤勉、正德、有为”校训精神,倡导“求真、务实、开拓、奋进”校风,“严教、善导、博学、敬业”的教风,“勤学、多思、好问、求实”学风,结合学校功能分区的特点,打造并形成具有“和融”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打造学校制度文化,贯彻“和融教育”办学理念

学校制度包括学校组织结构、学校管理制度等,制度和文化融合形成了学校的制度文化,有助于学校价值理念外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并形成学校核心价值观。

1.改革学校组织结构,形成学校管理的制度文化

学校组织结构是指学校为了有效实现目标而建立的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的形式。学校改变传统的垂直结构,建立扁平化管理系统,建立“4421”管理机制,即完善四个管理系统,落实四项管理,印发两本手册,规范一个档案室。四个系统:即由校长、副校长、工会主席、办公室主任组成集体议事决策系统,对学校三重一大事项进行集体议事决策;由办公室、德育处、教务处、教研室、总务处、保卫处、党建办、工、团、队组成执行系统;由行政和教代会代表组成的参谋咨询系统,对学校的重大决策进行论证;由党支部和教代会代表组成的监督反馈系统。

2.注重制度顶层设计,奠定学校治理的法治基础

学校结合时代和改革需求,在制度上进行顶层设计,更新和完善制度建设。一是从学校文化建设角度重新审视制度,赋予制度以精神文化的色彩,注重在条文中突出学校发展的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作风态度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条款,赋予制度以灵魂,让学校规章制度内化为师生员工的内心准则;二是完善议事制度,包括教职工代表大会、行政会议、集体议事决策会议、校务会议等;三是建立和完善学校行政、教师、学生、家长及校董多方共同参与学校治理的机制。

(三)建设学校课程文化,深化“和融课程”办学内涵

课程文化是课程主体在某种文化环境下采用某种文化取向选择特定的文化组织、实施、评价课程,并在组织、实施和评价课程中形成的某种文化。

1.用发展性心育理论,强化“和融”教育思想引领

学校以“发展性心育理论”为指导,即在“救助性、预防性心育”的基础上,加强对个体潜在的积极因素的开发,用发展的眼光、积极的心态对个体的心理现象进行解读,激发其心理潜能,从而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该理论认为:教育者要承认、尊重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每个人只有智能结构的不同,大家是平等的;丰富多彩的课程有助于学生发现兴趣和优势,找到适合的成长土壤;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率;强调自我反思和纵比,将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对比,不断进行正面激励,促进学生成长。

2.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完善“和融”特色课程体系

学校深挖“平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文化,围绕“培养和谐发展、团结融合的人”的育人目标,致力于“自强乐观、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实现,对现有的课程和各类活动进行整合,初步形成了具有“和融”特色的四大校本化课程体系(见图2)。

图2 晋江市陈埭民族中学“和融”特色课程体系

(四)构建学校行为文化,凸显“和融教育”办学特色

学校行为是基于学校理念系统并为实现学校理念服务的,是学校师生在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中所从事的活动。

1.打造新型教学模式,推进“和融教育”教学行为文化

学校借助新课程改革,打造“和谐互助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和谐互助”就是在“平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自愿结成对子,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依案自学、训练应用、合作释疑、展示点评、当堂检测和查漏补缺等六个步骤,强调既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2.构建学习型组织,建设“和融教育”学习行为文化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学习活动的特定时空,学校发展要求形成学校学习行为,建设学校学习型文化。一是建立“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校本学习和研修制度。无论是行政还是一线教师,都能够基于自身定位,结合工作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学习和研讨,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二是实施“书香校园”工程,提倡做“终身阅读者”。学校每年都会开展读书节,语文组、英语组和教研室指导师生开展系列阅读活动。

3.转变学校管理理念,建设“和融教育”管理行为文化

转变管理理念,强化四项管理:一是目标管理。以五年发展规划为蓝图,做实年度工作计划、落实月工作计划及周工作安排,以此为工作目标系统性推进工作。二是层级管理。明确班子分工情况表,完善校务管理职责、各处室工作职责,使管理做到“本职工作做到位,交叉工作勤补位,相互之间不越位”。三是文化管理。以学年度工作计划、《陈埭民族中学教师工作手册》和《陈埭民族中学学生现代教养手册》等学校制度要求,以一级达标创建标准为各项工作的指引,逐步由制度管理过渡到文化管理。四是激励管理。发挥陈埭民族中学教育基金会作用,筹集成立师生专项激励基金,完善各项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和各种竞争激励机制,如《陈埭民族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激励方案》,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竞争机制,努力促进干部素质提高和能力增强,增强教师工作活力。

4.开展丰富活动载体,建设“和融教育”活动行为文化

一是成立中华经典诵读社、《回风》文学社、蹴球队、舞蹈社、歌唱社、书法社等30 多个学生社团,并纳入学校课程管理。二是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义工劳动、国防教育、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如每年“红五月”中华经典诵写讲、九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国旗下主题讲话、主题班会课、“凤凰花”毕业典礼活动、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文化艺术节以及“民族之星”评选活动等。

(五)优化学校环境文化,彰显“和融教育”办学思想

1.以环境融入和融文化

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导思想,紧扣办学思想,将现代文明气息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打造以民族英雄、名人为主题的校门文化墙,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建设学生发展中心、禁毒教育基地、生态司法教育基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学生自立自强,自我修炼;建设以民族大团结为主题的民族文化园、民族之家、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场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深入开展民族融合进步教育。结合学校功能分区的特点,形成具有“和融”特色的校园文化——正德塑人(广场区域)、启智育人(教学区域)、健体强人(运动区域)、尚美怡人(艺术区域)、习劳达人(劳动区域)的“五育文化”。

2.以班级营造和融氛围

开展以班级、楼道为载体的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教育、和谐发展。开展以民族班级为载体的“和融”班级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各个班级教室入口都挂上别致的民族班级挂牌。教室内有民族知识图书角、民族风俗知识、服饰展示墙、民族传统文化知识黑板报、民族之星争创评比栏等,彰显出特色的班级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融合。开展“一班一民族,一班一民俗”,每班学生会唱一首民族歌、会跳一曲民族舞、会制作一幅民族民俗作品,体现丰富的和融班级文化艺术。

三、以文化建设推动学校治理现代化的成效与反思

经过四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和融教育”文化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有效促进了我校学生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了办学品位,有效地推进了学校治理的现代化。

(一)构建了以学校文化建设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的模式,并初显成效

通过梳理理念文化体系,“和融教育”已内化为全校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和谐的制度文化体系有效地保障了“和融教育”办学思想的贯彻落实;“和融”特色课程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优化了教师、学生、管理者的行为文化,构建了“和谐互助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学方式,树立了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优化了学校的环境,凸现了“民族教育”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获得全国木球比赛三等奖、全省男子双蹴冠军等多项殊荣,在第三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中,相继获得泉州市一等奖、福建省二等奖、国家二等奖。

(二)“和融教育”得到上级的高度认可,获得多项较高的学校荣誉

我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中学示范校”“全国民族中学教育协会常务理事校”“第一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重点单位”“福建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并多次在省市级教育交流会上受到好评。

(三)“和融教育”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有较大的辐射作用

2014 年以来,省内外近百所大中小学、各类团体,4000 多人次莅临我校交流和融教育经验;我校曾在“全国民族中学教育协会校长论坛”等交流会作为典型代表介绍本校“和融教育”办学经验;另外,《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先后对我校的“和融教育”进行了多次报道,给予高度评价。

(四)反思

一是对“和融教育”的内涵探索有待进一步深入;二是“和融教育”课程结构有待优化;三是对“和融教育”成效的评价需要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办学民族学校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MINORITY REPORT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学校推介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