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锐 郭婧
(1.天津体育职业学院 天津 300167;2.河北工业大学 天津 300401)
在当前我国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种教育新理念与新手段不断出现,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也拓宽了新的教学渠道,丰富了教学内容,促使课程教学水平得以有效提高。学生评价作为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对此引起重视。因此,教师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评价时,需要结合学生情况,构建一个可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框架与模型,以此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高职体育课程评价,是以高职体育教学课堂为依托,对学生学习与教师施教二者关系予以科学价值评价的一个过程。课程评价依托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督导、学生、师资等各方面因素,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合理性以及学生体育课堂学习效果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在高职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学作为主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科学评价,能使课堂教学发挥出最大效益,可为高职教学质量提升以及体育教学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助力高职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根据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学生体育课评价工作的情况来看,通过对学生评价,能够促使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对自己的身体素质、学习态度有深入的了解,为学生体育锻炼与学习奠定基础,有助于学生完善自身体育知识结构,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目标与意识提供保障。此外,通过课程评价体系还能够促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表现以及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掌握,针对学生体能、技能薄弱部分,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最后,通过评价能够促使教师根据教学反馈完善教学内容,对教学手段进行优化,以此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建立合理、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无论是对学生的身心的健康成长,还是对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增强,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课程评价体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激励机制”,用来激励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生学习成果的提高,从而推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稳步迈进。
从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评价体系构建的情况来看,不少教师与学生认为,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学评价无任何差异。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教学质量主要评价主体为教师,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而教学评价主体为学生,主要是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少院校也直接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选拔、考核相“挂钩”,这一现象导致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狭隘片面,完全忽视了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性与整体性;忽视了学生意志品质、情感思维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忽视了教学过程,而在教学结果、课堂教学形式等方面却尤为重视。
高职院校体育课中涉及多种活动及多方面内容,学生可根据自身喜好进行自由选择。首先,需要对教学质量评价有清楚的认知:该评价工作到底是对体育教学项目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还是要对整个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根据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开展情况来看,运动项目不同,其教学对象、目的以及课程教学的定位都有所不同,进而促使教学在设置课程教学方法及运动强度方面也有所不同。例如,球类项目与太极拳相比较而言,无论是在教学手段,还是运动强度方面,都相差较大。但是,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采取统一教学评价模板,将其应用于各类型教学项目中,这一现象促使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科学合理性受到影响,最终使得评价结果准确度低,影响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课评价结构主要由学生评价、督导评价以及同行评价三部分组成。对于学生评价工作而言,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评价标志上过于教条化与规范化,促使学生评价工作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严重限制了学生主观评价能力。这样一来,学生也无法对自身知识结构全面掌握,不利于学生在课程学习活动中查漏补缺。另一方面,教学质量作为课程教学的整体表达,即便是十分优秀的教师,也难以做到尽善尽美。教师需要认清这一点,要将评价工作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要完全遵循教学质量评价表进行教学,否则将会导致错误教学质量导向观的出现,从而也将无法促进学生体育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结合体育课程的目标、实际教学中反馈的信息、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以及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从以下5个方面对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进行具体介绍。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涉及多方面内容,主要包括身体机能、身体形态以及身体素质。身体机能主要指心肺机能指数;身体形态包括体重、身高等;身体素质涉及立定跳远、1000m 或800m 跑、引体向上等。在评定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时,需要立足于实际,在严格遵循《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的前提下,对学生展开科学合理的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除了学生最终表现之外,还需要对学生的进步情况引起重视。具体而言,就是学生当前的体质健康状态与原先的体质健康状态。基于此,高职院校开展新生入校体质检测十分必要,第一次测得的结果可以作为原始体质数据,之后每年开展一次体能测试,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进行科学评定。
根据体育基础知识教学情况来看,不仅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包括卫生保健知识等。在体育基础知识中,向学生讲述各种运动技术的原理、不同体育项目的竞赛规则等。体育卫生保健常识通常包含运动损伤的预防、基本的健康知识、运动疾病、体育运动的保健指导等。在对其考核时,教师可以采取学生参评、教师主评的方式,通过随机提问、学生自主应答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检测。对于部分院校基础设施完备的情况,可以结合学情构建完善的试题库,通过网上答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检测。
体育基本技能通常情况下包含有技术技能水平与实际运用水平。结合体育课程教学情况来看,技术技能水平指的是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对有关运动技术进行学习与掌握。在考核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开展评价活动,并且还需要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评价。
在评价学生态度的过程中,应将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密切结合起来,通过采取各种举措,使学生清楚认识体育锻炼对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以便其在今后参与体育课学习过程中能有积极、正确的学习态度。为此,在评定成绩的过程中,需要将学习态度纳入到评定范围之中。依据和内容为:(1)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上能否自觉参与,其包括有课外与课内,课堂上能否不缺勤、不早退,能严格遵守上下课时间,准时出勤;(2)是否积极思考,自发反复练习;(3)课外是否积极练习、复习,对所学习的技能要点予以巩固;(4)对学院的课外社团是否积极参与;(5)每周是否养成参与体育项目或进行运动锻炼的良好习惯。在评定过程中,可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教师需要做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巡视和监督,务必使其保持积极、正确的学习态度。
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评价内容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这两个方面。心理健康方面:学习体育课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遇到困难是否能坚持不懈、遇到问题是否能主动思考并解决。社会适应力方面:能否尊重他人、能否与同学良好交流,和睦相处。在学生情意表现及心理健康的评价中,以学生互评、自评为主,教师则需要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予以必要的监督和正确的指导,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
总体来说,高职院校体育课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习效果的提高、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以及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及相关体育教学教师,应予以高度重视,加大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力度,积极构建和完善体育课评价体系,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