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成 秦俊平 田永红
摘要: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各行业对于高校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各高校已将创新创业能力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作为新时代的新技术,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尤为重要。计算机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夯实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学生双创能力,推动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14-0136-03
我国的人才培养格局与经济形势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目前人才市场所必需的能力之一, 创新创业活动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计算机行业作为新时代创新创业的沃土,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为毕业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之一。专业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主要来源。目前计算机专业教学专注于学生专业素养、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学融入创新创业教学的培养模式会使学生重新认识计算机专业知识,对创新创业理念具象化,提升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思维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国内外创新教育现状
在发达国家例如日本、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这些高等教育起步较早的国家,他们各自国家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已发展多年,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日本更多强调与我国计算机类专业类似的产学研协同培养,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在专业课程设置,课程知识结构的合理融合[1]。美国在注重产学研协同培养的基础上,在创新创业方面,要求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意识、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方面全面体现[2]。英国及澳大利亚的高校在创新创业的理解上与前面两国有所区别,英国及澳大利亚更注重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经过模拟情景,对创意进行重新审视,从而优化创意,时刻准备将创意付诸实现进入创业阶段。
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走了一个从试点到全面推行的过程。2002年开始教育部開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其中有9所院校成为试点并开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探索[3]。教育部在2008年又批准了清华大学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等1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期望试点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进一步探索。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公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指出从第二年开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成为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部分,创业基础课程要求列入必修课行列。
2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之间存在的问题
2.1培养目标方面
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中更注重于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工程师基础专业素养,其中创新创业能力表达教条刻板,没有与专业能力形成有机融合,创新创业能力与各项专业能力是独立的目标[4]。没有将创新创业思维融入每一门课程中,无法做到专业教育启发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
2.2课程体系方面
计算机专业教育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实践训练,各专业课程之间有联系但无法有效串联[5]。通识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分布不均匀,低年级学生通识类课程比重较大,专业课程只有基础的程序设计基础之类的入门编程语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多数学生在低年级时期无法对计算机技术有整体的了解,而低年级是培育创新创业能力,孵化创新创业项目黄金时期,缺乏专业课程的宏观了解使学生创新意识无法聚焦到专业技术上,而创新创业能力更强调综合能力的运用,因此导致学生创新意识不足,创业能力缺乏。
2.3教学内容方面
专业教学内容方面难以支撑创新创业教育,计算机专业课程理论教学注重于理论的讲解、算法的演算、公式的证明等,实践教学也大多是对知识的验证、运用等。教学模式传统,讲授型授课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无法从常规知识中举一反三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计算机类多数专业采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企业应为传统专业教育提供新技术,新理念,但大多企业教师在教学内容中鲜有专业知识带动科技发展、专业知识成就新的行业的引导性案例。
2.4师资力量方面
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设有专职教师讲授通识类课程,但专职教师多是非本专业教师,对于本专业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术理解不深刻,无法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融合,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无法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创意生发;而专业教师大多专心科研及教学工作,没有IT行业工作经验,对于IT行业对专业技术的运用程度无法把控,也没接受过专业的创新创业培训,欠缺创新创业的理论与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程上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创新创业启发引导。
3探究的主要内容
3.1计算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探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的方法,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进计算机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融合课程体系时,需要研究创新创业课程与各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性,需要互相渗透,在专业教育内容中蕴含创新创业的种子,使创新创业思维与计算机专业知识融会贯通[6]。融合创新思想,设计并实施基于课程群的专业综合项目案例,以专业课程群为单位,每个课程群设计贯穿各门课程的专业综合项目案例,既要有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模式的改良,也要有层层递进的创新能力体现;要做到大学期间创新能力的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不间断进阶式培养,使每位大学生具备立足于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2专业教师团队与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协同完成创新创业教育
“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一人才培养任务需要专业教师团队与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协同实现。一方面,专业教师要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思维的培养、项目案例的设计都要融合双创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团队要结合专业项目案例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摒弃机械的说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立足专业技术的创新;鼓励专业教师双肩挑,兼顾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另一方面,现有专业教师队伍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需要接受创新创业培训教育;考虑到大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团队为通识类教学团队,缺乏针对性的专业背景,而进行专业技术系统培训耗时长,受益群体范围小,可行的举措是加大现有专业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进修、培训;鼓励年青专业教师,补充到创新创业教育团队,承担一定的创新创业教学任务,更有针对性地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式培养。
3.3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
大部分计算机类专业都是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要发挥好企业的产业优势,敏锐地捕捉市场需求,让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有效联系起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寻求企业及产业合作,为大学生创业思想实际性、可行性进行把控,建立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结合本校政策支持,结合本专业学科点,及院系各项科研项目,吸引本科生,研究生参与科研及实训。合作企业可提供实际科技创新案例,渗透到课程中,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创新意识。为了让学生对创业有更深的体验,基于企业环境进行“创业模拟体验”,在学生的专业实习与企业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在企业实训期间与企业导师分享创新创业方案,企业导师根据创新创业方案分配学生与方案相关的实习实训工作,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历练,逐步了解产业实际情况,重新优化自己的创新创业方案,加强创业意识。
4计算机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具体策略
4.1以课程群为单位设计贯穿式项目案例,创新思维培养贯穿学习全过程
以专业为单位,按照课程性质组织课程组,每个专业分别设计计算思维贯穿式案例与综合设计贯穿式案例,将案例项目内容融合到每个专业核心课程,通过系统的课程体系结合案例项目实现创新思想培养贯穿培养全过程。以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为例,软件项目管理应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开端,学生可通过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了解完整的软件开发流程;第二层次是软件工程以及软件需求分析,在需求分析课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软件解决方案的能力;第三层次可开设软件体系结构及各类开发课程,学生可根据之前做的需求分析进行系统架构,完成系统设计及实现;最后可开设软件测试课程,学生可对之前自己设计的系统进行各项测试,既可掌握软件测试的内涵,也可通过测试反思自己所实现的系统有何缺陷、需求分析是否符合要求;通过课程群建设、贯穿式案例的训练以及创新案例的分享,学生可了解学习整个软件开发流程,并且身临其境体会软件开发过程,可将在生活学习中生发出来的创意,以软件开发的形式进行实现,形成基于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创新意识。
4.2加大现有专业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进修、培训,实现教师知识结构升级,成立创新创业团队,利用课余时间促进创新创业项目。
一方面,为计算机类教师制订进修、培训计划,其中包含校外专业进修,企业考察,创新创业相关培训等,实现教师知识结构升级;专业青年教师承担一定的创新创业教学任务;由专业教师与创新创业团队合力打造面向专业的创新创业案例;专业教师与创新创业教师协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各类科创比赛。另一方面深入校企合作,联合企业建设实训基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可设立学生创新组织,以比赛类别分组或以专业分组,学生团队根据专业、年级进行层次划分,保证团队成员的不断迭代、优化;创新创业项目非一日之功,优秀项目应进行多轮打磨、升级,学生团队应做好技术传承,资料管理等工作;由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组成综合指导教师团队,在创意生发,技术可行性以及市场调研方面全方位进行指导把控。
4.3建立合理激励体制,以赛促教,激励指导教师及学生积极性
学生方面,创新创业项目及比赛通常都是学生中基础知识扎实,有上进心的同学参与,学习一般的学生则会“知难而退”,失去大学期间关键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会。对此这种情况,学院应推出奖励机制刺激学生参与积极性,以赛促教,细分比赛级别及奖励措施,院级获奖与其他高级别获奖皆有不同形式的奖励,使学生强烈感受到参与比赛获得的成就感。将参与项目或比赛作为课程实践的评价标准[7],课程中取得创新成果可提高课程评价;创新创业项目与比赛成绩优异者,可酌情考虑物质奖励,也可作为奖助学金的加分项;结合校企合作,为参赛获奖同学提供就业机会。教师方面,创新创业相关制度及奖励措施不够完善,部分教师更愿意将时间精力投入到科研及教学工作中。对此情况,应完善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管理细则,青年教师可规定每年必须完成创新创业指导工作数量,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各项科创比赛,可根据比赛级别,指导时间,指导人数等算入工作量;指导的学生团队获得较大奖项,可根据奖励细则给予表扬或物质奖励。
4.4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落实“创业模拟体验”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必须发挥产学研机制的协同效应。企业提供实际生产项目供学生参与开发,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产业运行机制,培养学生计算机系统思维,催化创新创业新项目。要利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落地“创业模拟体验”,发挥产学研培养的协同效应。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都是极好的创业素材,已经在校内进行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在专业实习与企业学习阶段(计算机类专业基本都采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大四学习在企业进行),要求学生带着已有的创新创业计划书到企业参加实习实训,在岗位中寻找自己创新创业方案的不足,接受企业导师的指导,检验、完善自己的创业方案,近距离实现创业模拟体验,使自己的创新创业方案结合真实生产环境,提高可行性,增加说服力,从而产学研协同培养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促进更多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落地。
5结束语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索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类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专业综合能力的有机结合”。研究的意义是通过分析现有问题,重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立足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为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寻找可行的实现路径并付诸实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使“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专业综合能力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的目标达成,从而提高毕业生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李雷,贺楠.中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9):160-164.
[2] 孙跃东,魏芬,单彦广,等.“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计思路:中美比较的视角[J].高教学刊,2018(19):7-9,13.
[3] 寇月,鲍玉斌,于戈,等.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四位一体融合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8(6):36-40.
[4] 王楚媛.“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7(16):62-63.
[5] 马君,马少仙,单广荣,等.“双创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西北民族大学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4(8):117-120.
[6] 刘永彬,欧阳纯萍,阳小华,等.“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16(14):15-16.
[7] 周俊平.以赛促教模式在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价值[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23):160,162.
收稿日期:2021-05-28
基金资助:2022年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改项目“以智能系统设计为载体的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2022259);软件工程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基于CSP专业认证强化实践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与就业質量(YJG2018015);内蒙古工业大学“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项目(BC2021015)。
作者简介:王云成(1993—),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深度学习、智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