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映峰 刘海艳
摘要:在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和不断强化的过程中,美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分析了课程思政、美育课程特征和“大思政”下美育课程思政重要性,然后从大学计算机课程现状探讨为出发点,阐述了课程思政下专业课美育建设途径,希望能为大学美育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计算机课程;美育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14-0116-02
近年来,随着思政课和专业课程的不断融合,逐渐涌现了课程思政这一理念,随之各高校实施立德树人教学的一种新模式、新理念开始逐渐趋于课程思政方面发展。立足从专业课程思政的使命进行分析,在结合专业课和思政课进而形成专业课程思政的情况下,使命也必然会发生改变,即传达知识和信仰这一“双重使命”,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实施专业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如果仍使用传统一言堂理念,很难有效整合专业课程思政的“双重使命”,必须跟随课程思政的指引,不断加快专业课美育建设力度。
1 课程思政及美育课程教学特点
课程思政主要就是思政概念,载体为专业课,进而基于全员及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有效构建,确保专业课和思政课同向同行目的有效实现,借此有机统一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1]。而美育属于独立学科门类之一,同时又存在显著的综合性特征,即与文化及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密切相关,具有一定人文性及创新型、实践性等是美育显著特征体现。
2 “大思政”格局下美育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首先,是立德树人根本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与希望就是青年,所以教育部门和教育从业人员肩负的责任重大,即培养新一代青年。然而,从目前国际形势的日益复杂化情况来看,受多元文化、各种思想观念等的冲击因素影响,如果仅以各大高校思政课为依托,自然不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必须要立足“大思政”格局为出发点,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下的专业课美育教学,而在高校实施美育课程思政的背景下,能为“德技双修”的实现提供帮助,推进学生正确观念的树立,逐步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目的。
其次,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十九大为我国高等教育当前及未来发展指明了目标方向,即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现如下:为高等教育逐步向质量、效益两方面发展提供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人才培养是否契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是否适合学生成长成才等,是关键考量指标之一。美育和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主要为相辅相成及互相补充、互相联系,美育课程的开展,能辅助传递专业知识技能,同时也能切实提高思政课程说服力及实效性,进而助推课程思政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发挥。
3 现阶段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
3.1 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大
受各区域差异化因素影响,初高中教育中计算机教育投入方面存在的差距较大,致使大一新生计算机基础呈现参差不齐的素质水平,学生个体间存在显著差距。与此同时,立足我国东部、中西部區域情况来看,因中西部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前,并未过多接触计算机课程,同时受自身学习及生活环境影响,与东部地区的学生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在计算机、互联网等的了解、应用方面呈现明显落后现象,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时,相对会存在一定难度。
3.2 学生文化差异大
因学生个体差异特征十分显著,加之受教育程度、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学生之间的文化差异巨大,同时受这方面因素影响,学生文化素养存在的差异化特征也十分显著[2]。因学生个体的不同,不同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会有较大差异,如一些学生的学习理念及思想等以“重专业、轻文化”为主,导致理论文化课,尤其是一些公共基础课等知识的学习受到忽视,导致后续专业课学习过程,文化修养及必要文化知识的欠缺问题会越来越凸显。
3.3 学生感性思维较强、逻辑思维弱
在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过程中,一个起到不可替代作用的重要因素是感性思维对于大学计算机课程来说,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及专业及技能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以感性思维为依托,基于感官的调动实现灵感触发目的,进而推动学生在创新创业理念下更好地发展[3]。但长此以往发展,在学生不断锻炼自身感性思维的情况下,逻辑思维方面就会呈现出被弱化现象。
3.4 教学形式固定
以“大班授课”形式为主的大学计算机课程,难免存在一定的固定化现象,同时大班形式授课过程,因学生数量较大,课堂学习难免存在一些难以集中注意力的学生,尤其是对于需要实践操作的课程来说。计算机课程就具备显著的实操性特征,而固化、笼统、一刀切教学模式的应用,自然会使一些学生对学习产生懈怠、提不起兴趣,需要“一对一”针对性指导,对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提供帮助[4]。
3.5 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应试化
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通常以统编教材为主,部分学生的特殊需求、特殊爱好等必然会遭到忽视。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学习态度通常是以考试通过及顺利毕业为主,对于解决过程思维能力、处事方法等通常会漠不关心,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因课时有限,加之学生基数庞大,教师教学过程疲于完成教学任务、忽视学生素养培养及思维能力提升的现象时有发生,此时与教学目标偏离的课程教学,实效性并未真正发挥。
4 美育策略的应用
4.1 美学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悟美
要想得到美的享受,首要之处就是把自己塑造为一个具备艺术修养的人。作为当前时代常见社会现象之一的审美能力,形成方式通常是以人的后天学习及培养为主,要想培养个体对自然景观、人文活动的感受力,必要引导方式就是美育。具体教学环节,教师应对专业学生特征进行考虑,利用Photoshop课程进行引导,因Photoshop课程特征体现在美感方面,所以在该课程教学过程可整合PS知识点及美育内容[5]。例如:让学生用Photoshop美白人物并进行美化着色,基于基本图层关系及课程色调调整等知识的掌握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感受整幅作品整体美感,进而基于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带领学生感知正面的美,如从图片抠图中的细节为出发点,对美感的影响因素进行把握,如嘴唇、皮肤上色等颜色都会影响整体气质,借助此种方式实现对学生视觉上美感的培养。
4.2 应用丰富的网络媒体资源,引导学生发掘美
网络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使大学计算机课程面临巨大挑战,即教师讲解教材的同时,也要将各种形式网络媒体资源优势利用好。计算机课程以机房为主阵地,此时,教学过程教师就可选择恰当网络资源投入其中,借此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确保课程教学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练习完成的情况下,可引导学生围绕符合主题的网上资源进行主动搜索,借此在课堂中引入网络资源。以Access数据库设计为例,设计该数据库时,为了引导学生发掘美,教师可以引入丰富的网络媒体资源,如搜索窗体控件格式、VBA模块等,学生通过大量网络资源的了解,更利于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美。此种方式不仅能延展教学思路,同时也能带领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良好网络礼仪及网络素养等培养目的逐步实现。
4.3 启发学生的创新力,引导学生创造美
美育建设过程,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美的创造力,在当今社会中,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以改造世界为主,而人们对美的感受及鉴赏,目的在于进行美的创造,实现更美好生活的创造[6]。在课程思政下,计算机课程中建设美育时,如Flash动画课程中,教师要明确学生虽然具备计算机素养、实操能力较为充足,但利用计算机进行作品创作的过程中,美感方面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的同时,也应针对性指导学生美感的形成,如与美感相关的形状、构图等图形图像处理,既能确保学生创作的动画作品与课程要求相符,又有一定美感存在;除此之外,教学过程为有效启发学生的创新力,推动学生主动创造美,教师应注意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热爱创作新型作品、提高创新力。
4.4 融入多元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鉴赏美
以往教师评价教学成果时,通常以最终考试成绩为指标,但此种方式的局限性十分显著,通过课堂教学效果的逐步积累,才能完整体现教学成果。教师应重视多元评价体系的融入,比如,当堂进行学生作业的批改,让学生了解自身评分,为学生后续用心创作富有美感的作品提供督促作用;将优秀作業展示给全班学生,肯定学生作品创新力及设计感,带领学生共同感知他人成果的优点,提升学生审美观,帮助学生认知作品中可具备的美,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对美的追求,进而向学生对美的鉴赏力方面转变,确保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学业水平,顺利推进课程思政。
5 结语
虽然教材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是以提纲挈领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以教材为依据、立足传道授业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讲解,但是,因理论体系十分复杂且极为庞大,被浓缩、被简化、被片段化的情况时有发生,加之一言堂不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也会影响学生价值信仰共鸣的产生,所以在课程思政下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中进行美育建设,必然会存在美育课程中缺少课程思政内容的情况,对此,必须要探索如何有效地实现课程思政下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美育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曈.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美育构建[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4):70-73.
[2] 凌一洲.从美的发生到美的体验、美的创造——利用可视化实验室实现美育渗透的探索[J].化学教学,2017(12):10-13.
[3] 高原,王斐玉.浅析职业院校网络美育教育实施策略——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学生为例[J].无线互联科技,2015(10):41,47.
[4] 叶惠勤.“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在美育课程的实践探索[J].公关世界,2021(6):115-116.
[5] 张瑜.浅议以美育促德育提高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实效性[J].散文百家,2021,12(9):144-145.
[6] 孙鹏.课程思政与“双创”协同模式下的高校美育课程建设探索——以“电商平台的品牌与网页界面设计”课程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21,36(7):167-169.
收稿日期:2021-12-30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课证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021J0977 )
作者简介:陆映峰(1978—),男,云南楚雄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算法、虚拟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