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栋
张海波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内一(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国医大师朱良春、郭子光、李士懋,广东省名中医刘伟胜教授。擅长运用针药结合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尤其对肺癌、肠癌、胃癌等各种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减毒增效、抗复发转移及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有深入研究。
癌痛是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特别是晚期癌症患者,难以控制的疼痛让人心力交瘁。而且,痛在患者身上,却也痛在家属心上。尽管对癌痛的控制一直是肿瘤科医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但仍旧不乏许多难治性癌痛,特别是一些合并骨转移的患者。而骨转移正是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之一,平均每5个患者中就会有1个发生骨转移。
骨转移又称为转移性骨病,是某些原发于骨组织以外的恶性肿瘤经血行转移至骨组织引起的以骨损害、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约3/4的骨转移瘤来源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或肾癌,晚期乳腺癌或前列腺癌患者中有近70%合并骨转移。
骨转移引起的癌痛通常最初表现为持续性钝痛,并逐渐加重,且常伴有爆发性剧烈疼痛,严重影响走路及日常生活。由于其发生的病理及生理机制复杂,临床处理困难,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难治性癌痛。那么中医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
骨转移患者通常表现为经常性夜间疼痛,而且疼痛会逐渐加重,即便是使用止痛药,有时也会难以缓解,出现这种情况须及时前往医院检查。
如果癌症患者发现骨头疼痛或疼痛感觉部位较深,也建议尽快到医院去做核磁共振(MRI)或全身骨扫描(ECT)检查。对于仅存在于骨髓腔内的早期转移灶,MRI拥有很高的灵敏度,能够准确显示侵犯部位、范围及周围软组织情况,是一种非常好的确诊办法。
现代医学通常采用阿片类药物(即毒麻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塞来昔布)、双膦酸盐(唑来膦酸)、地诺单抗、抗惊厥药物(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和抗抑郁药物等进行治疗,控制不佳时还会考虑选择一些药物以外的治疗方案,如局部放射治疗、微创介入治疗(椎体成形术、放射粒子植入术、鞘内药物输注、神经损毁)等。
其中阿片类药物是最基本的止痛药,但长期服用会产生如便秘、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疲劳等副作用,且容易产生依赖性;在缓解骨转移引起的神经性疼痛时通常还会联合非甾体抗炎药协同止痛,但容易导致胃溃疡、肝肾功能损害等。
除此之外,对经影像学检查证实有明确骨转移的患者还会推荐使用双磷酸盐类药物;对虽无影像学确诊的骨转移,但局部疼痛的患者也可以使用,但注意肾功能不全者(肌酐升高)不建议应用。
骨转移在中医中可属于“骨瘤”“骨蚀”“骨痹”等范畴。明代薛己所著 《外科枢要》 中提到“劳伤肾水,不能荣骨,而为肿瘤……名为骨瘤……夫瘤者,留也。随气凝滞。皆因脏腑受伤,气血和违”。可见骨转移和肾的关系比较密切,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而肿瘤患者发生骨转移多在疾病后期,肾精不足,不足以濡养骨髓,骨资空虚,癌毒则容易乘机入里,留滞于骨髓。
又如清代《外科证治全书》:“贴骨瘤,贴骨而生,极疼痛。”而在中医理论中一般认为疼痛亦有虚实,即“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不通引起疼痛很好理解,不荣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欣欣向荣”这个成语是形容草木长势繁盛,不荣就是指草木长得不好,引申到身体里则可以理解成一些脏腑或器官养分不够,失去正常的濡养功能,则不仅功能受损,而且会产生疼痛。这在骨转移的疼痛中不妨可以理解为肾虚不足引起不荣则痛、肿瘤侵犯引起不通则痛。
因此在治疗时,如果使用中药内服需要辩证来看,补肾的同时往往还需要应用一些活血化瘀之品,而且通常会采用中药外治法以使药力直达病所,止痛更为有效。
针刺治疗通过针具在特定穴位上施以一定的刺激,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状态,以达到止痛目的。那么针灸如何选取穴位呢?其中又不得不提到阿是穴。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其多位于病变局部或附近,也可为病位远处的“阳性反应点”。
此外,四关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阳陵泉穴等调理阴阳气血的要穴也在臨床中较多用于癌痛治疗。具体治疗方案的选择,还是应该取决于个性化取穴方案,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穴位的选择可以在以上基础上根据不同肿瘤、不同分期、疼痛的不同病因和部位等酌情加减。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编辑 周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