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振 胡传东 廖小雪 尚佳佳 温斯斯 任雯雯
摘 要:研学旅行将探究性学习与地理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与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有效互补。长江三峡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历史积淀丰厚,拥有得天独厚的研学旅行条件。本文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要术,以小组合作和集体参与为主、个人探究为辅的形式,选择三峡博物馆、瞿塘峡、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龙骨坡遗址、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为研学点,将长江三峡的特色资源与高中地理课标对接,具身设计研学课程,旨在提升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信息获取能力、理解与观察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长江三峡;研学课程;地理实践力;具身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7-0067-04
自2016年以来,研学旅行正式纳入中学地理教学计划,全国各教育教学单位已经或正在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研学旅行活动,研学旅行已成为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新尝试。[1]
本文以长江三峡地区为研学旅行地,结合中学实践教育、劳动教育、美学教育、素质教育、知识教育等诉求,对长江三峡的自然资源基础和人文风貌进行梳理和发掘,融合学校课程要求,采用单人探究、小组合作、集体参与等形式,通过了解三峡、游轮体验、峡湾观光、地质观赏、岩溶地貌研究、文明起源探索、水质取样调查等具身活动,设计三峡原乡研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精神品质与专业能力[2]。通过提升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地理信息获取能力、地理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等,以便在真实情境中理解人地关系及地理专业知识,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此外,对三峡的研学旅行路线进行开发能够加强学生对三峡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三峡旅游与研学一体化发展,促进三峡地区的乡村发展和产业振兴。
一、筛选和确定研学对象
高中地理课标明确指出,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开展多种地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习惯。本文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为目标,针对三峡现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结合课程主题和学生特征,考虑地理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的具体要求,以及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地理思维发展等,综合分析后选择高中阶段的学生为长江三峡研学旅行的主体对象。
二、选择研学点与路线
三峡的核心资源点主要集中在重庆市的巫山县、巫溪县和奉节县。笔者对三峡重庆段现有旅游景区、博物馆、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等资源点进行梳理;对交通现状、酒店民宿、花费成本、人文民俗等进行调查;对各类资源点的主题、功能、区位、交通通达度、开放时间等进行综合比对,尤其涉及研学活动开展的交通班次、换乘时间等。再结合高中学段学生的学情、习惯与特点,在保证研学课程能够有效实施的前提下,最终选取安全性高、实践性优、学科性强、联动性好且易形成研学闭环的中国三峡博物馆、瞿塘峡、天坑地缝、龙骨坡遗址、巫溪红池坝五个资源点作为研学点。
三峡研学线路以中国三峡博物馆、瞿塘峡、天坑地缝、龙骨坡遗址、巫溪红池坝五个研学点为核心,通过不同的交通方式、主题安排、课程设计、活动设置等串联起来(图1)。
三、研学课程设计理念与目标
1.课程理念
以培育高中生的地理实践力为主要目标,立足三峡区域的发展现状,以三峡特有的人文和自然研学资源为基础,参照高中的地理课标和教学要求,重点对节点的资源特色、生态环境、地质地貌、历史文化、外在景观等内容进行观察理解、实地调查、方案设计、实验探究。旨在增加学生对三峡自然风貌、生态环境、地形地质、历史文化、发展现状等的理解与探究,重塑学生对三峡的基本认知。在提升高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同时,促进三峡文化传承及环境保护,最终为三峡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
2.课程目标
该课程旨在提升高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主要包括地理观察能力、地理调查能力、地理实验能力、地理问题的分析与决策能力。通过该研学课程让学生在提升自身地理实践力的基础上,成为三峡文化传承人、三峡形象代言人、区域发展接班人。
首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通过三峡研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自身在三峡区域发展中的责任,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将三峡的人文价值、自然价值与人类价值统一起来,保护三峡生态环境,传承三峡优秀文化。最终在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次,在知识文化层面。增加学生对三峡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了解,提高对三峡文化的认同,进而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同时激发学生对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关于地理问题的分析与决策能力。最后,在地理实践能力方面,教会学生正确理解人地关系、理性看待区域发展。具身设计主要体现在识别地质地貌,分析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理解地区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塑造,评价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溪流水质等方面,最终培养学生尊重文化、了解三峡、热爱国家、求知创新和独立自主的地理实践精神和能力。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对三峡的代表性研學点的资源状况与课标内容的对照分析[3]如表1所示。
四、研学课程实施过程设计
1.总体方案设计
首先,该课程以地理实践力培养要求和长江三峡研学资源结合为基础。其次,将三峡的研学课程分为七个探究性研学主题。探究1:初识三峡——分析三峡不同的地貌成因和景观特征;探究2:远古三峡——探究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探究3:当代三峡——讨论山城的历史变迁过程;探究4:情境化学习三峡的历史典故、城乡景观、旅游开发等;探究5: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探究6:探讨人类早期聚居点的形成和发展;探究7:探究西流溪水质的问题并提出保护方案。最后,进行具身化的三峡研学课程设计。
通过对三峡核心节点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旅游民俗、历史文化等进行研学,让学生具备实践意识和能力,学会小组间的合作探究,夯实地理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思维和能力,同时,通过感悟人地关系、理解人地协调观,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具体实施方案
三峡研学课程具体设计围绕中国三峡博物馆、瞿塘峡、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龙骨坡遗址、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五个核心资源节点展开(表2)。
中国三峡博物馆可以让学生全面系統了解三峡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资源分布、文化代表、人文景观、人口迁移、城市发展等。瞿塘峡研学点,一方面让学生观察三峡的核心标识——夔峡,来提升自身对三峡历史文化、城乡景观的理解;另一方面实地调查瞿塘峡景区,通过发现问题、条件分析、提出改进策略的完整过程来提升地理实践力。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可以探究典型地貌的成因、发育与特点,加深对课堂教学中的地质地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龙骨坡遗址,可以体悟人类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人地关系、人地协调等理念。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重点探究西流溪水质问题,掌握在野外取水、水质检测、数据分析、问题总结、报告撰写等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技能和方法。
将研学旅行融入高中地理常态化教学是必要且可行的。[4]长江三峡的研学课程设计有效契合了高中地理的两本必修教材和两本选择性必修教材以及十一条课标,利用地图、放大镜、pH试纸、显微镜、水质检测设备等工具,采用田野调查、具身体验等方法,在完成研学目标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科学实际、专业性强的研学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定位、获取信息、科学论证、分享交流、逻辑思考等地理实践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梓宸,侯光良.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茶卡地区研学旅行设计[J].地理教育,2021(10):49-52.
[2]窦同宇,王磊.“地理实践力”的培育与挖掘实践研究[J].地理教学,2020(2):19-2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吴俊和,赵中卫,肖丹.基于地理实践力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教学设计探析[J].地理教学,2021(19):55-58.
通信作者:胡传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