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珠 张龄元 谢跟踪
摘 要: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01—2021年CNKI收录的国内地理教育类三大期刊有关地理实践力研究的文献进行发文量、作者机构合作网络以及关键词共现与聚类的知识图谱绘制。结果显示:近二十年来,研究发文量显著增长;作者集中于单位内的合作,具有“分散为主,合作为辅”的特点;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各级中学为辅,不同机构之间探讨与交流有待加强;研究热点主要是核心素养、研学旅行、高中地理等,核心素养解读、研学旅行、试题研析和培养策略为四大主题。最后从机构合作、实证研究以及国外经验借鉴等方面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新方向。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地理核心素养;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7-0007-04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素养便成为各学科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向标[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素养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少学者对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现状与策略做过回顾与反思,但是大都将其置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大框架下进行讨论,对地理实践力只有简略讨论,且多采用传统的历史研究法进行分析,对地理实践力研究进展进行全面总结的文献屈指可数[2-3]。本文基于CiteSpace,通过科学知识图谱直观呈现近二十年来我国地理实践力的研究图景并反思其研究发展脉络,希望能为关注该领域的学者和一线地理教师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库知网(CNKI)为数据源,在CNKI检索“主题=地理实践力”,时间跨度为2001—2021年,检索时间为2021年9月,精确匹配检索后共有结果1 949条,为增强文章的科学性及权威性,从上述结果中只选取中国地理教育三大期刊《地理教育》《地理教学》和《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所发表的文章。剔除报道、会议征稿、卷首语、公告等无关文献,最终得到有效相关文献724篇。
2.研究方法
本研究借助文献分析法、信息计量学和科学知识图谱相关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来分析地理实践力的研究进展情况。科学知识图谱以知识域为对象,借助可视化技术和计量学方法对文献进行引文分析,以生动形象的图形和网络谱系来揭示文献的科学知识结构[4]。CiteSpace是基于 Java 语言环境的一款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通过页面节点的选择设置,可对特定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如常见的研究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分析,关键词共现(Keywords)、突变(Burst)与聚类(Cluster)分析,关键词时间线(Timeline)及时间轴(Timezone)分析等,通过这些分析能够分时动态、直观地展示出研究领域的热点及演进趋势,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农业等领域的研究。
二、文献定量分析
1.发文数量
地理实践力研究的发文趋势如图1所示,在2016年以前,仅有少数研究涉及“地理实践力”这一主题。2014年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出后,地理实践力研究逐渐受到重视。2016年发文量明显增长,达到29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明确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其后发文量大幅增长,并在2019年达到197篇。2020年虽有所回落,但下降不明显,因2021年文献暂检索到9月,故不进行具体分析。总体而言,2015年以来,对于地理实践力的探讨,发文数量显著增长,在大力提倡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地理实践力的研究文献数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增加。
2.作者群体
运用CiteSpace对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作者共现图谱(图2)。图中共有节点207个,连接64个,网络密度为0.003。节点表示作者出现的次数,节点越大表示该作者出现的次数越多,而连线则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连线越粗,表示作者间的合作越密切。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是陈杰,为12次,其次是黄榕青和刘恭祥,各出现7次,之后为项爱明、仲小敏和孙旭等人,发文量三篇以上的作者共有15位。从作者群角度看,地理實践力的研究者集中度高,多限于单位内的合作,具有“分散为主、合作为辅”的特点。仅有王勇、胡蓉和许方林等人形成了一个相对密切的“合作网”,伴有少数的“合作线”,如陈杰和黄榕青,刘敏和姚萌等,其余大多为作者单一研究。总之,关于地理实践力的学者之间的合作研究有待加强。
3.机构合作
运用CiteSpace对文献发文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机构共现知识图谱(图3)。图谱共有节点209个,连接56个,网络密度为0.002 6,节点越大表示发文机构出现次数越多,连线越粗说明机构合作越密切。发文次数居前三位的机构分别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形成了以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为核心的机构合作网络。研究机构主要以各高校为主,各级中学为辅,机构之间存在局部合作,但学术联系不密切,交流有待加强。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中学的发文数量相对可观,如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说明部分中学地理教师在致力一线教学的同时,也在进行地理实践力的相关研究。
4.研究热点分析
(1)关键词共现
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对关键词进行分析能够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发展趋势。以转换格式后的724篇文献为数据,设置节点类型为“keyword”,时间切片为“1 year”,阈值为“Top N=50 ”,剪枝选择“Pathfinder”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s”来运行 CiteSpace 软件,即可得到文献中前50个关键词的共现图谱(图4)。图中有242个节点,276条连线,节点越大频次越高,连线越粗则表示共现效果明显。1056AC8E-4657-45B7-9FE6-8DE3A5E9A0AB
研究中最高频关键词为“核心素养”,其次是“研学旅行”,频次分别为86和67,接着依次为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区域认知等,据此可看出近年来地理实践力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理论解读、课程改革研究如乡土地理教材、实施路径如研学旅行及地理实验等方面。
(2)关键词聚类
通过运行CiteSpace对文献进行LLR关键词聚类,得到包括242 个关键词节点和276 个連接的聚类图谱,如图5所示。其中,网络密度为0.009 5,度量网络模块化的Q值为0.812 3(>0.3),检验网络同质性的S值为0.962(>0.5),聚类结果合理。图谱中共有十大聚类,依次为核心素养、地理教学、教学设计、野外考察、实践力、研学旅行、人教版、地理实验、区域认知和高中地理。
基于研究热点和聚类结果并深入梳理相关文献,可将这十大聚类归纳为核心素养解读、研学旅行、试题研析和培养策略四大主题:核心素养、实践力和区域认知三个聚类同为地理核心素养;人教版和高中地理多体现在对高考试题的评析;野外考察、研学旅行都侧重于研学旅行研究,地理教学、教学设计和地理实验可归结为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居首位。新时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由三维目标转向由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所组成的四维目标[5]。要研究地理实践力,深入解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至关重要。理论层面上主要集中于地理实践力在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关系探讨。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提供理论指导,地理实践力是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力的体现,人地协调观渗透在三者之中[6]。实践层面上则是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一部分,探讨地理实践力培养应充分借助并考虑其他三大素养的发展。如巧用问题式教学、STEM教学等教学方式能促进核心素养发展,从区域、综合、动态和生态等视角研析国家重大战略,引领学生关注时事、发散思维[7]。 目前,对于核心素养研究的关注度较高,而对地理实践力的深入解读与思考则略显不足。
研学旅行成主流。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实现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8]随着国家关于研学相关政策的实施,研学旅行成为研究的热点,各大期刊甚至为之设立了相关专栏,较为突出的如《地理教育》期刊等,其研学主题相关文献已达154篇。当前研学旅行研究在理论阐述、课程设计、基地建设等方面成果显著。研学理论得到拓展与延伸,基于研学路线的研学课程设计越来越受到一线地理教师的青睐,地方性研学基地建设也取得一定的进展。目前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旅行研究已初见成效,规范研学课程、落实研学政策仍有待加强。
试题研析固知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地理试题设计转向“能力立意”与“素养立意”并重,地理实践力的考查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全国高考试题对于地理实践力的命题思路为创设情境—分析数据—解决问题—探索规律,实质上侧重于学生的实践体验。结合自身实践,理解情境并进行知识迁移是重要的备考策略。当前背景下地理实践力试题的命制还存在内容契合生活实际不足、题型固化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试题命制的研究仍需加强。
教学策略促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无法以地理实践力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这是由现阶段的学习任务和考试制度所决定的, 是绝大部分学校和师生无法超越的[9],因此,地理实践力教学策略研究更突显其重要性。
一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强化教师实践意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求教师应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素养,更新观念,重视实践教学。二是教学方式多样化。地理实践力不等于地理实践活动,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应从多角度、多方式进行。既要从教学目标、方法等方面构建地理实践力培养框架,也应落实到野外考察、社会实践等校外活动之中。三是评价方式多元化。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评价应当通过多方式、多主体,运用评价量表,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呼应。目前,对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多侧重理论阐述,如何全面落实到实践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三、结论与展望
1.结论
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运用科学知识图谱直观呈现了2001—2021年国内地理实践力研究状况,并依此进行全局性的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在发文量上,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地理实践力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2016年后,发文量显著增加,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增长。
从发文作者看,以陈杰、黄榕青和刘恭祥等人较为突出,作者多为单位内的合作,具有“分散为主、合作为辅”的特点,仅有王勇等人形成了一个相对密切的“合作网”,伴有少数的“合作线”,其余大多为作者单一研究,作者间的合作较为缺乏。
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各级中学为辅,高校以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最为突出,部分中学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也有优势。机构之间存在局部合作,但学术联系不密切,探讨与交流有待加强。
从研究热点看,地理实践力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主要有核心素养、研学旅行、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等,依此可看出近年来地理实践力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理论解读、课程改革研究如乡土地理教材研究、实施路径如研学旅行及地理实验等方面。针对关键词热点及聚类结果,可将地理实践力研究分为核心素养解读、研学旅行、试题研析和培养策略四大主题领域。
2.展望
地理实践力研究已取得较大的进展,理论体系逐步完善,但对其内涵的深度解读研究仍有不足。实践的落实仍有待提高、作者机构合作不足等问题仍普遍存在,今后应重点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
地理实践力与核心素养研究并重。地理实践力与核心素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今后的研究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仍是研究的热点所在,如何将宏观的核心素养培养与微观的实践力培养研究相结合,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提升深化地理实践力研究仍应受到持续关注。1056AC8E-4657-45B7-9FE6-8DE3A5E9A0AB
强化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探索。现阶段地理实践力研究还存在内涵深度解读不足、重视理论指导而忽视实践落实等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仍应从理论层面创新研究,构建地理实践力培养框架体系,探讨实践力提升策略。同时,要将理论研究成果落实于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
加强地理实践力实证研究。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不应全寄托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地理实践力的研究也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理论分析。当前地理实践力研究理论成果显著,而实证研究较为缺乏[10]。因此,应借助认知心理学、计量学等相关知识,以动态、综合的地理视角来进行实证研究,促进地理实践力研究的纵向深入发展。
立足本土,借鉴国外经验。当前地理实践力研究的广度及深度不断得到拓展,课程设计、培养策略等不断成熟,然而横向的国内外结合的地理实践力研究却较为缺乏。英、美等西方国家极为重视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其落实到教材之中,这些经验对于今后我国地理实践力研究具有很多可借鉴之处。结合我国实际,吸收融合国外经验,是拓展地理实践力研究视野的一大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 (2014-03-30)[2022-04-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 html.
[2] 項婷婷,赵春子,董玉芝.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2019,8(11):18-20.
[3] 何李红,刘新华.地理实践力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基础教育研究,2019(23):50-52.
[4] 陈悦,陈超美.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5] 汪阳.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的内涵解析与培养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18(8):21-23.
[6] 徐波.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研究综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20(11):17-21.
[7] 赵怡.从地理视角研析国家战略,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J].地理教育,2020(1):7-9.
[8] 段玉山,袁书琪,郭锋涛,等.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一)——前言、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J].地理教学,2019(5):4-7.
[9] 乐淮辉,梁梅青.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太极塔形”模式刍议[J].地理教学,2018(1):14-16.
[10] 李文田,张华. 基于CiteSpace的地理教育研究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J].地理教学, 2019(2):17-20.
通信作者:谢跟踪1056AC8E-4657-45B7-9FE6-8DE3A5E9A0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