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国土的‘因地制宜、有序开发’”问题式教学设计

2022-07-05 21:19陈荣业
地理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功能区主体素养

陈荣业

摘 要: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本文以“如何实现国土的‘因地制宜、有序开发”一课为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问题链和挑战性任务、构建分析框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问题式教学;主体功能区;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7-0019-04

一、教学设计基础分析

1.课标解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如何实现国土的‘因地制宜、有序开发”一课的教学要求是: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1]。本节课以中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主体功能区为例,在教学中设计问题链、构建分析框架并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提供的专题地图进行综合评析,说明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依据,提升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和树立人地协调观。

2.教材分析

“建设主体功能区”选自人教版(2019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本章是对必修二前四章中人地关系内容的凝练与提升,重在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一节通过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和表现;第二节说明为缓解人地矛盾和协调人地关系,人类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第三节通过“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说明我国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表现。

“建设主体功能区” 包含“说明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和“说明主体功能区的性质”两方面,前者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我国地理国情的认识,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实践过程中的成就,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后者侧重引导学生基于宏观视角与综合思维,探究人地关系、发展观念和我国发展战略等问题,理解实施国家发展战略对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意义(图1)。

3.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方面,高一年级学生通过必修一和必修二前四章人口、乡村、城镇、产业区位因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等内容的学习,对人地关系问题已有一定了解,初步掌握评价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方法,但读图、析图能力较为薄弱;学习兴趣方面,我校学生对地理兴趣较浓厚,学习态度积极,但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亟待提升,需要教师予以引导。因此,本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层次清晰的问题链和挑战性任务,构建分析框架。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在解决问题中建构知识框架,并迁移到新情境中去,掌握分析國家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①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说明“主体功能区”的基本概念。②观看视频并运用专题地图,通过小组合作,构建分析框架,分析各类型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地理背景,形成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③小组分工合作,收集处理资料、探究学习并展示学习成果。建构分析国家发展战略地理背景的基本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提升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主体功能区的分类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以某区域为例,运用不同的专题地图说明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依据。

三、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本文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围绕“如何实现国土因地制宜、有序开发”这一学习主题,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展示、评价”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图2)。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入主体功能区概念,围绕探究问题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链和任务链,并提供素材和分析框架,引导学生说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地理背景,认识建设主体功能区对实现国土“因地制宜、有序开发”的重要意义。在归纳分析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的基础上,探究省级尺度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通过展示评价学习成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教学目标并培育地理核心素养[2-4]。

【学法指导】针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学情,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图表,引导学生构建问题分析框架,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习信心。

四、教学活动设计

1.情境创设

播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功实践的视频,让学生思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我国发展中存在哪些突出的人地矛盾,为缓解人地矛盾、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国家又制定了哪些发展战略,取得何种成就。启发学生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并引出“建设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核心问题:主体功能区的建设是如何实现国土“因地制宜、有序开发”的?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建设主体功能区等国家战略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表现,有利于学生聚焦本课的核心问题。

2.学习探究

(1)主题探究一:什么是主体功能区

展示东北平原、京津冀地区、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区位图和景观图(图略),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材料一:东北平原山环水绕、土地肥沃、耕地广阔,是全球三大黑土区域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加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建设,使“北大荒”变“北大仓”,成为中国主要的粮食、大豆和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

材料二:京津冀地区面积为21.6万平方千米,人口数量1.1亿,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也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城市群将建成区域协同发展引领区、创新驱动增长新引擎、生态环境改善示范区以及世界级特大城市群。00C76463-3915-42A2-92D8-849E4400E194

材料三: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使其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占重要地位。这里不仅是丹顶鹤、白枕鹤等野生动物的“乐园”与“庇护所”,更是嫩江、松花江平原的“肾脏”与“调节器”,对保障松嫩平原的生态环境和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

问题1:国土功能有哪些?(说出国土功能类型,简要说明生态产品、工业品与服务、农产品的含义)

问题2:什么是主体功能?(说出主体功能的概念,分别说出材料中各地区的主体功能)

问题3:什么是主体功能区?(说出主体功能区的概念)

【设计意图】提供充分的图文材料,加深学生对主体功能区相关概念的认识,落实教学目标,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2)主题探究二:如何确定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和专题地图,设计问题链(图3),引导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说出确定主体功能所考虑的因素。通过构建分析框架,加深学生对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的理解,认识因地制宜、有序开发的重要性,渗透地理核心素养。

(3)主题探究三:为何我国各类型主体功能区如此划分

展示教材“中国主体功能区分类示意图”,说出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类型,简要说明开发、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含义。

播放纪录片《地理中国〈江山多娇·绿色家园〉》,结合教材“中国主体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运用分析框架和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各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依据(图4)。班级学生分为4组,各小组分别探究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将学习成果通过PPT汇报展示,并进行多主体评价。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构建分析框架,评价某典型区域的发展条件,将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分布图之间建立合理联系,从而理解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依据。有利于增强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落实教学目标,培育地理核心素养。

(4)主题探究四:各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各小组从经济、社会、生态等角度思考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方向。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各类主体功能区划分依据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分析框架,引导学生思考各类主体功能区的未来发展方向,说明因地制宜、有序开发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课后活动】说明江苏省主体功能区是如何划分的?在认识全国尺度下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地理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框架,分析省級尺度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依据。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后探究活动——了解学校所在省级行政区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可以江苏省为例,收集《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1—2020年)》和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等相关资料,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找出各类主体功能区及分布。

问题2:就某优化开发区域或重点开发区域,谈谈其经济开发的优势和潜力。

问题3:就某限制开发区域或禁止开发区域,说明其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的原因。

问题4:综合上述活动的结果,谈谈你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

以手绘地图、图表或PPT讲解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并进行多主体评价。

【设计意图】渗透地理空间尺度思想,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掌握分析国家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的基本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收集和整理资料、制作与展示学习成果,有利于密切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培育地理核心素养。

3.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如图5所示。

五、教学反思

亮点一:基于问题式教学,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本节课基于问题式教学,围绕引领性的学习主题——如何实现国土的“因地制宜、有序开发”,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展示、评价”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表1)。[5,6]

亮点二:立足基本学情,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情况,提供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构建问题分析框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合作学习能力。

亮点三:渗透地理思想和方法,体现国家意志。建设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代表,是实现“因地制宜、有序开发”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具体表现,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有利于渗透爱国主义情怀,凸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不足之处:因时间限制,未能使所有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在后续教学中应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 董瑞杰,罗晓斌.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思路与案例探析[J].地理教学,2019(23):41-43,28.

[4] 陈芸先.核心素养目标下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18(8):35-36.

[5] 林培英,张冬梅.漫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J].地理教育,2016(3):4-6.

[6] 李家清,常珊珊.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J].地理教育,2015(4):4-6.00C76463-3915-42A2-92D8-849E4400E194

猜你喜欢
功能区主体素养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何谓“主体间性”
2019年:产业功能区建设聚焦六大工作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陕西省未来五年将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700万亩
陕西省未来五年将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700万亩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