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渗透下的项目式地理研学活动设计

2022-07-05 22:03罗太敏杨建红姚彩霞
地理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研学道德德育

罗太敏 杨建红 姚彩霞

摘 要:本文选择贵州福泉市作为研学地,以“寻访故里福泉,领略福地风光”为主题设计项目式研学活动方案,并探索在项目式地理研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路径。主要从研学路线规划、主题确定、研学任务驱动和成果及评价等设计环节落实德育渗透,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以期为研学旅行德育课程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德育;项目式学习;地理研学;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7-0063-05

一、德育与项目式地理研学

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中小学德育工作做出了具体要求,即“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1]。根据《指南》对落实“立德树人”任务重要性、紧迫性的解读,在中学研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必然趋势。在德育渗透过程中应体现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四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是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项目式地理研学是项目式学习和地理研学的结合,项目式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其中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在真实情境下为学生设置复杂的、有意义的学习任务[2]。项目式学习的教育理念强调在真实情境下,学生主动建构体验、经验和知识体系之间的桥梁,能在师生交流、生生合作中转变思维方式,提升理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地理研学的基本理念也以真实情境为背景,引导学生探究和学习,感受集体生活,养成价值认同为总目标。地理研学与项目式学习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在地理研学中采用项目式学习模式能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道德的生成是内潜的、隐形的,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是一种内化过程,德育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悄声无息地渗透在学生的潜意识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道德品格。项目式地理研学有丰富的育人内涵且学习方式多样,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内化道德认知、外化道德行为、激发道德情感、增强道德意志有显著效果。通过研学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其自我道德的完善[3]。本文通过开展项目式地理研学将德育要素“隐形”地融入研学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主动进行道德建构,促进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一致性,将道德知识内化于道德认知结构中,表现出“行—知—行”的螺旋式循环过程[3]。德育渗透下的项目式地理研学可能比思想政治课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避免了理论教育的空洞,突出了研学的育人价值,以期探索地理研学德育课程开发和实践的新路径[4]。

二、项目式地理研学的设计流程与主题确定

1.设计流程

一次完整的地理研学可分为三阶段,行前准备阶段、行中实施阶段和行后评价阶段,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5]。行前准备时需选定项目主题、确立项目目标;行中实施时需安排项目任务、项目探索过程;行后评价时需交流项目成果、进行项目反思评价,通过设置研学项目链,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基本流程设计中应注意在研学活动中需以任务为线索,强调问题的生成,以任务、问题、成果为导向串联研学过程,让学生在“情境理解—过程体验—反思体悟”的学习中培养道德素养,注重深化道德认知,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使此次研学旅行发挥最大价值,研学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2.研学主题

研学点的选择需综合考虑代表性、安全性、教育性和距离适中性等,本次研学活动的对象是高二某班的学生,经过师生共同讨论,选择贵州素有“文化名城”之称的福泉市作为研学地,最终确定以7个研学点开展研学旅行。研学路线为福梨生产基地—洒金谷—葛镜桥—福泉山—蛤蚌河—瓮福矿肥基地—古城垣,以“寻访故里福泉,领略福地风光”为主题,进而拆解出三个分主题,分别是自然篇、文化篇和人文篇,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培养德育素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探究;以学科素养为核心进行整体架构;以自然篇亲身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萌生爱国热情;以文化篇体会道教文化、福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构建文化和谐包容理念;以人文篇将课本知识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达到化“知”为“行”、化“情”为“行”、化“意”为“行”的德育目标。基于此,师生共同设计的研学路线(图2)。

3.行前准备

研学路线确定后,需要对两天的行程做好详尽安排,才能使研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主要进行的研学准备有:①在手机上提前下载好百度地图、六只脚App、GPS、形色App等软件,提前配备好地理野外用具,如无人机、放大镜、罗盘、地质锤、多用铲、水温计、土壤采样工具、密封袋等;②强调研学用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让学生学会在野外识图和读图;③在研学前一天提前将学生分组安排,开展研学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宣传,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做好应急预案。

三、项目式研学任务设计

项目式研学任务设计如表1所示。

四、项目式研学成果与评价

研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展示在研学活动中的所见、所悟和所获时需重视道德行为的体现,可以以福泉英雄人物模范事迹、为古建筑做宣传名片、以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等为主题开展研学讨论,用撰写研学心得体会、小组PPT汇报、手抄报、展板、演讲会等多种方式去呈现研学成果[5]。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主动进行道德建构,最终实现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一致性,在展示研学成果的过程中实现自我道德教育,力求做到知行合一。在进行研学评价时,注重对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需要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可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不同角度的评价可以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基于此特制定德育目标评价量表(表2)。

在地理研学中融合德育要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路程中的“拔尖孕穗期”,在研学旅行中进行德育教育可以给学生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使学生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和所想,切身体会和深刻认识爱国主义精神,接受先进的思想教育,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此次研学活动中,学生要带着问题出发,通过野外收集资料和切实体验,提高民族自豪感,树立家国情怀,实现在研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2017-08-22)[2020-09-06].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2] 姜海君.基于PBL的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模式[J].旅游纵览,2020(24):120-122,126.

[3] 刘艳.研学旅行:开辟实践德育新途径[J].江苏教育研究,2021(Z4):3-7.

[4] 陈仕涛,张明礼,张志刚,等.地理研学旅行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J].地理教学,2021(9):35-37,56.

[5] 张恒会,甘宜军.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山东莲青山研学旅行设计[J].地理教育,2021(3):56-59.

通信作者:杨建红

猜你喜欢
研学道德德育
《中国德育》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