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昆曲之雅正谱传奇之新篇

2022-07-05 21:15王宁
上海艺术评论 2022年3期
关键词:昆剧曲牌舞台

世上最伟大的系统,很少是闭合的。相反,却往往是开放和流淌的。对于昆曲而言,传统也不过就是一条流淌的河,所以,继承和发展的关键是把握好边界和底线,做到恰到好处。在这方面,《铁冠图》做到了,可喜、可贺,可敬、可爱。

2021年年初,由唐葆祥先生编剧、蔡正仁先生执导的新版《铁冠图》在苏州昆剧院隆重上演。这次演出的其实是《铁冠图》2.0版,是继去年首演之后的改版演出。由梅花奖获得者、优秀青年演员周雪峰出演崇祯,殷立人扮演周遇吉,更有实力演员翁育贤、朱璎媛倾情出演。观众反响热烈,用“燃”和“爆”来形容,一点儿都不为过。

最让人欣慰的,是该剧对艺术传统的充分尊重和创造性继承。导演蔡正仁先生秉持“守正创新”的导演思路,以几十年的艺术素养为依托,充分汲取了现存《铁冠图》折子戏的艺术精华;同时又别开生面,在昆剧审美原则的观照下另造新篇,增加了《煤山》等新的折目,使得《铁冠图》这一传统名剧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光辉。

昆剧《铁冠图》的前世今生

《铁冠图》最早出现于清代顺治初年,作者佚名。从留存下来的折子戏看,作者应该是熟悉舞台的艺人。这部戏的整本今天已经见不到了,仅留下《撞钟》《分宫》等折子戏,剧情可以参考《曲海总目提要》第三十三卷。

清代康熙年间,曹寅(曹雪芹的祖父)撰《表忠记》传奇,全剧五十出,又名《虎口余生》,剧本不存,剧情见《曲海总目提要》第四十六卷。这部戏收录了前面《铁冠图》的重要折子,后世常见的《铁冠图》的折子戏如《观图》《对刀步战》《别母乱箭》《守门杀监》《贞娥刺虎》等都囊括其中。

到清代康乾年间,出现了署名遗民外史的《虎口余生》传奇。剧本共四十四出,《古本戏曲丛刊》第五集有影印抄本。有学者认为,此剧本即曹寅原剧本的缩减本,由于无法仔细比对,暂且存疑。现存的《昆曲粹存》曾经选录有关折子戏十八折,经比对可以发现:多数折子均出自影印本的《虎口余生》,仅《撞钟》《分宫》《询图》《捉闯》《归位》几折不见于影印本。

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结论:清代初年无名氏的《铁冠图》传奇,由于在舞台演出方面比较优秀,有一些很好的折子很受欢迎,所以,后来同题材的剧本都不忍舍弃,把原本的好折子都收录了进来。换言之,顺治初年的《铁冠图》当中的折子戏,其实是借道曹寅的《表忠记》和遗民外史的《虎口余生》两部传奇,以两部传奇为载体,保留了下来。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后世昆班在演出这些折子戏时,都称来自《铁冠图》,而不称出自《虎口余生》和《表忠记》。考察清代戏曲选本的选录情况,我们发现,这个戏在清代曾经十分流行。清代著名的折子戏选本《缀白裘》当中,曾收录了十个折子,有《守门》《杀监》《别母》《乱箭》《借饷》《刺虎》《探营》《询图》《观图》《夜乐》。清末民初,该剧仍能演十八折,分别是:《询图》《探山》《营哄》《捉闯》《借饷》《观图》《对刀》《拜恳》《别母》《乱箭》《撞钟》《分宫》《守门》《归位》《杀监》《刺虎》《夜乐》《刑拷》。传字辈艺人在20世纪20年代仍可演出十三折:《探营》《营哄》《捉闯》《借饷》《对刀步战》《拜恳》《别母》《乱箭》《撞钟》《分宫》《守门》《杀监》《刺虎》。在新版《鐵冠图》出现之前,昆剧舞台演出最多的是两折戏:《别母》和《刺虎》。1

新中国成立以后,《铁冠图》一度被禁演。在早先那个主题先行、阶级标准第一的年代,这个褒扬忠义、以忠于明朝皇帝的周遇吉、费贞娥等为正面形象,以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和将领李过(李自成义子)等为反派人物的戏剧,显然是不适宜演出的。

但这个戏之所以能流传几百年,自有它的道理。它有两方面的成绩值得称道:一是就主题和情节内容而言,其演绎周遇吉一门忠烈,十分感人。乱世显忠良,板荡见砥柱,其情可悯,其忠可嘉,其悲可叹可伤,可歌可泣。二是这部戏在舞台上留下了很多“玩意儿”,留下很多艺人珍视的“活儿”,在舞台上有固定和突出的看点。例如《别母》当中,老生(周遇吉)和老旦(周母)的唱和做,《守门》《杀监》(后世有时连演)当中老旦(王承恩)发现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时,惊骇恐惧,翻“硬锞子”时,太监帽、朝珠、人落地,三点成一线,称作“一跌三段”。也有一说本折绝技为“三连贯”,当王朝恩唱“禁不住步踉跄急遽下丹墀”时,用手挑掉身上的朝珠,一甩头舔掉太监帽,连走一个窜僵尸,谓之“三连贯”。由于有玩意儿,所以老辈艺人都喜欢。传字辈中华传浩、马传菁都擅演此折。《刺虎》一折名气更大,它属于昆剧舞台四旦之“三刺”之一(四旦另有“三杀”,都是剧中人被杀的表演。三刺,则是杀别人,二者表演有明显区别)。剧中的费贞娥原来有筋斗、抡发、和高难度的扑跌动作,不是一般的旦角儿演员所能胜任的。可惜今天已经不传。还有“阴阳脸”的表演,也很有特点,有一定难度。唱方面,本折有一套[正宫·端正好]北曲,要唱出费贞娥的慷慨大义,对演员的唱也有特殊要求。还有,以上这些看点并没有集中在一个演员身上,反而分别由不同行当的角色担当,这种分布的合理性也是它能获取长久舞台生命的重要原因。

蔡正仁导演《铁冠图》的基本意图和实际舞台效果

以上就是传统昆剧《铁冠图》留下的历史遗产。这次苏昆出演的新版《铁冠图》正是在这个传统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不论是从剧本的改编,还是从舞台演出的具体呈现,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到蔡老师显明的导演动机和清晰的导演思路:一方面他力图最大限度地保持昆剧的艺术品格和剧种特色,最大限度做到“守正”;另一方面,他又在有底线、有边界的前提下,力图做到某种程度的“创新”。先说“守正”一面:

首先,新版《铁冠图》采用的是传统的“串折本”形式,这种形式是经过昆剧舞台长期实践检验,固定下来的一种兼顾本戏和折子戏、兼二者之长的演出样式,行内有的也叫“叠头戏”“小串本”,我在书中称这种现象为“叠头成本”:

“叠头成本”是昆剧折子戏进化发展过程中对自身缺陷的一次超越。折子戏固有的“零碎”和“片断”的缺欠通过“串折成本”的“叠头戏”的联演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弥补和克服,在保存折子戏精彩和紧凑特点的同时兼顾了整本戏的完整,既是对本戏的艺术升华,也是对折子戏自身的超越。“小本”较之“大本”,虽然在篇幅上有所不如,但舞台艺术的提升却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这种删减其实是一种浓缩,更是一种进阶和结晶,是舞台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而然的产物。2

这种形式的最大好处就是它充分保留了昆剧舞台折子戏的精华。如果说,折子戏是酒,那么这个“串本”的方式就好像“瓶”,古色古香的瓶子里盛满香醇的古酒,形式与内容才能相得益彰。

其次,在“串折本”的框架和结构中,新版《铁冠图》最大限度地接纳了原来优秀的折子戏,如上面提到的《别母》《刺虎》《撞钟》《分宫》等。而且,前两折戏也是《铁冠图》折子戏当中流传最广、演出最频繁的两个折子。尽管《刺虎》的舞台面貌和当年传字辈的时代相比,仍有不小的距离,但架子搭起来了,后面可以逐渐改善。旧折子戏的保存,是保存《铁冠图》原有艺术品格的重要手段。因为这些折子戏在“老昆”心目中有地位、有印象,老昆们对它们有感情、有留恋,所以,对这些折子戏的接纳,不仅是拉近《铁冠图》和老昆们距离的有效之举,更是对传统的尊重,是对几百年积累下来的舞台艺术结晶的尊重。

再次,我们看到,即使在新增加的几折戏当中,操作者也严格采用曲牌体,以维护昆曲的艺术个性。以《观图》为例,该折在《虎口余生》原本当中为第十九折,其曲牌排场为:[点绛唇](引)[红绣鞋][生查子](引)[解三酲][前腔][太师引][前腔]尾声。《缀白裘》当中,该折几乎保留了原本面貌。新版《铁冠图》当中,为了加快情节进展,删去了原本当中库神等次要人物的情节,曲牌方面也做了比较大的调整:[引](帝)[引](后)[桂枝香][东瓯令][太师引][前腔](剧本没有标注,实际上为两支连用)[尾声]。但整体看来,仍然恪守南曲的套数规范,前有[引子],后有[尾声],而且,曲词方面也保留承袭了原有曲牌。如涉及本节关键内容“观图”,具体陈述观图内容和观图感受的两支[太师引],几乎保留了原本曲词,未加更改。可见,不论是从曲牌体制、套数格式,还是从曲词内容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整理者“存真”的意图和努力,看得出导演维护传统的思路和意图。

还有,即使新创的折子,整理者也尽力维护曲牌体制。《煤山》一折就是显见的例证。这部分情节在《虎口余生》并没有重点体现和集中展示。新版《铁冠图》则另造新篇,新增一折戏,但在曲牌体制方面仍恪守规则。本折基本套用名剧《玉簪记·秋江》一折的曲牌排场,用[小桃红][五般宜]等原有组合,来表现崇祯帝临死前悲怆、内疚的复杂心态。而且,工尺也全然采用《玉簪记》曲谱,原汁原味,通过崇祯帝扮演者周雪峰准确到位的演绎,原有曲牌的悲伤又增添了一丝悲壮和悲怆,与剧情也十分贴合。

凡此种种,都能看出操作者审慎严谨的操作思路和整理策略:即以传统为底线,以维护昆剧的审美原则为指归。这种严谨和审慎在当下十分重要,值得学习和效仿。

再看“创新”的一面:

首先,在原本赋予的内涵、意蕴基础上,创新性开拓作品主旨、深化作品主题。这方面,新版《铁冠图》做了新的尝试和努力。原本《铁冠图》或《虎口余生》,不论是剧本还是舞台演出,其贯穿的主旨就是“教忠”,是忠君思想。这在周遇吉、王承恩、费贞娥等人身上均拥有体现,这也非常符合当时的“主旋律”。然而,这样的主题放置到当代背景下,显然已不合时宜。因此,蔡正仁导演的《铁冠图》就利用原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挖掘出了另外的思想内涵。

具体地看,新版以崇祯帝为视角,借崇祯之口,完成了类似《桃花扇》的严肃反省,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历史的“反思”和“追问”。《煤山》一折的[小桃红][五般宜]等曲子,既有人之将死的悲切伤痛,更有对于大厦将倾的追问和反思。这种反思和追问,既是帝王的,也是作者的,是改编者带给我们的沉重思考。这样,就把原本“教忠”的主题延伸到了“家国情怀”的层面,同时,也表现出作品的文人情趣和文人色彩。

在历史趋势面前,个人的力量总是微弱的。尽管崇祯帝十七年励精图治,但史流滚滚,颓势难挽,正如《桃花扇》第十三出《哭主》中一个“旁观者”左良玉所感慨的:

[胜如花]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傷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

在这个意义上,新版《铁冠图》中崇祯的悲伤,就有了一点儿悲壮的味道,梅花奖演员周雪峰出色的演绎将导演的这一意图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个人意志和历史洪流相逆而行,这种演绎了多少年、演绎了多少遍的冲突对抗,又怎能不激发我们对历史、对家国、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其次,新版《铁冠图》在行当戏份方面做了一定的调整,尤其是官生(扮崇祯)的戏份得以大幅度提升,其重要性也得以凸显和加强。

这种改进和调整其实和主题的拓展密切联系,因为增加了崇祯帝的视角,故而围绕崇祯的情节和场次也因而增加。全剧七折戏,以崇祯帝表演为主的场次就有《观图》《撞钟》《分宫》《煤山》四折。尤其是最后增加的《煤山》一折,其实就是官生的“独角戏”,通过大段抒情,集中展示了崇祯帝临死的复杂心态。

在具体表演方面,官生的唱和做也得到了凸显和加强。为了用唱表现崇祯帝的内心世界,导演甚至还要求周雪峰吸收京剧麒派的唱法技巧,以丰富官生的曲唱技巧。所以,这次新版《铁冠图》很显然是针对“官生”行当用心打造的。这种“转移”某种程度上将观众的眼球从传统的老生(周遇吉)和六旦(费贞娥)身上吸引过来,为官生赢得了可贵的发展空间。

世上最伟大的系统,很少是闭合的。相反,却往往是开放和流淌的。对于昆曲而言,传统也不过就是一条流淌的河,所以,继承和发展的关键是把握好边界和底线,做到恰到好处。而很多“大家”的标志,正在于可以做到“刚刚好”。在这方面,《铁冠图》做到了,可喜、可贺,可敬、可爱。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江苏卷)(19ZD05)中间成果

作者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王宁.昆剧折子戏叙考.安徽:黄山书社,2011:276.

2.王宁.昆剧折子戏研究.安徽:黄山书社,2013:183.

猜你喜欢
昆剧曲牌舞台
罗周昆剧创作论
从零做起,创造与突破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台上
《牡丹亭》: 在每个人的心中,播种一颗美的种子
《牡丹亭》:在每个人的心中,播种一颗美的种子
画与话
凉州贤孝的曲牌曲调特点
曲牌体联套是古典戏曲的遗存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