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枝同学
北京大学数学系助理教授韦东奕频频登上热搜。
视频里的他,眼神迷离,头发蓬松,手提大瓶白开水和几个馒头……
与质朴的外在形象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韦东奕在学术方面成绩不菲:在第49届和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均以满分获得金牌;保送北大后8年完成“本硕博”全部课程;创立“韦东奕不等式”“韦方法”等。
扫地僧式的人物形象,是媒体报道大神级人物时惯用的制造话题的热点,以便达到“出圈”的效果,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但类似的报道多了,无疑加深了人们对某个领域佼佼者的刻板印象,并容易引起好学者进行本末倒置的效仿。
那么,我们到底该向韦东奕学习什么呢?
韦东奕不在意吃、不讲究穿,“箪食瓢饮”的极简生活就能满足日常所需。但这种低物欲的生活方式,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大多数普通人恰恰需要阶段性地获得物质满足,才有动力继续努力下去。这并不庸俗可耻,这是人之常情。
记得读高中时,邻座是个成绩优异又爱美的女孩。那时候,有个服装品牌很流行,她总是在校服里穿着那个品牌的衣服,领口处露出美丽的蕾丝边。很多女同学包括我都羡慕地看着她,或许她也正享受被关注的感觉。
可是这点小小的虚荣心有什么害处呢?对于一个接受了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的花季少女来说,成为人群中的焦点,恰恰能督促自己保持优秀。她美美地坐在那里努力地学习,是对自身非常满意的状态。后来她也顺利考上了一所985高校。
当然,我们班也有韦东奕式的同学,不在乎发型,穿着平平常常,到了饭点就跑去食堂,有什么吃什么,5分钟结束战斗,所有心思都用在学习上,最后也考上了理想的院校。
但人与人就是如此的不同,有的人认为低欲望不扰其心智,有的人却需要通过满足某些欲望来感受奋斗的意义。不论是哪一种,只要能驱使一个人不断前进,就是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网上流传着一段韦东奕授课的视频。有网友说,整段话只听清楚了“覆盖”两个字。又有人说,是“复概”。两拨人吵起嘴架,最后以一个表情包达成共识——猿人听文明人交谈,若有所思,其实啥都听不懂。
人们乐观地自嘲,无形中烘托出“韦神”在数学上的学习和研究深不可测,认知层次远超普通人。
与韦东奕有关的最新事件中,有一个假新闻,说是一个六人博士团四个月都没能破解的难题,他一个人“秒破”。虽然是谣传,但充满戏剧张力的情节,还是让人窥见了“天才的光芒”,于是很多人痛思自己为什么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天赋。
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就像不用羡慕谷爱凌在冰雪运动上有天赋一样,我们每个人生来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技能点。
我有一个同行朋友,她的学习能力非常强,总是能及时赶上自媒体的风口,因此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每当她回忆起学生时代就非常痛苦,她说她就是学不会那些知识,做不出那些题,而父母又寄予厚望,希望她学业有成。
因此两代人不断吵架,情绪激动之下说过很多伤害彼此的话,产生了隔阂,以至于她大学毕业后好几年都不愿意回家。直到在工作上得心应手,慢慢地重塑了自信,找到了自我价值,她才学着放下,跟自己和解,也跟父母和解。
事实正是这样,我们不用羡慕别人的技能点,也不用懊恼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你要知道,你也有自己擅长的事,它在身后为你镀上一层金光,只是你妄自菲薄,忽视了它存在的价值。
毫无疑问,韦东奕是一个天才,但天才在这世上凤毛麟角,大多数都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可我说“人人都能成为韦东奕”不是一句虚谈,只是我们不必东施效颦地去爱上吃馒头、喝白开水、学数学,但可以像韦东奕一样,找到一生的希望与期待——也许是一项事业,也许是一种兴趣爱好。如此,平凡的生活中就会有小欢喜,难熬的日子里就会有小火苗。
心有熱爱,便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