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江
(韶关学院 韶文化研究院,广东 韶关 512005)
丹霞螺顶浮图位于丹霞山海螺峰顶,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是别传寺在澹归和尚主持下达到鼎盛时期的佐证。螺顶浮图为丹霞胜景之一,广东布政使鲁超曾有《螺顶浮图》诗云:“苏屠矗立云霞护,占得螺峰最高处。峥嵘四射日光莹,飞鸟迴翔不敢度。我闻此名窣堵波,千年不废藏山河。郁郁松杉绕龙象,琤琤铃铎悬嗟哦。”[1]4
澹归和尚(1614-1680),本姓金,名堡,字道隐,浙江仁和人。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明朝灭亡后,金堡追随南明王朝,进言献策,冀图匡复。然受群小诬陷,几致罹难。南明王朝倾覆后,金堡在桂林剃度为僧,却无以存身,不得不于顺治九年(1652)下东粤,参雷峰海云寺天然函昰和尚,受具足戒,法名今释,字澹归。顺治十八年(1661),明朝遗臣李充茂见复明无望,将其兄李永茂(此时已故)所购仁化丹霞山施予澹归。康熙元年(1662),澹归奉其师天然函昰之命,来到丹霞山开辟道场,自充监院,呕心沥血,四方募化,惨淡经营五年,使丹霞丛林初具规模。康熙五年(1666)腊月,澹归迎接其师天然函昰和尚入丹霞主持法席,丹霞山遂成为粤北重要丛林。
康熙六年四月,江西庐山栖贤寺住持、天然函昰第二法嗣今覞石鉴辟地扩建寺庙,于寺庙附近三峡桥(又名观音桥)意外掘得一函舍利。他把所得的舍利献给了其师——丹霞山别传寺方丈天然函昰。天然函昰《栖贤舍利塔诗》序详细记载了此事:
康熙六年丁未夏六月,在家门人古薪唐郁文从燕邸南还,过匡山栖贤,持西堂石鉴覞子书,报本夏四月初旬于石桥之西麓下得舍利无数,极大如豆,极小如菽,皆五色荧彻。玻璃瓶载以瓦函,函上小石刻“皇宋咸平庚子岁建此舍利塔”十二字。因无佛世尊字,疑为诸祖、善知识阇维所获。向传佛舍利有五色光灿,铁椎,上下俱陷,余即不及。乃大慧禅师亲见真净文公与佛无异,此为不可辨识。余谓辨在石刻单写舍利塔字,若诸祖及善知识,则应为某禅师舍利。此为佛无疑也……[2]17
盛放舍利的瓦函刻有“皇宋咸平庚子岁建此舍利塔”十二字,却不知是哪位僧人圆寂后的舍利,但天然函昰认为“石刻单写舍利塔字,若诸祖及善知识,则应为某禅师舍利。此为佛无疑也”,即这不是一般禅师的舍利,而是佛舍利,并作诗曰:
佛性甚光明,能破一切暗。佛性甚坚利,能断一切物。流被千百骸,结成五色珠。表此坚光体,法化无有二。念我遗教者,睹珠如佛在。一粒细如菽,供养福无异。况聚千万珠,瞻仰发夙慧……佛身不可赞,我赞非言句。愿佛鉴我心,与佛身无极。遂我今日愿,心光泽营卫。有理必有事,本举末自至,广及诸未来,学佛到佛地。[2]17
函昰极力颂扬舍利现世的意义,“念我遗教者,睹珠如佛在。一粒细如菽,供养福无异。”认为“神异出兴,应有时节。残碑断碣,经兵火荒芜,终难埋没。今栖贤适当其运,宜尽诚庄严新塔,仍奉藏其中”[2]18。
澹归剃度后诚心向佛,他深信佛祖如来碎身舍利和阿育王造舍利塔的佛教故事,并在《募造舍利塔疏》和《丹霞山舍利塔碑记》中一再宣扬有关舍利的宗教故事。他在《募造舍利塔疏》中说:“今释缔构丹霞,著有建置,首重造塔,良以舍利为至圣分身,不同像设借质五行、假手人巧者比。”[3]233他认为舍利“为至圣分身”,佛像则“假手人巧”,供奉舍利比供奉佛像更有意义,供奉者“一切皆得涅槃界,尽涅槃际”[3]233。石鉴和尚掘得舍利后,澹归认为这是曹洞宗中兴之祥兆,他对石鉴说:“栖贤桥畔涌出如许舍利,实为希有之瑞,吾师得此帮手,自然崛强犹昔。”[4]116并作诗云:“领众出栖贤,大法初昭融。如来隐遗蜕,五色光曈昽。符采一相映,出地先浮空。煜如海底日,忽发三更红。(丁未浴佛日,栖贤桥畔涌出舍利)”[4]338“栖贤家业旧,石鉴祖庭雄。舍利环桥涌,军持挂角逢。”[5]171
澹归见函昰师对舍利的价值和意义高度认可,便欣然承命建塔奉藏舍利。为筹募建塔所需钱物,他亲笔撰写了《募造舍利塔疏》:
去冬本师天然和尚入院,今年栖贤桥畔涌出舍利,遣使奉迎,为此方植福,时节因缘,若有宿契。《大悲经》云:我灭度后,有人乃至供养舍利如芥子等,以此善根,一切皆得涅槃界,尽涅槃际。然则三宝功德不无优劣,让此为尊,岂敢不竭尽身心为诸善信劝请。惟愿思苦海之沉沦,悲末法之荒秽,念真身之难遘,感化迹之无偏,各舍泡幻不坚之财,以成金刚不坏之果。此非独丹霞一刹、韶阳一郡之胜事也。[3]233
澹归在疏中说了四层意思:一是“去冬”天然函昰刚入丹霞山,“今年”栖贤桥畔涌出舍利,这是因缘宿契;二是佛家三宝功德,以供养佛骨舍利为最;三是受苦受难诸信众,当“舍泡幻不坚之财”,捐钱捐物建塔供奉舍利,才能“成金刚不坏之果”;四是舍利塔建成,不独是丹霞山、韶阳郡之胜事,更是普天之下信众之胜事。
《募造舍利塔疏》公之于众后,即得信众的积极响应,有方姓兄弟应承捐资造塔供奉舍利。澹归在《舍利藏中石记》有详细记载:
康熙丁未秋七月,舍利一千粒至自庐山栖贤,盖辟地得之,为宋咸平庚子塔中之藏。我天然昰和尚命下地于海螺峰顶,古冈善男子方云停兄弟捐资建窣堵波①亦作“窣堵坡”,梵语stūpa 的音译,即佛塔。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呾蜜国》云:“诸窣堵波及佛尊像,多神异,有灵鉴。”唐黄滔《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云:“释之西天谓之窣堵波,中华谓之塔。塔制以层,增其敬也。”,盛之玉合,载于玻璃盂,袭以赤石函。岁在壬子,日维壬申,月与时皆甲辰……[3]293
壬子年甲辰月即康熙十一年(1672)三月。从康熙六年四月栖贤寺石鉴和尚奉献舍利,到康熙十一年三月舍利入塔,塔的主体工程花了近五年的时间。
天然函昰派吼万、慧均两僧人去栖贤寺奉迎舍利。澹归非常高兴,作诗相送(选二):
铁剑机轮一奈停,舟中常转《育王经》。弥天华雨横江起,五色光浮七宝瓶。
不须蜜汁涂分瓮,一颗浑圆万颗中。岭海从今遗化遍,喜君无处不同功。[5]225
吼万、慧均两僧人从栖贤寺迎回舍利,澹归又作诗相迎(选二):
两山千里各浮图,只手擎来大小孤。不借一双空里步,可曾踏破草鞋无。
欢喜因须勇猛收,匡庐光直贯罗浮。扶南佳气分多少,欲敌隋家八十州。[5]228
澹归认为“阿育王八万四千塔,震旦得十三,隋文帝八十一州塔,粤东得二,以粤东视震旦,以震旦视南阎浮提,皆存乎见少,况以韶阳之仁化视粤东乎?”[3]325即中国境内佛舍利塔本来就少,南粤佛塔相对中国其他地方来说更少,韶关相对南粤来说又更少。今从栖贤迎奉佛舍利而归,佛光将普照南粤大地。
舍利迎归后,即面临选址造塔奉藏等问题。当初,建塔的地点并没有确定,澹归当时在外地化缘,他在写给天然函昰的一封信中曰:
舍利塔仗和尚弘愿,得首座与海幢监寺化导,大林兄弟成之,已约于明冬结此胜果矣。佥议建置于长老峰头,使南韶江上,百里内外,皆见七级浮图,凌空出现于奇峰怪石之顶,此即天台图画开卷第一幅也……又闻欲置塔紫玉台间,未知果否?若如此,则如闺阁中物,乃不若高高山顶立耳……今释愚见如是,和尚更一裁之。[4]96
可见选择塔址时,众人意见不一。有人建议将塔建于长老峰头,七级浮图凌空出现于奇峰之上,非常壮观。也有人建议将塔建于紫玉台。对这两种意见,澹归不赞成建塔于紫玉台,认为紫玉台地势较低,在此地建塔,“如闺阁中物,乃不若高高山顶立耳”,肯定比不上将塔建于长老峰头。当然,这只是他个人的建议,究竟建在何处适宜,还是由函昰师裁决。
3.两份铝屑,第一份与过量的盐酸反应,第二份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产生氢气的体积比为1∶3,则第一份铝屑与第二份铝屑的质量比为( )。
后来舍利塔既没有建在长老峰头,也没有建在紫玉台,而是建在海螺岩顶上,如图1 所示。澹归在外写给丹霞山执事的一封信中说:
图1 陈世英《丹霞山志》所绘螺顶浮图方位
丹霞得舍利千颗,自是希有之瑞,建塔已得檀越,尤慰。真公来,曾附信,想已白方丈。大家斟酌建塔之地,决不可不在长老峰头也。必不得已,亦须海螺岩顶,但未知于道场方位何如?大抵与长老峰伯仲之间也。塔形高出,吾辈原欲为仁化一邑之福,此地在县治东南巽方,建此一塔,文运当极盛,此又利益一切者所乐观其成也。议定便与窑匠商量造砖……此项钱粮,十月内可得百金开手,余则明年陆续支给耳。[4]143
从书信可以看出,澹归赞同僧众建塔海螺岩的建议,认为在长老峰头建塔和在海螺岩顶建塔乃伯仲之间,没有多少差别。如果从风水方位的角度来看,舍利塔建海螺岩更好——海螺岩在仁化县东南巽方,顺风顺水,“文运当极盛”。他叮嘱各执事,既然已经议定了建塔地点,即可与窑匠商量造砖,争取早日建成塔,建造所需钱物已经募足,不用担心。
天然函昰采纳了澹归和僧众建塔海螺岩的建议。澹归写给丹霞山执事的另一封信中云:
方丈说,建塔之地,海螺顶优于长老峰,便须定基于此也。目前先须烧砖、打石两着,打石即于晚秀水帘一带与雪岩耳。其大指在一面取石造塔基,一面即整得诸岩平正,如石屋好住为佳。石须打长条大块,粗者砌下脚,细者铺上面,并造栏杆等用。塔基方二丈四尺,高三尺;中又一台,方一丈六尺,高三尺;台上乃造塔也。[4]142
澹归指出既然天然师决定建塔海螺岩,便须遵从师命。并建议造塔之石可就近于晚秀岩与雪岩一带取材,顺便平整此处的突兀之石,使这一带的石屋更宜居住。石料要打成长条大块,因材施用,“粗者砌下脚,细者铺上面”。他还建议在塔基上砌一台,再在台上建塔,塔四周围以石栏。
天然函昰初欲仿阿育王塔建丹霞舍利塔。阿育王塔因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而得名,他生活的时代距今约2200 年,传说他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奉佛舍利。中国境内就有21 座阿育王塔。天然函昰要仿效的是宁波鄞县阿育王舍利塔。然而澹归与天然函昰的看法有所不同,他在写给天然函昰的信中曰:
欲照育王塔样,非不古雅,然制不尖耸,殊难豁人心眼。又丹霞一带峰峦皆团而钝,不可少此如锥之利,为形家补偏救弊也……查育王塔现于县者,高一尺四寸,其超化寺在水中者,高三尺,想亦未有高数丈者。今拟于长老峰头造塔,不能减量于四十八尺之下,则育王样殊非所宜矣。今释愚见如是,和尚更一裁之。[4]96
他认为丹霞舍利塔不能仿效阿育王塔,原因有二:一是阿育王塔最高不过三、四尺,而“拟于长老峰头造塔①后决定在海螺岩建塔。,不能减量于四十八尺之下”;二是阿育王塔“制不尖耸,殊难豁人心眼。又丹霞一带峰峦皆团而钝,不可少此如锥之利,为形家补偏救弊也”,他认为丹霞山一带的峰峦,都是圆顶的,如果从风水的角度来说,应将塔建造成尖锥形的,对这一带山形山势起到“补偏救弊”的作用,也更醒目入眼。
天然函昰决定舍利塔模仿阿育王塔,澹归遵从师命。澹归《丹霞山舍利塔碑记》有详细记载:
予开丹霞五年,岁在丙午冬,奉天然昰和尚住院。丁未夏,舍利出于庐山之栖贤,时长老石鉴覞公以千粒献,古冈善男子方停云②在澹归《舍利藏中石记》中又作“方云停”。请为建塔,遂卜吉于海螺岩上,江山环拥,秀绝一区。制仿育王,编以赤石。下辟为基者,纵广五丈,高一尺;次上为台,纵广三丈五尺,高一尺五寸;复次为台,石栏周之,纵广二丈四尺,高三尺。乃置塔座,纵广一丈三尺,高四尺;塔四面,面各一丈,高一丈三尺;面正镌释迦牟尼如来,左文殊师利,右普贤,后为观世音三大士像。其上铁露盘七重,高一丈三尺,冠以鎏金宝珠,高三尺七寸,铁绳之。叶谋于丁未之秋,葬舍利于壬子之春,塔成于甲寅之冬,阅时则八年,计费八百有奇,亦韶阳创获之观也。[3]325
塔的规制比澹归当初的建议扩大了一倍多,且在塔基上多建了一层台。澹归建议塔基方二丈四尺,高三尺;中又一台,方一丈六尺,高三尺,台上造塔。建成后的舍利塔基纵广五丈,高一尺;次上为台,纵广三丈五尺,高一尺五寸;复次为台,纵广二丈四尺,高三尺,见图2。
图2 陈世英《丹霞山志》所绘螺顶浮图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丹霞螺顶浮图已不是当年澹归所建。由于当年所建的塔“编③“编”同“遍”。以赤石”,“赤石”就是丹霞山的红色砂砾岩,是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层岩系,这种岩石虽细密均匀,但石质较松散,容易风化。到20 世纪80年代时已严重风化,塔四周颓圮剥落。1987 年,在丹霞住持本焕长老的主持下,旧塔被包裹起来,在原来的基础上重建新塔[6]。只可惜重建时旧塔照片至今未见,估计没有拍照,或是拍了照没有流传下来。至于所供奉的舍利是否还在新塔内,有待于再考。
此外,澹归当年建舍利塔时,曾“在此山顶(须)造一塔院,以一僧专司香火洒扫之役”[4]304,今塔院也荡然无存,惟有当年建塔院之基址,似乎还有隐约可寻的痕迹。
澹归在《舍利藏中石记》和《丹霞山舍利塔碑记》分别提到了“古冈善男子方云停兄弟捐资建窣堵波”,“古冈善男子方停云请为建塔”。“古冈”即古代冈州,后来改名新会。方大林字停云,他是何许人,有待再考,只知他是个秀才,兄弟皆诚心向佛。澹归至少三次写信给方大林,第一次云:“解公具述尊指,极为庆慰,大福德事,须是大福德人担荷。世间人根基浅薄,往往不能发愿,既得发愿,往往不能坚固,既得坚固,往往时节多艰,不易成就。惟吾三人相视莫逆,持此一片长远身心,与时节相捱拶,以俟因缘之自合耳。从此不更措怀,徧行堂里,只料理自家因果清楚,诸悉听妙裁也。”[4]304这当是方大林答应捐资建塔,澹归写信表示感谢,并激励他捐资干大福德事,必须意志坚定,不能中途畏难而退,捐资具体之事宜由僧人解虎与他联系。第二次是方大林父亲去世,澹归致信表示慰问,并告诉他舍利塔已“竖刹锋”,主体工程即将完成。第三次是告诉他主体工程竣工后,“透支别项数十金,当另造清册奉览。吾辈所兢兢于开销之数,一以明白为主也。塔外四面地,亦须砌石,尚得数百工;又在此山顶须造一塔院,以一僧专司香火洒扫之役。不妨借重吾兄,作全副功德,何如?”[4]305即主体工程亏空了数十金,另外塔外四面地要砌石,需费数百工;山顶还要造一塔院,征询方大林是否愿意继续捐资。
但方大林兄弟无力再捐资后继工程,工程又不能停下来,澹归把舍利塔所需的钱物放在一切募化最首要的位置,他曾对负责这项工程的丹霞僧人觉熏说:“诸债惟舍利塔为目前紧着,然此间既无可措手,便索他求。”[4]153他忧心忡忡,在《沁园春·舍利塔未成》中记录了这一时期焦虑的心情:
丁未庐山,栖贤谷口,舍利临东。已平悬宝网,弥天结界;高提玉尺,布地量弓。略有经营,待成瞻仰,更植金刚岭上松。心何似,形销骨化,窣堵波中。几思影现重重。却蹭蹬崔巍此一峰。叹鬓边发短,只堪潦倒;人间路窄,不敢从容。下手嫌迟,抽身欠早,真个诗书败乃公。而今罢,看半肩没缝,水月溟濛。[5]327
词的上阙写塔的主体工程进展还算顺利,话语轻松。然而下阙却笔锋一转,道尽艰难,可谓是穷困潦倒,无从下手,愁思无限,鬓发皆霜,只能对月空叹。
在多方筹措无果后,澹归不得已向一直支持他的广东巡抚刘秉权告援:“某病后衰损,未能力疾驰驱,且时事纷纭,无处遣化,坐断空山,百费俱匮,而舍利塔工又在急切相煎之际,每念及未完债负,芒刺在背,欲于此日未死,见其填充,庶可瞑目耳。若蒙再赐手援,或少或多,悉听裁择。极知近日公费颇繁,支持不易,闲僧无状,屡有干渎,惟恃知爱,复值无聊,不禁絮聒,尚容谢罪也。”[4]165得到刘秉权的资助后,丹霞舍利塔建造工程才得以完成。
澹归《丹霞山舍利塔碑记》云:“叶谋于丁未之秋,葬舍利于壬子之春,塔成于甲寅之冬,阅时则八年,计费八百有奇。”[3]325“丁未”即康熙六年,“壬子”即康熙十一年,“甲寅”即康熙十三年(1674)。丹霞舍利塔于康熙六年秋得方大林兄弟捐资,历时近五年,于康熙十一年春主体工程完成,后在巡抚刘秉权的援助下,又历时二年,康熙十三年冬所有工程才算告竣,前后历时近八年之久。
澹归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把舍利塔建成。他由衷感到欣慰,欣然作词曰:
似向须弥顶上逢,八年双眼一心中。持轮有力承金地,脱颖何知逼太空。镇日堆垝还类我,长时矍铄不如翁。好将独握青镂管,相与孤撑浩劫风。[5]152
词写他历尽八年辛苦,只是期待舍利塔能高高耸立在海螺岩上,建成后保一方平安。
又有词作,赞美舍利塔矗立在海螺岩上壮美之景,希望舍利塔永久镇守于此地:
螺岩绝顶凌虚,刹锋独立人天表。烟霞拥护,日星照映,江山围绕。八面风吹,浮尘扫尽,游丝莫袅。问同来道侣,水晶髭塔,较累甓,争多少?眼底乾坤芥子,便眉端、一毫非小。祖庭秋晚,法云远覆,寸心难了。迴雁峰前,几声嘹呖,画开林杪。肯深埋此地,万年一念,且忘昏晓。[5]319
海云禅派许多僧人参与了这项工程,“劝发之初,惟海幢阿字无长老;通导于内外护之间者,为海幢解虎锡都寺;经始于乐说辩首座;讫工则勤修引直岁;转输督铸则石吼震监院;诸效奔走于是役者,不概及”[3]325。主要参与舍利塔建造的高僧有:(一)阿字今无。他是海幢寺住持,天然函昰第一法嗣,与澹归共同勉励承担振兴岭南曹洞宗佛门之任,他同方大林兄弟熟悉,最初可能是阿字和尚劝方大林兄弟捐资助建丹霞舍利塔;(二)解虎今锡。他是海幢寺都寺,是阿字和尚最得力的助手,与澹归感情最深。澹归曾对解虎说:“舍利塔成,则八年一点心从此放下,不可不令公为我钟子期,然我久以公为魏无知矣。”[4]141可见两人互相推重;(三)乐说今辩。他是天然函昰的第六法嗣,分座丹霞,长期帮助澹归协理丹霞丛林内务;(四)勤修今引。他是别传寺直岁,身手敏捷,勇而有力,澹归在丹霞丛林营建过程中,遇诸难事,都与他商量,也能得到他的大力协助;(五)石吼古震。他是别传寺监院,自澹归营创丹霞丛林,石吼就一直追随澹归,成为澹归得力的左右臂膀。澹归之有石吼,就像阿字之有解虎。许多迎来送往、催债讨钱等事物,都由石吼操办和完成。在建造舍利塔的过程中,石吼主要负责转输督铸之事。
最后要补述一下的是石鉴所掘得的舍利,没有全部奉藏在丹霞山,而是在栖贤寺、丹霞山、海幢寺三地建塔奉藏,还有部分分给信众奉藏。天然函昰得到石鉴所献舍利后,分别作《栖贤舍利塔》《海幢舍利塔》《丹霞舍利塔》三首诗。还说:“今夏栖贤古塔从地涌出(舍利),我老僧实念岭内,遥致瓣香,恭请三分之一,首镇丹霞,次及海幢,端为王臣、宰官、长者、居士大作福田。”[1]45
澹归利用与石鉴和尚亲密关系,单独向石鉴索要了十六颗舍利,由自己供养。其词《天香·栖贤石鉴兄以舍利十六粒畀予供养》曰:
七宝流光,五云结盖,如来最后开示。涌地争奇,凭虚集瑞,今日掌中初试。分形应念,因甚得、空空若此。铁质银文有塔,珠明玉清谁置?层层露盘霞起,似八对、圣僧飞至。唤我锦溪无荡,雪山无滞。又似斓斒星斗,两对四、天人绕慈氏。楼阁重重,一声弹指。[5]303
后来他又向石鉴索要了十四颗舍利以供养,并带着调侃的语气写道:“初欲得舍利三十粒,石鉴兄既施十六,予有《天香》一阕。八月八日,复以十四见施,心期遂满,调此以谢。”[5]270其词曰:
前来八二,今来七二,双合便成三十。到心期满处方知,施无畏圆通威德。多些白月,少些黑月,一合不存盈缺。尽面门晃煜千轮,也只是天无二日。[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