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磊
考试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方式,具有基本的评价和甄别功能。在韩国,修学能力考试与我国高考类似,属于一种选拔性考试,一方面可以为韩国高等院校甄别、选择适合学校培养目标的学生,另一方面可以检验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在我国,高考是基础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在韩国,修学能力考试同样具有导向作用,也存在教育内容紧扣考试大纲、学生学习紧紧围绕考试内容等情况。近年来,我国高考语文命题紧密围绕课程标准,综合检验学生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情况,且主、客观试题相结合。可以说,我国高考语文命题科学合理、综合度较高,但主观题的评卷标准一直饱受争议。2014 年,韩国修学能力考试中的语文高考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取消了试卷中的主观题。改革后,韩国语文高考的试卷布局结构是否完整、考试内容如何紧扣课程标准、考查要素是否科学合理,以及如何保证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等,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本文对韩国修学能力考试语文卷的变化历程、考试内容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为我国语文高考命题改革提供参考。
从1945 年至今,韩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每隔几年就会进行调整。韩国学者金昌东()认为韩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发生了四次根本性改变,分别在各大学单独-联合考试时期、大学入学预备考试时期、大学入学学力考试时期和大学修学能力考试时期[1]。韩国在实现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招生考试对实现国家奋斗目标的重要作用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从原来的农业化国家到劳动密集型工业国家再向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工业国家转变的过程中,招生考试制度承上启下,作为“智库”储备为韩国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修学能力考试语文科目作为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
韩国从1993 年开始实施“大学修学能力考试”制度,迄今为止已走过28 年。修学能力考试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此前学力考试时期在命题、考试内容等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例如学力考试命题主要以课本知识为中心、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知识点,不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以至于不适应大学学习生活[2]。1993 年实施修学能力考试以来,主要考查高中阶段学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综合素质和大学学习适应性的考查则交给各高校自主完成,主要通过审查学生生活记录簿和各大学各自组织的面试、论述考试[3]。因此,修学能力考试语文试卷中的主观性试题大幅减少,到2014 年开始全部启用客观性试题,有效避免了主观性试题阅卷标准难以统一、容易产生争议的弊端。
从考试内容上看,主要变化有以下三方面:首先,考试科目名称由原来的“国语”()变为现在的“语文”(),从语义上更加强调民族文化和国家观念;其次,考试难度有所区分,将之前难度统一的一张试卷分为难度稍低的“语文A 卷”和难度较高的“语文B卷”,并且与“数学A 卷”和“数学B 卷”搭配使用,即选择难度较低的“语文A 卷”时,数学则必须选择难度较高的“数学B 卷”,选择难度较低的“数学A 卷”时,语文则必须选择难度较高的“语文B 卷”,有效避免了考生在选择考试科目时“避难趋易”的做法;再次,考试内容由之前的听力、对话、写作和阅读变更为会话、作文、语法、读书和文学,将听力部分融合到读书领域,且出题顺序保持一贯性,按照会话—作文—语法—读书—文学的先后顺序命题,让考生清晰明了地知道该题考查的知识点。上述考试内容方面的诸多改变是为了出题内容最大程度地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内容相一致,确保基础教育阶段的正常教学秩序,避免学校教学内容和修学能力考试相脱离,以及任课教师过于追求难题、偏题和怪题的问题。
从考试题项上看,总题目数由原来的65、60 减少到现在的45 题;原来1 分的题目有10 项,2 分的题目30 项,3 分的题目10 项,2017 年2 分题目35 项,3 分的题目10 项;文学和读书领域的比重也由原来的4:6变为5:5。笔者梳理了从1994 年至2017 年考试题目变化趋势,详见表1。
表1 1994-2017 年韩国修学能力考试题目数量变化表
从表1 可以看出,试卷的题目总数逐渐减少,由最高时期的65 题减少到现在的45 题,通过调整赋分来满足100 分的总分需求。相应地,考试时间也有所减少,由原来最多100 分钟减少至80 分钟。这些形式上的变化也紧密围绕课程改革来进行,例如2014 年到2016 年的修学能力考试内容紧密围绕2009 年的课程改革教材内容出题。考试内容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主,不出偏题、怪题,减少考试题目数量和考试时间,以减轻学生负担、遏制日益增长的“课外辅导热”。
修学能力考试一方面要覆盖基础教育阶段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潜能。韩国通过招生方式改革,将考查学生学习潜能和学习素养的职能下放给各高校,各高校通过论述考试和面试、结合学生生活记录簿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大学修学能力语文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国语的基本知识、文学素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题型全部为选择题。以下主要对考试题型、命题领域及考试真题进行解读与分析。
韩国修学能力考试试题的题干和选项通常是根据文本内容,可在给出的选项中直接找出答案。试题作为大学选拔新生的参考内容之一,主要考查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着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修学能力考试语文试题主要有以下六种类型,如表2 所列。
表2 修学能力考试语文试题题干类型
经典测量理论认为,结构良好的试题应该注意把握四个度,即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试题效度主要体现为试题是否成功实现了考试的既定目标,即测试结果与测试内容所考查的能力结构相一致。韩国修学能力考试语文卷所设置的肯定型题干、否定型题干可用于考查学生的基本文学常识,多选型题干可用于考查写作技能,最优答案型题干测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完整文章型题干则考查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多样化的试题结构保证了题型设置和所考查能力目标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线性关系,避免试题编制过程中能力目标的偏差或重叠。客观性试题能够保障试卷的整体信度,因为答案只有对与错、评分标准固定,评分准确。多样化的题干设计,使得试卷整体的难易程度维持在一定水平上,保证了区分度的相对合理。
经过多年发展与实践,韩国修学能力语文考试结合多样化的题干设计和相对合理的选项设计,基本符合考试的知识能力考查和人才选拔功能。总结当前韩国修学能力考试语文试题选项,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唯一型、并列型和联结型,如表3 所列。
表3 修学能力考试语文试题题干类型
马提奈斯(Martinez)认为:从认知、考试、试题的特征以及考试经济等方面来看,任何一种题型都有其特定的优势,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缺陷,任何一种题型都无法完成所有测量目标[4]。韩国修学能力考试语文试题通过调整试题内部答案选项的结构设置,保证其考查内容的多样性。一般认为,客观性试题难以测量学生的高层次认知水平和思维逻辑,不能通过客观型试题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这也正是韩国国内对于现行修学能力语文考试甄别和选拔功能的质疑。然而,从韩国大学招生考试的制度设计来看,各大学会按照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并举行“论述考试”,来考查学生的分析写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此举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修学能力语文考试和“论述考试”重复考查学生相应的能力而给考生带来额外的负担。所以,韩国修学能力语文考试通过题干和选项的多元化结构设置,最大限度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题目所涉猎的领域也能够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再配合各大学单独组织的“论述考试”和面试,从而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韩国修学能力考试语文卷包括难易程度不同的A、B 卷,B 卷相对较难,一般文科生会选答,而A 卷较容易,一般理科生会选答。但两套试卷均考查5 个类别、18 个领域的相关内容,其中,5 个类别分别为会话、写作、语法、文学和读书,各类别的题数及占比如表4所列。
表4 修学能力考试语文命题类别及领域(2014-2016)
从试卷结构来看,A 卷的会话、写作、语法题目数量约占33.3%,B 卷约占35.5%,高于A 卷1.8 个百分点;A、B 卷文学所占比重都为32.3%;阅读部分A 卷所占比重为32.3%高于B 卷(28.9%)3.4 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说明,韩国的语文高考在语法等项目上,对文科考生的考查要求更高;当今社会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因而在文学素养方面对文科考生和理科考生的要求相同。在阅读方面,对理科考生的要求略高于文科考生,就理科考生而言,阅读中涉及科学和技术的题目数量占比约为13.4%,高于文科10.1 个百分点;就文科考生而言,阅读中涉及人文、社科和读书的题目数占比约为18.9%,高于理科考生(12.2%)7.7 个百分点,这说明在阅读领域结合考生特点,更加注重考查理科选考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阅读能力,注重考查文科选考生的人文、社会、读书等领域的阅读能力。从韩国语文高考的试题涉及的内容来看,命题贴近生活,包括了人文、社会、科学、技术、艺术和读书,内容涉及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关注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针对文科考生和理科考生的不同特点,合理设置考查领域。语文的核心素养不仅仅包括本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应该包括问题分析过程与解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单一知识领域、学科领域的考试已经不适应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语文需要从过去注重单一知识的考查转向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文化素养的考查。
题目设置情景越真实就越能提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作答时能联系生活实际,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分析和解决当前所作答的问题。例如2016 年韩国修学能力考试(国语)的第2 题,要求通过两位学生之间的对话创设现实情景完成相应的海报设计。
根据下面两位同学对话内容,选择最适合的内容填入甲和乙中()。
学生1:你有没有思考过如何制作南汉山城实地考察宣传海报?
学生2:嗯,过来看看宣传海报的设计草稿。海报的题目设计采用了拟人的方式;实地考察的目的要紧紧围绕调查内容来设置。
海报题目:(甲)
实地调查目的:(乙)
实地调查日期:2016 年1 月10 日
调查申请方式:登陆学校主页“活动申请”栏目
A.甲:我国防御建筑技术之花-南汉山城
乙:了解南汉山城防御建筑技术的科学原理
B.甲:南汉山城为我们讲述的时代性防御建筑技术故事
乙:通过实地考察南汉山城了解时代性的防御建筑技术
C.甲:我们一起搭乘时光机去南汉山城
乙:了解南汉山城错综复杂的历史
D.甲:屹立在世界之巅的我国防御建筑技术-南汉山城
乙:我们的自信:了解授予南汉山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过程
E.甲:南汉山城的石头-珍藏在新罗时代的防御建筑技术之谜
乙:学习祖先南汉山城防御建筑技术
该题通过两位学生的对话,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真实存在的场景,通过情景融合考查学生对会话和写作知识的掌握情况,题目设置也紧扣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围绕国语教材《会话与写作1》中“根据会话内容设计文章结构和中心思想”的知识要点,运用拟人的手法设计海报标题,根据对话内容合理选择题干要求的“实地调查的目的”。题目情景贴近学生生活,情景设计内容生动、客观、真实,有利于学生回想和挖掘生活体验,将语文知识与情感相结合,构思立意,并结合会话、写作和语法知识要点顺利完成题目。
2015 年的文学领域第2 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某一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根据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选择合适的答案。题目如下:
下面5 个选项中与例文的中心思想最接近的是()
例文:《兔子传》主要讲述的是将自己已经熟知的事情用于说服对方或者批判对方的观点。主人公引出对方不了解的事实而在争辩中占据上风,如果遇到不利情况还将引出第三方或者回避对决。
A.乌龟先生谈论老虎不了解的事情,从而确保了自己的优势地位。
B.老虎显露出对乌龟先生所提内容的无知,从而给了乌龟大人攻克自己的机会。
C.乌龟大人想利用深海鱼对兔子所说的事情来拉拢兔子,以避免与兔子直接冲突。
D.关于龙王的疾病,兔子想通过转移话题到乌龟先生身上,从而规避对自己不利的情况。
E.兔子说出曾经乌龟先生引诱自己的往事,从而强化自己的优势。
该题紧扣教科书《文学1》和相应的课程标准,通过学生们较为了解的文学作品的形式,给出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学生通过阅读主要内容,结合中心思想中的主要观点,选出最合适的答案。
韩国修学能力考试语文试题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创新,遵循文学作品阅读规律,也符合文本阅读的基本范式,能够考查学生的基本文学知识、文学素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试题把学生引入了一个充满想象的童话世界,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文字,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应用母语的能力,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留意观察,发现一些能够用语言、文学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把处于静态的知识放入动态的情景中,增加了试题的实用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总结韩国修学能力语文科的考试,可以发现它具有以下特点:命题立意和取向更多地关注公平和效率,通卷为客观性试题,评分标准明确无争议;试题数量为45 题,答题时间为80 分钟,考生不必疲于应试,考试压力随之减少;题型设计追求多样化、系统化和常态化,考试内容紧扣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偏题、怪题出现几率较低;命题机构为第三方考试评价机构——韩国教育课程评价院,该机构负责韩国修学能力考试各科的试卷命题、考试实施和评卷工作,因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评卷,分数具有可比性,不存在我国高考中因分省阅卷而造成评卷标准不一的弊端。尽管如此,韩国语文高考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高考命题应该知识立意还是能力立意?这一问题在韩国修学能力考试语文试卷上显得模糊不清。一般认为,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知识是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石,知识积累越多越有利于能力的形成,而能力又是进一步吸收知识的有效保障,它能够有效制约知识掌握的速度和深度。韩国修学能力考试语文科目作为具有甄别和选拔性质的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应该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确立自己的命题立意。如果要以知识立意,其命题思路就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掌握情况,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试题的主要难度在于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范围和程度,[5]考试内容就要以知识为中心,知识涵盖范围广,在题目的设计上要着重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知识立意命题取向有其先天的缺陷:无法考查学生的创新思辨能力、无法了解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考试还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教师的日常教学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因此“知识立意”容易造成学生为了提高分数,死记硬背知识点;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分数,在教学中一味强调知识的灌输,用题海战术训练学生的应试技巧,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力立意”则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可以促使学生综合实际情况,发现问题进而应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就像之前我们所提到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而韩国修学能力考试又具有一定的“指挥棒”作用,结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实际,韩国修学能力考试应把“知识立意”作为基础,“能力立意”作为重点,理论联系实际,确保试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韩国修学能力语文考试在能力考查过程中所采用的形式全部为客观性试题,虽然这一形式在事实性知识的测量上有诸多优势,部分试题也能够考查学生的理解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写作能力无法通过客观题进行考查。正如加州大学校长阿特金森(Astinson)所说:“对于学业成就最好的预测便是写作考试。”[6]韩国修学能力考试也应该思考在“全面客观化”与“主观客观相结合”的利弊与优劣,做出科学合理的抉择。语文考试是各国高等招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包括了听、说、读、写等各个环节。然而知识的积淀是能力运用的基础,没有长时间的知识积累,能力便成了空谈。客观性试题能够全面覆盖考试内容,使试题以结构化的方式呈现,考试内容领域样本代表性较好,[7]限定了学生应答类型,可以有效防止非测量目标因素对学生作答的影响,[8]但与此同时也会限定学生的发散思维空间。
韩国与中国同处东亚文化圈,与我国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朝鲜半岛曾借鉴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在本土实行科举制度近千年。受此影响,韩国也十分重视考试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学而优则仕”的学力主义思潮在韩国也普遍存在,大学入学考试竞争异常激烈。高校考试招生制度作为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纽带与桥梁,对于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具有重大导向作用,韩国大学修学能力语文考试同样如此。“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是人们对于韩国高考与高中教育教学基本关系的一种普遍认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人们否定与批判应试主义教育的一个基本逻辑。在韩国,“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主要目的不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或提高本国语言应用能力,而是通过大学修学能力语文考试的选拔功能,识别出一批应试能力较强的高中生。“引导教学”是基础教育对高考的现实需求。韩国大学修学能力考试因其作为连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主渠道的特殊地位,对于高中教育教学客观上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因此必须处理好大学修学能力语文考试与高中语文教育改革的关系,使大学修学能力语文考试要与韩国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在目标上同向同行。
纵观韩国大学修学能力语文考试,我们认为考试评价体系应该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坚守科学的实施原则。大学修学语文考试评价指标、评价方式等应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个体成长规律。也就是说,大学修学能力语文考试不是简单的评价行为,而是在社会层面、教育层面和学生个体层面等三个关键环节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不能够顾此失彼。要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以及各大学人才培养总体趋势,充分考查学生的文化素养、语文应用能力等多元化的构成要素,分析各部分的联系与区别,让相关评价功能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日常学习语文功底、语言应用能力等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