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云,刘海群
(1.浙江科技学院 体育部,浙江 杭州 310023;2.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提出全社会要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为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教学改革必然涉及两个方面: 教学理念的改变与教学策略的革新[1]。如今,虽然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关注下,我国特殊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在教学理论探索,还是在教学实践实施环节,均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是特殊体育还存在教学观念固本乏陈,不改变、不创新,“课程改革”流于形式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特殊体育急需树立科学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体育教学理念以及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构建民俗体育融入特殊学校体育教学理念的新思路,为特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深化提供理论支持。
对于民俗体育概念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结论。涂传飞等人认为:民俗体育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种体育文化。生活方式指民俗体育是人们在长时间生活中创造形成,并且被人们当做生活习惯和约定的习俗。体育活动是指这些项目包涵着浓厚的民俗文化特性[2]。也就是,民俗体育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衍生出民俗体育,这些民俗体育包涵着浓厚的生活文化。周伟良认为民俗民间体育是一种以观赏娱乐、休闲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文化现象。这类活动可以加强各民族、各村落、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与友谊。民俗体育总结起来具有娱乐性、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实用性等五个特点[3]。而《体育科学大辞典》对民俗体育的定义是:民俗体育首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其次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古以来的生活方式所沉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形式,最后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并且得以发展的一种体育形式[4]。
综上述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民俗体育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习成的体育生活模式,是一种集体性、模式化、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是人民大众所创造的最主要生活化的精神文化。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5]。历史上,特殊教育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发展的影响下发展蜿蜒曲折,相继形成与完善了“一体化”、“回归主流”、最少限制环境以及“零拒绝 ”等先进教育理念。其中,“全纳教育”理念成为新世纪特殊教育发展的核心思想[6]。
特殊体育教育作为我国特殊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新思维”前提下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应该树立全纳性教育理念,满足所有儿童的需求,为这些儿童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教育条件。所以本研究认为特殊体育教学理念应该是为了保障特殊学生实现“平等、共享、尊重、参与”的合法权益,并实现其对体育与健康的需求和对体育教育的价值追求而构建的有异与正常体育教学思维的全纳性体育教学理念。
民俗体育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习成的体育生活模式,是一种集体性、模式化、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是人民大众所创造的最主要生活化的精神文化。其具有娱乐特性、简单易学特性、生活化特性、娱乐特性、趣味特性、普适特性、非直接对抗等特性。从运动角度而言民俗体育更适合多类人群,其更具备生活化、娱乐化、普适化等特色,另外其简单易学、非直接对抗性特性更有利于促进更多的人群参与。结合特殊教育传统体育教育思维与践行的发展现状,将民俗体育融入特殊教育不仅能更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生理缺陷心理需求、还能满足不同特殊学生的兴趣和体质健康需求,其更是传统体育教育的一种有意义的补充——使体育课内容丰富,课程更生动、更科学。
新课程标准从学习领域规定了五个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其不仅强调了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和整体体育能力的提高,还鼓励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充分发挥教师智慧创新教学方法、内容等,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的开创性、智慧性和价值性。但笔者通过对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体育教师了解、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调查发现(见表1、表2),有知道没执行新课程标准的教师占24.6%;没完全执行新课程标准的教师占65.4%;知道完全执行新课程标准的教师占11.0%。从以上调查数据可知:部分体育教师受传统体育教学思维的影响较重,淡漠新课改,缺乏大局观和责任感,对新课改在一定程度上有排斥感;另外还有部分体育教师执行了新课程标准,但并没有完全实施,说明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对现有体育教学做出主动地改变的愿意,但存在观望心理,“走一步看一步”,对新课标教学执行态度不够坚决。
表1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表
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7]。新课程标准要求发挥教师主体作用,以主体价值改变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生不愿意学的问题,注重在“学”字上做文章,强调学习方法的丰富和生动,着力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要尽力把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利用智慧教学方法的渗透有机结合起来,这无疑是对新课标有益教学思维创新的尝试。然而,通过对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体育教师教学思维状态调查(见表2)发现:有不愿意转变体育教学思维的教师占19.3%;根据心情转变体育教学思维的教师占38.8%;被动转变体育教学思维的教师占21.7% ;主动转变体育教学思维的教师占12.2% 。从以上调查数据我们可知,从理论上讲部分教师在对特殊学生体育教学上仍然沉浸在传统体育课的教学模式上,有的体育教师迫于教学环境或者政策的压力被动执行新课标新思维教学,主动转变的教师相对较少。另外,就体育教学效果而言,学生受教育的价值相对较低。
表2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体育教师教学思维状态表
当前,特殊体育教育存在着法律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教育部缺乏普适的特殊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不强,特殊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和经费匮乏等问题,均影响着体育教师对特殊学生体育课程设计目标的认知。笔者通过对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体育教师“特殊学生体育课程设计目标认知”调查发现,几乎每位教师都认识到体育课程设计、目标都应该从思维认知上改变(见表3)。针对残疾学生满足不同残疾学生需求设计体育课程教师占 96.5% ;针对残疾学生满足不同残疾学生兴趣设计体育课程教师占86.3%;针对残疾学生课程内容具有弹性选择权利设计体育课程教师占67.6%; 针对残疾学生课程内容应有实用性科学性设计体育课程教师占98.2%;针对残疾学生课程目标注重学生康复功能设计体育课程教师占78.2%。
表3 体育教师对特殊学生体育课程设计目标认知情况表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指出:“特殊教育学校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实际需要实施教育”。并提出特殊体育教育的目标是:“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8]。目前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开设民俗体育项目有摆手舞、打秋千、跳绳、象棋等,在本校具有民俗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教学的前提下,笔者对该校的体育老师就民俗体育项目融入当下体育教学中的思维认知做了调查(见表4)。通过调查发现所有的体育教师都对民俗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教学持欢迎态度。其中,较欢迎并认为一定价值的体育教师占23.1%;欢迎有价值的体育教师占46.7%;很欢迎重要价值的体育教师占30.2%。以上调研数据说明,在针对特殊学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民俗体育项目的融入,不仅对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具有一定的多彩价值,而且对学校体育价值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补偿价值作用。
表4 民俗体育融入特殊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认知情况表
每个民俗体育项目产生不仅与当时的文化、环境有关系,还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关。学院在把民俗体育引入体育教学中时,要注意民俗体育项目的特点与本校体育场地、体育器械、体育环境等相关的契合。
不同类型的残疾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适合度是有区别的,在引入民俗体育项目时不能以偏概全,要尽可能的考虑该项目的适合人群和功能价值。学校可以根据听障、视障、残肢、弱智等类别分类,引入适合不同学生群体的民俗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教学。
“安全第一”是特殊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中首要考虑问题,因此选择民俗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教学时要充分评估该项目的安全系数,强化安全保护和医务监督的可行性与风险性。同时还要考虑引入民俗体育项目的易学性,以确保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残疾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身体素质及心理方面存在不足,没有针对性的民俗体育项目引入,势必对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造成影响,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民俗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教学也会对传统的体育评价模式产生影响。因此,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方式是实现民俗体育融入体育教学的重要保障,也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由于残疾学生存在某种生理功能性的缺陷和不足,因此残疾体育教学是以运动康复为目标。民俗体育项目引入体育教学时不仅要注重该项目对相关残疾学生的体育康复性补偿价值功能,还要注重民俗体育项目的选择与引入的目的性和可执行性。
从事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发展特教事业,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点。强化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培养,建立多维的培养体系是保障体育教学质量与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学校要根据本校体育教学特色编撰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
民俗体育融入特殊学校体育教学是一种新的“以人为本”课程改革与尝试,如何恰如其分地把民俗体育项目融入特殊教育中,并实现其设计目标和价值是每位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积极探寻民俗体育融入体育教学的新思维、新理念,还要在教学中的把握其动态规律,切实落实“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 ”指导方针,发挥民俗体育的补充和代偿价值功能,推动残疾人体育教育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