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旅游扶贫模式分析

2022-07-04 08:29张玲瑶曾凤君
市场周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三峡库区贫困户旅游

张玲瑶,王 昕,曾凤君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 401331)

一、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旅游逐渐普及,尤其乡村旅游的兴起,为具备发展旅游条件的贫困山村脱贫致富带来希望。 我国的旅游扶贫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和贫困区有很大的重合性。 20 世纪80 年代,一些具有优势条件的贫困地区自发地发展旅游而脱贫,引起旅游部门和相关学者的注意,1991 年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旅游扶贫”的概念,逐渐从地方发展的经验成为国家层面的方针政策。 目前,我国旅游扶贫研究多集中在旅游扶贫中社区和政府的作用、扶贫经验问题、旅游扶贫效应、扶贫模式等方面。

旅游部门和众多学者都对旅游扶贫模式进行了研究归类。 如湖北省旅游局等单位总结了省内20多个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扶贫模式,发现主要是政府主导模式、景区带动模式、农旅结合模式、移民迁置模式四种。 胡锡茹认为云南多年的旅游扶贫实践中形成了三种基本模式,即生态旅游扶贫模式、民族文化旅游扶贫模式、边境旅游扶贫模式。 不同地方的旅游扶贫模式带有地方特色。 就我国旅游扶贫的主体来看,龚艳和李如友认为旅游扶贫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市场主导型以及社区参与型四种模式,印证了前人的结论。 在贫困地区的成因、旅游扶贫开发的意义等基础上,李永文和陈玉英提出了资源(resource)—人(humanity)—效益(benefit)三要素系统战略思路,即RHB 模式,之后许贤棠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进行了该理论的应用性研究。 此外,还有由建立(build)—经营(operate)—转让(transfer)三要素组成的BOT模式,在旅游扶贫中,该模式是私人资本在政府许可下投资、建设、运营旅游项目,一定期限后转让给政府机构的运作方式。

整体上,旅游扶贫的绩效表现与其他产业扶贫的表现较一致。 由于旅游产业对资源和要素要求的特殊性,并非所有村(社区)都适合旅游扶贫。 根据三峡库区村(社)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基础条件等,库区具备旅游扶贫的可能性和适宜性。 事实上,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环节,三峡库区是我国旅游扶贫工作开展较多且颇有成效的地区。 因此,有必要总结三峡库区旅游扶贫的模式,丰富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的理论,为实际的脱贫致富工作提供现实指导。

二、 三峡库区旅游扶贫概况

三峡库区是指三峡大坝建设以后受水位影响的区域,包含了重庆主城区、涪陵、万州、宜昌等地,处于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接合部,区内多山地,自然环境复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相比平原地区,三峡库区发展传统的工农业难度更大;但库区内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有发展旅游产业的基本条件,并且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型产业,能够对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关联带动作用。 相关数据统计,2011 ~2015 年重庆市政府累计投入乡村基础设施改造资金15 亿元,乡村旅游扶贫专项资金3.2 亿元,吸引社会扶贫开发资金50 亿元,贫困村农户旅游收入、种植收入、养殖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 实地调查走访了23 个典型的脱贫村(社)后发现,各村(社)在政策、资金等扶持下积极改善交通、房屋、水电和网络等基础设施,美化了社区环境;大力进行招商引资,或者村集体成立合作社;贫困户以自主经营、参与旅游服务与管理、为旅游经营提供商品、入股分红等方式参与旅游扶贫,经过多年发展,各区县旅游规模和旅游总收入逐年增长,居民收入提高,库区整体贫困率显著下降,于2020 年全面完成了脱贫工作。

三、 三峡库区旅游扶贫模式

基于旅游视角来划分三峡库区旅游扶贫村(社)的旅游扶贫模式类型是相对的,这是由于贫困村(社)发展旅游的环境复杂,且旅游产业是动态发展的。 考虑到村(社)脆弱的经济条件,在尽量规避产业风险的前提下,主要划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一)旅游主导模式

不同贫困村的旅游发展条件差异较大,有的村(社)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品质较好,或者靠近旅游市场,能够引入旅游开发资金,适宜发展旅游产业,一般选择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扶贫模式(图1)。 在该模式下,本村(社)的农业、商贸业、服务业等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村(社)文化建设等均围绕旅游产业发展,村(社)生活、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提高了旅游的可进入性,将环境卫生转变为景观资源,带动了周围村民参与就业,村(社)的旅游氛围形成,可以供给一定的旅游接待服务,最终实现脱贫的目标。

图1 旅游主导型的旅游扶贫模式

例如江津板桥社区的企业家投入数亿元资金,打造了国家AAA 旅游景区“石笋山风景区”,吸纳当地贫困户就业,辐射带动了3 个村的农民共同致富。 丰都莲花洞村同时引进4 家企业驻村发展乡村旅游。

(二)旅游依托模式

一部分旅游扶贫村(社)周边有高品质、发展好、较成熟的旅游地(景区),依托旅游品牌、旅游市场、旅游区位等条件,借势发展旅游产业带动扶贫(图2)。 这类村(社)通过打造与核心旅游地相似的、互补的旅游项目,或者发展食宿、文旅、商贸与服务等旅游配套产业,与其形成空间合作关系或竞争关系,从核心的旅游地分流游客,逐渐发展本村(社)的旅游产业,最后融入整个旅游市场。

图2 旅游依托型的旅游扶贫模式

这类旅游扶贫村(社)比较多,例如,石柱金花村依托黄水镇成熟的避暑度假产业,引进旅游公司开发旅游项目,配合黄水避暑地,作为休闲空间满足游客需求,以此来实现脱贫。 临近大风堡风景区的华溪村,成立了由村集体控股的旅游公司,大力推动乡村民宿发展。 此外,还有奉节的龙门村依托兴隆镇的旅游业,发展旅游住宿接待业、休闲度假业实现脱贫;巫溪的新华村通过招待红池坝的过境游客,发展餐饮业实现脱贫等。

(三)产业+旅游模式(综合模式)

一部分村(社)由于旅游资源和条件有限,而其他产业基础条件尚可,因此选择发展综合产业来扶贫(图3),并非简单选择某一两个产业扶贫,这一模式是依据现实情况的最理想选择。 发展旅游产业必将面临诸如市场竞争、自然灾害等风险,当旅游产业发展遇阻时,其他产业还能保证贫困村(社)有一定的收入,分担风险;当旅游产业发展顺利时,其他产业也能顺势快速发展,增加收入。

图3 产业+旅游综合扶贫型模式图

大多数旅游扶贫村(社)属于这一类型。 长寿拱桥村综合发展农业、林业、养殖业,并打造胭脂红薯种植作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最终达到了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拓宽销售市场的效果。 秭归县月亮包村则是通过发展茶叶产业、旅游业、养殖业来脱贫,该村旅游收入占比约40%,经济结构多样化,已于2018 年全部脱贫。

四、 三峡库区旅游扶贫模式的实践经验

(一)提高贫困村(社)劳动力质量

三峡库区生态脆弱,自然条件相对恶劣,限制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限制了人的发展,人口流失严重。 在走访的多数贫困村落当中,从事乡村旅游业经营的基本都是还留在当地年纪稍长的农民,虽然服务能力较低,经营经验不足,但经过村(社)开展的旅游行业方面的技能培训与服务培训,工作能力、文化素养得到提高;许多村(社)扶贫干部正在尝试吸引人口回流,在旅游产业发展较好的村(社),青壮年回乡发展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二)梳理和完善旅游扶贫利益关系

总体来说,三峡库区旅游扶贫成效比较显著,乡村旅游经济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呈现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在旅游扶贫的政策环境下,大部分贫困户都享受到了经济、政策等多方面的福利与优惠,且贫困户自主经营旅游活动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然而,三峡库区的旅游扶贫模式涉及主体多,旅游企业、村(社)扶贫干部、贫困户等,形成了多样的利益关系与联系,一旦利益关系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产生矛盾,阻碍扶贫工作。 因此,旅游扶贫背景下,当地政府仍需要进一步梳理、完善旅游扶贫利益关系,结合其他社会保障制度,共同发挥巩固扶贫成果的作用。

(三)各村(社)旅游市场普遍有限

由于三峡库区贫困村(社)相对封闭的山区环境,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扶贫村(社)的旅游市场与持续性普遍有限,基本集中在重庆主城、周边区县和本地市场,依附品质较好的成熟旅游区的除外。目前来看,旅游扶贫村(社)市场空间比较有限,认知度一般,但若持续发掘村(社)的地方特色,大量投入资金进行营销和推广,市场潜力较大,尤其是打开线上市场,形成品牌特色和知名度,否则难以融入产业体系,难以在市场生态中生存下去。

(四)强调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

大多数贫困户与旅游企业深度绑定,在这种太依赖旅游企业的情况下,贫困户属于较弱势的一方,如果旅游企业遭遇风险不能正常盈利,则会连带贫困户的收益减少。 在调研中发现,存在旅游企业经营不善导致村民亏损、旅游企业与雇佣的贫困户产生矛盾等问题。 旅游企业担负着实现脱贫的社会责任,因此,需要从规章制度方面强调扶贫村(社)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 旅游企业若能对旅游区位和发展战略有科学的判断,对发展方向有长远的规划,能正确处理好企业与社区、企业与贫困户在协作和利益共享方面的关系,不但能更有效地促进旅游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良性循环,还能为村(社)居民脱贫致富带来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三峡库区旅游扶贫模式具有因地制宜、贫困户广泛参与、综合带动作用强等优点,但基于村(社)本底条件,旅游规模、品质、效益等比较有限,虽然已经完成脱贫任务,但旅游业仍可以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只要在今后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发生,工作中吸取实践经验解决问题,库区旅游扶贫模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仍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猜你喜欢
三峡库区贫困户旅游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旅游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三峡库区的动植物资源概况
三峡库区雕塑遗存忧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