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

2022-07-04 10:02范正李晓晨白惠丰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16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思政育人

范正 李晓晨 白惠丰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 河南洛阳 417800)

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1 符合新时代政策要求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针对高校各学科领域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向和要求。体育课程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课程类型,发挥着独特的育人作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高等学校领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体育重要论述的载体。同时,充分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融入体育课程中,不仅是实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途径,也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1.2 有利于新时代体育人才的培养

在新时代背景下,体育人才的培养有了新的要求,不能再像以往一样只对专业技能水平、理论知识进行要求,新时期的体育人不仅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高超的技能,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爱国情怀、坚韧的性格。这就需要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以高校体育课程为载体,把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导向,合理安排每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有助于新时代体育人才的培养。

1.3 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现

体育课程是高校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体育教育改革对大学课程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些体育教师因为年龄、文化水平、周边环境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在思想上对新时期体育教学的理解比较局限,不能做到全面了解新时代体育课堂。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仅仅关注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学习,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引导不足,没有起到很好的“育人”效果。新时期体育教学要做到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能的学习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予以共同关注和重视。由此可得,高校公共体育融入“课程思政”,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加速体育教学改革。

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体育教师缺乏“课程思政”意识

当前,绝大部分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都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思政”理应学校“思政”部门和教导处去主管,而非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设计出更高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与身体素质,而不是“思政”融入体育课程建设的主要参与者。这就忽略了“课程思政”理念,导致不能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更谈不上“育人”,从而失去了通过体育课程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机会。

2.2 没有对体育课程中育人元素挖掘

高校体育课程蕴涵着丰富的育人元素,要想实现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就要充分挖掘体育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引导学生,将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与知识技能的学习进行有机融合,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具体来看,首先,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只是将教学重心放到体育学科教学中,将精力放在了体育相关知识和技能上,严重忽略了体育“育人”这一功能,认为只要把学生技能培养好身体素质增强就算完成了课程任务,并未意识到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引导。其次,有部分教师意识到这点,但是由于自身能力原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没有处理好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念引导与技能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影响到体育课程育人功能的开展,还影响到学生掌握一项技能与身体素质的提高。最后,教师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在开展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采用的“思政“手段比较落后,对于“思政”与体育教学的融合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无法构建完善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对此还需要深入探索。

2.3 “课程思政”制度不完善

体育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存在着相关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等弊端。首先,目前在体育课程融入思政实施过程中,缺少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缺少制定明确要求的“时间表”和切实可行的“路线图”。其次,由于“课程思政”在制度方面的不足,在今后人力、物力方面肯定会出现供应不足,从而阻碍“课程思政”的发展。最后,学院对教师在职称晋升、绩效奖励等方面未把“课程思政”纳入进去。以上均是影响“课程思政”发展的原因。

3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3.1 加强高校体育与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意识

3.1.1 加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意识

“课程思政”是指将一定的价值理念内化为思想信念、外化为教育活动的形式,其核心在于将一定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传达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体育“课程思政”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贯彻社会主义价值观,用于正确引导学生三观、思想素质、道德水平等,从而达到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主要任务。体育课程思政要以立德树人为本质,坚持健康第一为基本原则。体育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出体育本身的育人作用,体育教学的本质是传授学生运动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养成坚韧不拔、团结友爱、勇于挑战等体育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怀。实现动作技能学习、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同向发展。因此,体育“课程思政”是强化体育育人效果的重要举措。

3.1.2 加强体育教师思政意识

新时代,体育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学生运动技能以及增强学生体质的责任,也担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育人”的重任。体育教师理论素质和行为举止都是“课程思政”的具体表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体育教师不能清晰地知道“课程思政”的含义、内容、具体实施方式,就更不用说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因此,体育教师不仅应积极参加相关思政培训提高自己的思政意识,还需要加强学习,通过多渠道提高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和育人能力。

3.1.3 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具备从事体育教学活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能力是对体育教师的最低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与中小学体育教师相比,在教学中无论是从人群复杂程度、年龄差异、教学内容与方法上都更为复杂,所以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会更高。教学能力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此,没有最基本的教学能力做支撑,不可能实现体育课程与思政的融合。

3.2 把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体育教学中

高校体育课开设种类丰富,如三大球、三小球、田径、健美操等。以往的体育教学侧重点主要是倾向于体育技能、身体素质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整个教学中很少传授体育精神和体育素质。因此,新时期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主动挖掘体育中的隐性思政教育,让体育“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如把女排精神融入课堂教学。掌握任何一项运动技能,都避免不了练习基本功,而基本功的练习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大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很少能耐得住性子去一点点打磨基本功,这时就可以用女排日复一日打磨基本功的事例去激励他们。足球、篮球、排球等团队项目能否取得胜利,队友之间的沟通交流、团结合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进行教学比赛以及举办各个院系之间的比赛,让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增强对团队合作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为其后续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准备。

3.3 完善体育“课程思政”制度建设

从过去单一的评价机制,变成多方位考核学生和多角度评价教师是完善体育“课程思政”制度建设的主要方面。多方面考核学生主要是指对学生的体育成绩不应该只看技能水平和单一考试结果,应该把学生成绩、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怀等统一作为考核对象,并对几个部分在成绩考核中所占的比例进行合理分配。多角度评价教师同样是指不能只从体育教师专业技术能力、教学能力、对学生理论知识传授水平去评价,理应从体育教师社会担当、责任感、育人能力、育人效果以及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体育教学中的整体效果进行总体评价,也可以放入教师职称评定以及绩效考核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完善体育“课程思政”制度,从而实现高校公共体育课融入“课程思政”这一目标。

4 结语

随着新时代对德育的高度重视,高校公共体育课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是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对更多对社会有用人才的有效方法。对此,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以及自身的“思政”意识,充分挖掘体育课程中存在的隐性“思政”因素,并与大学生实际情况和体育教学目标相结合,勇于创新上课内容,全方位地达到高校公共体育课融入“思政”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