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玉 张秀
摘 要: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际需求有计划、有层次地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是医院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北京某三甲专科医院为例,通过现场访谈、资料分析,对继续医学教育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同类医疗机构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13-0-04
当前,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快,人民对健康水平需求进一步增长,与之对应的是,我国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也需不断转换。继续医学教育(CME)起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具体是指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结束院校教育阶段之后,为适应行业发展、提升业务能力的再教育[1]。目前该教育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医疗人员从业终身的教育模式。对医疗机构而言,也是推动学科发展、提升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有必要不断建立健全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工作,并进一步促进继续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面授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是我国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如中华医学会下属的各临床学科举办的年度全国性学术会议是规模较大的全国性继续教育活动。有基于独立学习、研究、深造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如医疗从业者独立进行的专业学习、研究、成果总结等活动;也有基于网络媒介的继续医学教育,如“慕课”[2]。
作者以北京某三甲专科医院(以下简称A医院)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访谈、资料分析,分析出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现状以及医技护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认知和需求状况,找出医院继续医学教育中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和措施,以期为同类医疗机构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1 A医院继续教育管理现状
A医院是集医疗、保健、康复、科研、教学于一体、全面发展的北京区属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医院职工总数400余人,2021年,医院全年门诊量36.4万余人次、出院患者1.5万余人次、全院手术1.3万余人次。在专病治疗方面,医院有着非常鲜明的学科特色和品牌优势。医院以“团结、敬业、求实、创新”为主线,坚持对内以职工为中心、对外以患者为中心的“双中心”建设理念,抓住管理、技术、人才、文化和品牌五个发展要素,以人才带动学科发展,持续推进医院不断提升,具有尽快迈入国家专科医院第一方阵的能力,向着国内一流医学中心的目标笃定前行。
在继续教育管理方面,医院建立了“树型”四级继续教育绩效管理责任体系。设立了医学继续教育工作组,工作组组长即医院院长,也是发起者;科教科作为长期办事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全院的教育规划,是实行项目分模块管理的组织者、承担者;建立了多维度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也将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医院的绩效管理体系和质控管理体系。近年来,医院继续教育开展情况如下:①继续教育项目数量上,2016年以来,医院平均每年承担8项市级以上继续教育项目,40余项区级继续教育项目,近10项院内自管继续教育项目。②继续教育项目分类上,医院主办的继续教育项目包括中医肛肠学、胃肠病学、中医脾胃病学、病理学、药事管理学、传染病学、护理学、卫生管理学等20多个学科。③继续教育参与方式上,医院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方式有参加各级各类学术会议或学习班(包括院内外的各类继续教育项目、学术会议)、外出进修学习、学历晋升、自学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教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
从继续教育管理、继续教育课程的数量、学科内容分布等方面,医院主办的各类继续教育课程丰富多样,基本能满足职工继续教育学习需求。但是考虑到专业学分的要求,以及对新知识学习的需求,职工也会选择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线下人员流动受限,很多线下的学术活动转为线上举办,北京市继续教育管理规定也解除了原定远程教育不能超过10学分的限制,医院大部分的医技人员继续教育主要集中在线上参与会议或学习班、自学教材、院内组织的各类培训等。
2 继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2.1 继续教育认知相对统一,但形式化严重
宋仙保等[3]通过对7省(区)继续医学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发现,医护、医技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意义、目的的认知和继续医学教育对个人职业以及整个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促进作用具有高度一致性;此外,医技护人员也都表示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继续医学教育政策。
在對A医院不同科室、不同职称的35名医务人员调研中发现,医务人员参加继续的教育的目的主要有提升专业能力、更好地胜任工作,职称晋升和职业发展指标要求,医院绩效考核要求,完成学分要求(医疗从业所必需),拓展视野、实现自我价值等。大部分医务人员对继续教育工作的认知相对统一,认同继续教育的价值,认为继续教育的开展能够很好地弥补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不足,也是对本专业甚至跨专业知识补充拓展的重要路径,同时也认同将继续教育执行情况和职称晋升挂钩。其统计结果见表1。
同时,在调研中也发现,目前对于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缺乏有针对性的监督,形式化问题较严重。一是虽然《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里要求医技护人员每年要接受一定学时的继续医学教育,但未对学员培训需求进行分析,缺乏规划。二是继续医学教育形式单一,以大讲堂理论授课为主,学员众多,学习效果不佳。此外,对于技能培训课程也是采用课堂演示为主,学员缺乏动手实操能力的培养。三是考核不严格,一般是以笔试、面谈等方式为主,如笔试也会根据情况进行开卷或闭卷进行考核,但也存在不进行考核的情况,且考核形式单一,缺乏培训心得、实践技能操作考核等形式。
2.2 工学矛盾相对突出
A医院是一家快速发展的医院,医务人员除日常业务工作外,还肩负疫情防控、疫苗接种、冬奥保障、中高考保障等多项临时性工作任务,工学矛盾非常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为了获得学分而被动学习的情况,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继续医学教育为3个学时授予1学分,通过一天的学习能够获得2个学分。三甲医院要求医技人员每年修满25学分,一类学分10分,二类学分15分,中级职称以上要有不少于1/3的专业学分。为了满足继续教育考核要求,每年至少都要完成以上学时的学习。
部分职工反馈,平时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但是为了满足学分考核要求,会在考核之前,为了获得学分而去集中参加学习。有的则认为继续教育时间安排和日常业务开展冲突,想参加学习但力不从心,尤其是手术室、急诊科这类科室。因此,如何平衡工学矛盾、保证学习效果,也是继续教育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3 课程内容选择倾向性明显
在继续教育项目开展中,大部分都会选择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或内容,同时获得相应的专业学分。而对非本专业或者相邻领域的知识,如医患沟通技巧、医院感染学、医疗质量管理等知识兴趣不大,导致目前繼续医学教育体系出现重知识而轻职业道德教育局面[4]。
为完善课程体系,医院适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医疗行业相关法规、相关医疗保险政策学习纳入了院内继续教育之中。但是临床工作人员在进行课程学习的时候倾向性依然比较突出,依然会对跟自身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更感兴趣,对管理类别的课程兴趣不大。
同时,作为专科医疗机构,医院在开设继续教育课程的时候,更多地要兼顾大部分人的需求,一些相对边缘的科室在继续教育内容安排的时候无法兼顾。继续医学教育的供需差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培训项目不能满足需求,二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项目忽略了个体差异,一般是面向全体医技护人员的“普适型”项目[5]。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非本专业的医疗技术人员应该适当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这样便于在日常诊疗中作出诊断,也便于多个科室之间的业务协同。此外,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医技人员认为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存在缺乏实用性和临床业务需求结合不紧密。
3 解决当前继续教育管理问题的措施建议
3.1 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更多的实操性和临床实践性课程
医学教育与其他理论文化课程的教育有较大的区别,是一门治病救人且需要终身继续教育的学科。其属性决定了该教育具有一定临床实践性[6]。课程应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围绕实操性和临床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方式、课程资源分享方式及课程评价方式进行设计[7]。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一些医疗机构学习“北京市全员培训必修课”的方式,自主研发了医院内部的继续教育学习系统。通过提前录制课程,设置成免拖拽、考试题弹窗的形式,约束医技人员进行学习。这种学习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医技人员学习中为获得学分而学习的现象,对缓解工学矛盾也有一定作用。
从继续教育开展的目标和初衷出发,继续教育课程设计更应关注“因材施教”,对继续教育受众的特点、需求、当前的技能水平充分了解,围绕目标,基于现状设计课程体系。A医院将继续教育设置为“医技、管理、护理、疾控”四个模块,进行模块化管理,在年初即做好课程计划,所有课程内容都必须与该模块日常业务开展紧密结合,既关注因材施教,也立足学以致用。课程结束后,从学习者施教者”两个方面,设置评价与考核,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追踪,如有考核不合格者,将安排补考。
3.2 创新继续教育开展方式
杜文津等[8]认为,“互联网+学术会议”在继续教育开展中有如下优点:内容丰富、交流畅通;免费参会、节约经费,无须脱岗;资源共享、打破时空、方便学习等。季燕等[9]认为,信息化继续医学教育系统,如录播学术会议以及开展在线继续教育项目,不但解决医技护人员通勤不便、时间散碎、工学矛盾的问题,而且医技护人员可以选择性重播,通过重复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效果。因此,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优化教学管理过程,提高医技护人员满意度。
线上继续教育也存在流于形式的弊端,线上继续教育学习平台也设置了问题留言、线上互动的窗口,但因该类学习多为离线,存在回应不及时、留言缺乏互动等问题。
因此,从继续教育学习效果出发,线上学习缺乏线下学习的互动和交流环节,可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比如一些常规知识、每年更新程度不大的课程,如“三基三严”“十八项核心制度”“医院感染控制要点”等课程可通过线上形式进行开展,不拘泥于线上直播或者录播的形式。而针对一些专业性强、理念更新快的课程,采取线上讲授的方式。对于小部分的课程,也可以采取线上理论、线下实操的方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继续教育形式单调的问题。
3.3 完善继续教育绩效考核体系
考核评价是继续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简单地将继续教育作为职工职称评定、评优的硬性指标,往往起不到构建良好学习氛围的作用[10]。
A医院在实践中,及时地将驱动型绩效管理理念引入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当中。将实现医技护人员“终身成长”这一医院继续教育战略目标转化为各模块确定周期内的绩效目标,即组织管理、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以此将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落实到各模块和每位医务人员[10-11]。
医院自筹继续教育管理经费,从继续教育讲课参与人次数、讲课内容、课件制作、讲课风格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分值,基于评价分值进行讲课费的支出及下一年度讲课安排。同时将继续教育项目承担情况纳入管理目标责任书当中,从责任上进行约束,从个人发展上进行激励。通过继续教育考评体系中激励约束的综合运用,提升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3.4 调整继续教育的评价重点
当前继续教育的评价标准仍以签到和学分为主,可探索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重点逐渐从对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考勤及其获得的学分转变为对医生整体能力的评估上。尝试更加多元的评价体系,如培训的新技术新项目应用类课程、实操类课程、临床路径类课程,可与医院的质量控制工作结合起来,以实际应用水平能力为评价重点[12]。
4 小结
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际需求有计划、有层次地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是医院继教管理部门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同时继续教育工作要和医院发展导向做到有效地结合,如针对不同职务职称的人安排不同序列的课程、针对临床操作和科研工作安排不同序列的课程,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至关重要。在做好计划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继续教育的评价工作,逐步探索适合医技护人员“终身成长”的医学继续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同涛,于茜,段平.浅谈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西南军医,2021,23(2):195-197.
[2]何莹,罗庆.深入推进儿科医师继续教育与持续职业发展——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在卫生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1,36(20):4,6.
[3]宋仙保,邵娟娟,杨爱,等.7省(区)继续医学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9,39(10):69-71.
[4]秦金梅,吴晓东.医学继续教育立德树人实现路径分析研究——以昆明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21,23(1):104-109.
[5]曹迎庆,王尚柏,刘涛.安徽省继续医学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徽医学,2013,34(10):1560-1563.
[6]张世昌,张洁心.CBL教学模式与微课结合在临床检验教学中加强继续教育学生基础理论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 39(15):1932-1934.
[7]黄紫薇,韦义萍,兰园淞,等.“后慕课”时代在护理继续教育中的态势分析[J].护理进修杂志,2021,36(4):339-343.
[8]杜文津,陈大伟,潘蓓,等.新冠肺炎疫情时期“互联网+学术会议”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1,35(2):204-210.
[9]季燕,春泽,孙艳格,等.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开展形式及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88-91.
[10]张秀,孙冰,李翠.医学继续教育绩效管理模块化模式实践[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18:188-189.
[11]汤杨,朱滨海,唐大龙,等.综合医院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实践探索[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6,33(6):520-522.
[12]林卓仪,郭胜伟,金路.美国继续医学教育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职业教育,2021(15):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