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践与时代要求

2022-07-04 00:07陈玉斌孙巧峰
邓小平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中国共产党

陈玉斌 孙巧峰

[摘要]坚持问题导向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现实中的具体运用,是发现问题的哲学工具、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法宝。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坚持问题导向贯穿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实现更好的发展,新时代努力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復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原则问题要旗帜鲜明,发展问题要方向清晰,难点问题要回答明确,实际问题要重点解决,从而确保平稳推进党和国家发展事业和顺利实现民族复兴伟业。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坚持问题导向;唯物辩证法;党的历史决议

[中图分类号]D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21(2022)03—0098—12

[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项目“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18VZT004)

[作者]陈玉斌,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350

孙巧峰,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山东泰安 271000

坚持问题导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鲜明特点和具体运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①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②。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分析、解决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不同问题,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时至今日,坚持问题导向依然是我们党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法宝。同时,坚持问题导向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具体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党要以时代为立足点、以发展为主攻点,更加自觉地坚持问题导向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发现、分析、解决时代发展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为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发展事业和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坚持问题导向的哲学基础与现实意义

(一)坚持问题导向的哲学基础

习近平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①问题就是客观存在的矛盾,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在实践中解决存在着的矛盾,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发现、分析、解决特定时代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和具体实践过程,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有机统一。其具体哲学内涵表现为: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事物的矛盾,问题来源于实践。

其一,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从唯物论上讲,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就是问题世界,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宏观视域还是微观视域、有机界还是无机界,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存在于一切物质之中,存在于一切物质衍生、演进和消亡的全过程,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但是,问题绝不是人在主观思维中的纯粹捏造和凭空想象,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正确解决问题,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其二,问题是事物的矛盾。从辩证法上讲,问题就是矛盾的统一体,一切问题都是由矛盾构成的,它在现实世界中总是以对立和统一、共性和个性的形式存在着,并随着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在现实世界中,任何问题都存有现象和本质两个层面,不同的问题具有不同特点,同一问题在不同时空中也不尽相同。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我们要善于透过现象抓本质,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这是全面、有效解决各种问题的关键。

其三,问题来源于实践。从认识论上讲,人是通过实践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并相互作用的,而问题就存在于人与客观世界的不断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没有实践就没有问题,实践是问题的来源。由于问题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那么就要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探查和分析问题,才能准确把握问题的性质、本质和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②,从而形成关于问题的正确认识,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法则。

(二)坚持问题导向的现实意义

坚持问题导向蕴含深厚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基础,是我们党干事创业、砥砺前行的重要遵循。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践行了坚持问题导向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我们党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树立了光辉典范”①。当前,我们正统筹中华民族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出现了很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国内发展面临着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如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就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和时代难题。为此,我们要始终注重坚持问题导向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②,不断破解时代困境开创发展新局面,使坚持问题导向成为我们党解决实际问题和破解时代困境的重要思维方法和工作法宝。

第一,坚持问题导向是发现问题的重要哲学工具。坚持问题导向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现实中的具体运用,它有助于我们党在纷繁复杂的时代变革中准确认清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运动和转化中科学把握矛盾演变的内在规律,科学认识我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时代挑战。为此,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坚持以问题导向的思维看待历史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准确找出我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权。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问题。既要从战略高度准确厘清我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又要深入群众洞察人民的困难与诉求,不因大忽小,也不因小失大,只有统筹兼顾我国面临的宏观与微观问题,才能全面检视出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要主观能动地发现问题。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不会主动暴露出来,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关键性问题可能更具隐蔽性。此外,“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出现,而且多数又是我们过去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到现实、实践和群众中寻找问题,为顺利推进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做好充分的前提性工作。

善于抓住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社会的不断发展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会有轻重、难易、缓急之别,其中重要的、困难的、亟待解决的就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中也会有重要的、困难的、亟待解决的方面,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就是解决时代问题的根本和关键所在。由此可见,善于抓住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是运用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解决系统性、复杂性、现实性和时代性问题的应有之义。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是分析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中间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然而,分析问题绝不是在表面现象上片面地、浅表地分析,而是坚持运用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透过表面现象抓住问题的内在本质和根源,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分析。

分析问题产生的内在根源。任何问题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有其产生的内在根源,只有弄清问题产生的根源,切中问题的要害,才能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任何问题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矛盾统一体,表面现象下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根源,其中深层原因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抓住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的具体联系。恩格斯曾指出,现实世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①。问题的出现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问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等,这些不同联系会构成问题内部与问题之间的不同呈现状态和演进态势。为此,我们要善于分析问题的具体联系,以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全面、系统、动态地剖析问题的具体联系。

分析问题的发展趋向。“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②,问题的演进和发展亦是如此。新问题是在旧问题的“母体”中逐步衍生的,会随着客观条件变化不断改变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善于借鉴解决旧问题的经验,科学把握新问题的演进规律,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借鉴和遵循。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作法宝。发现问题是基础、分析问题是关键、解决问题是最终目的,这是坚持问题导向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要积极解决问题。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客观性,它不会自动消解,如果不积极主动解决问题,问题只能愈演愈烈、愈来愈大。我们只有努力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积极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才会逐步化解。

要敢于解决问题。问题一旦产生就会成为阻碍发展的“绊脚石”“拦路虎”,是绕不开、躲不过的。对于面临的实际问题,我们决不能忽视、逃避,也不能纸上谈兵、拖拖拉拉,而应勇于、敢于直面问题,真正触及问题本质,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中,谨防小问题拖成大问题,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要善于解决问题。不同问题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解决问题要厘清性质、科学研判、找准症结、精准施策,主要问题要重点解决,本质问题要从根源上解决,大问题要花大力气去解决,内部问题要从内部去解决。唯有突破思维固化、创新思维方式、运用科学方法,不用蛮力用巧力,不走老路走新路,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各类问题。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坚持问题导向的具体实践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道路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我们党在实践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问题导向贯穿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是我们党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党带领全体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一)1921~1949年: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谋求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民族独立,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深刻总结右倾机会主义给革命带来的惨痛教训,告诫党内同志“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①,并根据现实条件提出“找着新的道路”②的革命任务。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分析出敌我革命力量相差悬殊的基础上,将武装斗争的立足点放在农村,领导人民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但是,“左”倾教条主义再次使中国革命跌入低谷,革命事业遭受了重大挫折。1935年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实现了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1936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精辟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面临的“特殊的情形和特殊的性质”③,指出如果不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就不能引导中国革命战争走上胜利”①,对于不同的客观条件要具体分析,敌强我弱要防御,敌弱我强要反攻,在反攻中也要根据不同条件采取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形式。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毛泽东根据中日双方存在“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⑤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主张要主动、灵活、有计划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这样“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运用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开展斗争,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相应地采取防御策略,随着形势好转迅速转入战略进攻阶段,经过战略决战和“全国性的反攻”①,我们党领导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二)1949~1978年: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②。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社会境况,毛泽东根据对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认知,提出全面“学习苏联的先进經验”③来改变中国百废待兴面貌的发展方略。基于此,我们党因时制宜地制定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通过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生产关系的调整来推动工业化发展,创造性地开辟了适合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这在恢复国民经济和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波匈事件的爆发暴露了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同时也引发了中国共产党对学习苏联模式的正确性和适用性的深度思考。通过对苏联模式和中国国情的重新审思,毛泽东提出要充分汲取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并“引以为戒”①,要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通过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毛泽东于1956年系统性提出了当前和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应重点把握和解决的十对关系,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⑤,以有效解决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而“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⑧。在这一阶段的探索中,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引发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工作失误,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但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在调查研究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⑦的方针,使我们党重新掌握了工作主动权。

(三)1978~2012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党和如何更好地发展。在深刻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后,我们党积极顺应国内外发展大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指出,只有“努力研究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①,才能解决好工作重点转移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积极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②的新“八字方针”,“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为今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③。随着对国民经济的深入调整,邓小平指出:“为了有效地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认真解决各种经济体制问题。”①基于此,我国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逐步展开,这不仅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还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形成了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⑤。随后,党的十三大又根据我国基本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发展战略,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为了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决策,并以此为背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⑥。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发展的新机遇,“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更加坚定地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⑦,从而科学回答了如何实现更好发展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

(四)2012年至今:努力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⑧在此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统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砥砺奋进的姿态全力追求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背景下,我们党积极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运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⑨,“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⑩,在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追求高质量、高效率、更公平、可持续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的实际情况下,我们党继续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旨在创造出更加民主的政治生活、更加富裕的经济生活、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更加幸福的社会生活、更加美丽的生态生活,以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国内外形势正发生复杂深刻变革,我们依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人民群众在生活中还面临不少具体困难,生态文明建设还需持续发力,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复杂严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然任重道远,全面从严治党还有不少薄弱环节,等等。这些问题给我们党提出了新的更高水平的要求,要求我们党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敢于、善于破解这些难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局面,从而为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三、新时代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践要求

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①新的时代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②。为此,我们要以时代为根本、以问题为导向,“原则问题要旗帜鲜明,发展问题要方向清晰,难点问题要回答明确,实际问题要重点解决”③,在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续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征程中吹响时代号角、奏响复兴乐章。

首先,在历史与现实相融通中认识和解决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并以此来观照和把握现实,这样我们就会有参照和遵循,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和弯路。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们更应该以史为镜,深刻思考党和国家面临的问题、风险和挑战,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其次,在国际与国内的关联中认识和解决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国内问题中的国际因素和国际问题中的中国因素都在增加,這就要求我们在立足本国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树立全球性眼光,密切、全面审视世界发展的格局和动态,只有及时、准确地鉴别和发现问题,才能科学应对、趋利避害,永立不败之地。最后,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认识和解决问题。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历史,理论是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总结出来的,实践又在理论的指导下更准确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问题的解决和时代的发展。有了宏观层面的指导,我们才能更精准地聚焦和解决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一)原则问题要旗帜鲜明

习近平指出,对待“原则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一点都不能含糊”①。所谓原则问题,就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谁的领导的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的政党,党百年来的历史成就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下取得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既面临着百年未有的风险挑战,也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凝聚起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化解各类风险、解决各类挑战,从而夺取新时代的新胜利。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高原则。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由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所决定的。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才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中国发展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才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②,任何偏离和脱离党的领导的问题都是绝不容许的。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基本原则。公有制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毛泽东曾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③。同时,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这是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保证,也是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制度保障。

(二)发展问题要方向清晰

所謂发展问题,就是为什么发展和怎么样发展的问题,而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④。因此,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着重解决发展的动力性问题。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背景下,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变幻莫测,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以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应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只有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才能有效解决发展动力转换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已成为我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阻碍。只有坚持协调发展理念,谋篇布局、统筹规划,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正确处理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各类关系,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形成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才能破解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而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果。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着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这已成为我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制约性因素。只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秉承“两山”理论①,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有效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突出问题,更好地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着重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能力还不够强,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推动经济发展“双循环”模式还需深入探索,应对经济保护、经济壁垒、经济摩擦和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着重解决发展的公平正义问题。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相对贫困尚未解决、社会矛盾更加复杂等问题依然存在,这已成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道路上的问题和短板。只有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享有改革发展成果,才能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难点问题要重点突破

所谓难点问题,就是尚未解决、制约发展的困难性问题。难点问题是所有问题中的“硬骨头”,需要我们去重点突破,啃下这块“硬骨头”,我们才能突破发展的瓶颈。

高度重视难点问题。我国在各领域都有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比如,在全球减碳行动中,我们面临着在不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的难题;在能源和粮食进口方面,我们需要较大规模进口石油和农产品,这使我们在支出巨额外汇的同时也输入了通货膨胀,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发展的代价;等等。对于这些难点问题,我们要予以高度重视,坚定解决难点问题的信心、葆有敢于斗争的精神,而不是刻意回避。刻意回避只能增加矛盾、积累困难,从而错过解决难点问题的最佳时期,甚至可能为之付出难以想象、无法承受的代价。

深入研究难点问题。重视难点问题是解决难点问题的前提,而研究难点问题则是突破难点问题的关键。难点问题是一个表象和内因有机结合的矛盾综合体,如果仅仅看到难点问题呈现出来的表层样态,不去分析造成难点问题的内在原因,就无法抓住难点问题的主要矛盾,解决难点问题也就成了“做表面文章”,无法取得真正效果。因此,研究难点问题必须由外而内、由表及里、里外结合,一层一层剥开难点问题的外衣,精准聚焦难点问题的实质与根源,从而彻底突破难点问题。

切实解决难点问题。重视和研究难点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难点问题。解决难点问题,需要我们拥有行动意识,光说不练即是假把式,既说也练才是实干家。难点问题往往是多个层面、环环相扣的问题综合体,解决难点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举成功。为此,我们要充分认清解决难点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积蓄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只有把难点问题突破了,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富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才能行稳致远。

(四)实际问题要统筹解决

所谓实际问题,就是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人民群众生活福祉紧密相关的现实性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要“科学统筹、优先解决,确保取得实效”①。

科学统筹实际问题。实际问题不是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某一层次的单一问题,而是多方面、多领域、多層次的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综合性问题。比如,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实际问题就是相互影响的,解决经济领域的实际问题是解决政治领域实际问题的前提,它可以为解决政治领域实际问题提供经济基础;解决政治领域实际问题反作用于经济领域实际问题的解决,它能够为解决经济领域的实际问题提供制度保障。因此,我们要科学统筹改革发展中的每一个实际问题、具体问题,通过某一领域实际问题的解决带动其他领域实际问题的解决,做到以点带线、以点带面,确保不漏掉任何方面、任何领域、任何层面的实际问题。

优先解决实际问题。实际问题与国计民生问题关系最直接、关联最紧密,是所有问题中的“排头兵”,所以它在所有问题中享有优先解决权。只有优先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拥有干事创业的力量,国家才能有稳定的发展环境。可以说,优先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法宝。为此,我们要以科学、明确的理念和精准、有效的举措优先解决好关系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从而以意气风发的精神、攻坚克难的意志带领全体人民驶向美好生活的幸福彼岸。

解决实际问题要确保实效。实际问题是否真正解决,是否真正收获实效,需要一个切实合理和可行的检验标准,那就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检验实际问题是否真正解决和收获实效的试金石。人民群众对实际问题是否真正解决的感知直接来源于丰富充裕的物质生活、自由平等的政治生活、品质优越的精神生活、全面共享的社会生活、和谐美丽的生态生活。这些领域实际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国家发展的衡量标准,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衡量标准。人民群众是解决一切实际问题的主力军,因而他们必须成为一切社会发展成果的获得者,也必须成为实际问题是否真正解决的检验者,只有通过了人民群众的检验,我们才能认为实际问题得到了真正解决,收获了实效。

坚持问题导向绝不是口号,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积极主动地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在中华民族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要始终以解决时代问题为工作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对着问题干,把小问题解决在萌芽中、把难问题破解在发展中,善于把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作为打开局面、推动发展的突破口。此外,我们还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全面深入调查问题的真相和全貌,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系统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及时总结问题的共性和差异,避免出现刻舟求剑、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异想天开等情况。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解决问题是推动时代发展的有效手段,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和领悟坚持问题导向的科学内涵和时代要求,就能精准识别、科学分析、有效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就能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行,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责任编辑肖雪莲)

猜你喜欢
唯物辩证法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钢琴教学与演奏的唯物辩证法思考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运用哲学思想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