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邓小平“三落三起”的跌宕经历与党、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面对一次次“落”,他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愈挫愈奋,蓄积再次站起来的力量,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邓小平“三落三起”所彰显的对初心使命的坚守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以深刻的现实启示:要在加强理论武装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站稳人民立场中永葆为民情怀,在坚持实事求是中体现责任担当,在增强斗争艺术中做到坚韧不拔。
[关键词]邓小平;“三落三起”;初心使命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2)03—0121—08
[作者]胡利群,小平干部学院(中共广安市委党校)副教授,四川广安63800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①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特殊历史时刻,我们有必要回望邓小平“三落三起”的坎坷人生,并从他始终坚守初心使命的崇高风范中得到精神滋养,为全党、全国人民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心聚力。
一、早年成长经历奠定坚守初心使命的坚实基础
2014年,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孕育了邓小平同志救国救民的理想和追求。”②1904年,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从小受到良好家风、淳朴浓厚的地域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他上小学、高小到县立中学,再到重庆留法预备学校的国内求学期间,保路运动、辛亥革命以及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也影响了广安,邓小平或亲眼目睹、或亲自参与游行示威活动,切身体会到只有奋起抗争才能摆脱被侵略、被奴役的境况,逐渐萌发了强烈的救国救民情怀。
1920年,16岁的邓小平怀揣着“工业救国”的美好愿望去了法国。但是由于学费昂贵和一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萧条,残酷的现实让邓小平“工业救国”的幻想很快破灭。他因交不起学费被迫离开学校,为维持生计不得不四处打工,一干就是四年多。除了轧钢工,邓小平还干过清洁工、搬运工、扎花工、制鞋工、钳工等各种临时性杂工。在此期间,他参加过法国的“反饥饿运动”。邓小平曾说:“生活的痛苦,资本家的走狗—工头的辱骂,使我直接的或间接的受到了很大的影响。”①这些异乡漂泊的经历,一方面磨砺了他的意志,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告子下》)。邓小平在以后的革命生涯中尽管几度沉浮,三下三上,都能淡然面对,坚强挺过,这与他留法期间形成的坚强意志和抗压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另一方面,底层人民受剥削的残酷现实让他看到了资本主义黑暗的一面,更感受到了资本主义也不是“天堂”。
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邓小平结识了赵世炎、王若飞、周恩来、郑超麟、汪泽楷等一批最先接触马克思主义的青年。通过和他们的交往、学习,邓小平逐渐接受了革命思想,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后来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正是有了五年多的留法生活,加上在苏联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学习,在对比资本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邓小平明确了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变得更加坚定。他在《来俄的志愿》一文中写道:“从此以后,我愿意绝对的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争斗。”②这体现了邓小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正是由于他初心使命的形成有着丰富的实践经历和深厚的理论根基,后来无论面临革命战争中随时可能发生的生命危险,还是遭遇人生的三次跌落,邓小平都始终初心不改,使命不变。正如习近平所讲:“在他的一生中,无论身居要职还是身陷困苦,都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努力为党和国家分忧解难。”③
二、“三落三起”的人生经历彰显坚守初心使命的精神气概
邓小平曾说:“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④他的一生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历程紧紧相连,虽然历经坎坷,但无论是人生处于低谷还是高峰,邓小平始终用担当诠释初心使命,用行动淬炼初心使命,用一生的坚持和奋斗,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见证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价值真谛。
(一)第一次“落”和“起”:立足初心使命不动摇
20世纪30年代,邓小平因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反对“城市中心论”和军事冒险主义,反对“左”的土地分配政策,被“左”倾教条主义者认定为“毛派的头子”而受到错误打击。1933年3~5月,他相继被撤销了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职务,受到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落”。
即使遭受开除党籍的威胁,邓小平始终坚持真理,没有向“左”倾路线屈服。面临撤职、离婚、下放劳动改造等艰难处境,他依然以巨大的革命热情继续战斗。长征开始后,在艰难的行军途中,邓小平仍然坚持办《红星》报,鼓舞红军官兵士气,“为正在浴血奋战、冲锋陷阵的红军指战员提供“精神食粮'”①。遵義会议前,邓小平又调任中央秘书长,标志着他从第一“落”中站起来了。可以看到,邓小平被撤职,被打倒,身陷逆境,并不是由于他个人过错造成的,相反,正是由于他坚持正确路线而遭到了不公正处理。但是面对逆境,他没有抱怨,没有丧失革命信心,始终坚守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从万里长征、转战太行到千里跃进大别山,从领导淮海战役到指挥渡江作战,从主政大西南到率团参加莫斯科谈判,等等,无不显示出邓小平努力在为新中国成立而战,为新中国建设而忙,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1956~1966年是邓小平“一生最忙碌的十年”②。他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身处中央领导工作第一线,参与党和国家的许多重要决策,提出过许多正确主张。在不同的岗位上,邓小平的能力、品格、魅力得到彰显,毛泽东称赞他说:“这个人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是难得的人才。”③这一评价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是建立在毛泽东对他几十年革命经历的了解基础上的。“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邓小平对初心使命的执着在历史大潮中不断得到检验,他的才干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得到磨炼和提升。
(二)第二次“落”和“起”:秉承初心使命克万难
邓小平曾说:“我一生最痛苦的当然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①“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邓小平被作为“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受到公开批斗、撤职,并失去了自由。1969年他被遣散到江西开始长达三年多的监禁劳动生涯。
在人生低谷时期,邓小平没有意气用事、消极颓废,更没有丧失信念和信心。在谪居江西的三年多时光里,他做到了“三个坚持”。
坚持锻炼身体。刚到江西时,邓小平身心交瘁,每晚需要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生活工作逐渐稳定后,他开始锻炼身体,坚持每天围着“将军楼”步行40圈,每天走一万步以上,谪居江西三年多所走的路相当于又走了一个二万五千里长征。他还坚持用冷水洗头、洗脸。邓榕说,父亲“这么多年(吃安眠药入睡)的习惯居然能够改掉,对他来说,可真不容易”①。1973年接到回京通知时,邓小平信心满满地说:“我还可以干二十年。”②第二次复出时虽已年近70,但他身体很健康,神色很好,看不出丝毫疲惫和苍老。这归功于他长期坚持锻炼以及三年多的劳动生活练就的强健身体,使他能有充沛的精力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
坚持读书思考。邓小平从北京带来了很多马列著作以及历史、文学等书籍,读书学习成了他在孤寂年代的精神寄托。邓小平边看书边思索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尤其是通过学习马列著作,他的思想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坚定。
坚持调查研究。邓小平经常与工人群众接触、交流,了解最真实的社会状况。他想给身有残疾的儿子邓朴方找旧收音机维修以便转移注意力,缓解其身心压力,工友却告诉他,生活太艰难没有余钱买收音机;有工人仅仅因为孩子把买来改善生活的豆腐摔得稀烂而狠狠打骂孩子;等等。③这些经历引起了他无限感慨:新中国这么多年了,老百姓还过着这样的日子,难道我们干一辈子的革命就换来这样的社会主义?①在江西三年多的日子里,作为“局外人”,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中暴露出来的党和国家的问题和弊端看得格外真切,他在认真思考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即使被下放偏远之地,他还曾两次给毛泽东写信,“只希望有一天还能为党做点工作”⑤。
第二次复出后,为了挽回“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巨大损失,1975年邓小平以毛泽东的“三项指示”⑥为武器,大刀阔斧开始全面整顿。他多次讲,搞四个现代化,“我们赌了咒,发了誓,要干这么一件伟大的工作,这真正够得上是雄心壮志”⑦,耽误不得。“六十岁的老虎屁股也好,四十岁的老虎屁股也好,二三十岁的老虎屁股也好,都得摸。一摸,就见效了。”⑧经过短短几个月的整顿,邓小平“初步扭转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①。
(三)第三次“落”和“起”:捍卫初心使命勇担当
1975年底,因拒绝做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后又被“四人帮”诬陷是“天安门事件”的总后台,邓小平遭遇到人生的第三落,但这丝毫没有削弱他果敢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尽管还没有正式复出,他却不顾个人安危,率先站出来坚决批判“两个凡是”。他斩钉截铁地说:“我还是那一套(指1974年复出所做工作),无非是第四次被打倒。”②简单一句话体现了一位伟大革命家所拥有的坦荡胸怀,体现了他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关键节点,邓小平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推动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积极推动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推动形成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等,对我国后来的政治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77年第三次复出时,邓小平明确表示:“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③他要为多灾多难的祖国和人民作出最后努力,用自己不多的余年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继续奋斗。他坚定地选择了做事,而他要做的最大的事,就是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到包产到户、设立经济特区,再到1992年南方谈话,在前进的每一個关键时刻,他都勇敢地站出来,坚定地捍卫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为了党、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用尽自己所有的力量,体现了他勇于担当的伟人风范。
三、邓小平坚守初心使命的现实启示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出号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④邓小平“三落三起”彰显的对初心使命的坚守,是对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弘扬和践行,这是一笔永远的精神财富,给我们以深刻的现实启示。
(一)在加强理论武装中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指出:“信念坚定,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挺起的精神脊梁。”①
邓小平之所以“三落”之后能“三起”,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心中始终有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早在苏联求学期间,他就立志“更坚决的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②。在此后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个人处境如何艰难,革命道路如何坎坷,甚至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之时,邓小平都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坚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光明前景。邓小平坚定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③
政治的坚定源于理论的清醒,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邓小平从理论上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他站位高,心胸开阔,相信共产主义事业是正义的,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这是他行动坚定的根基。无论身处哪种环境,为了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邓小平都表现出惊人的政治勇气,不惜牺牲一切,甚至生命。从邓小平身上可以看出,一个有信仰的、信念坚定的人是打不倒的。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邓小平为楷模,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把真理力量转化为强大精神力量,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实践推向前进。
(二)在站稳人民立场中永葆为民情怀
习近平指出:“热爱人民,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坚守的力量源泉。”④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民服务史。邓小平在爱国为民上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的一生,无论是“落”还是“起”,都始终如一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体现了他强烈的担当意识和真挚的为民情怀。
1992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谈话。南方谈话回答了过去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问题,再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排除了“左”与右的干扰,拨正了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航向。他站在人民立场上旗帜鲜明地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⑤邓朴方在回忆父亲南方谈话时的情景说:“他最后讲这些话都是把命拼上了!”“最后你看他讲话多激动、多频繁、多恳切、多用心啊,付出了自己的感情,甚至把自己那点精气神都要用完了!”“他一下子身体就垮下来了,再也没有缓过来了。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到最后拼了老命把最后的政治交代完成。”①为了国家、为了人民,邓小平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量,直到生命的尽头。他用一生的坚持与奋斗践行了诺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②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征程上,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始终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为民情怀在一代代共产党人身上不断得到传承和升华,铸就了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精神丰碑。初心易得,使命难守。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稍不注意就可能蒙尘褪色,久不滋养就会干涸枯萎,很容易走着走着就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要到哪里去,很容易走散了、走丢了。”③因此,我们始终要坚守初心使命,站稳人民立场,贯彻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推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共产党人的情怀所在、使命所在。
(三)在坚持实事求是中体现责任担当
习近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重要的思想特点,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①邓小平一生“三落三起”,“落”是因为他坚持实事求是,“落”后之所以能“起”,也是因为他能坚持实事求是。尤其是形势复杂和身处逆境时,他总是不为表面现象所惑,不为风险困难所惧,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和荣辱进退,实事求是地作出判断和选择。正如他自己所说:“人们都知道我曾经‘三下三上’,坦率地说,‘下’并不是由于做了错事,而是由于办了好事却被误认为错事。”⑤
人不可能不犯错误,关键在于能不能纠正错误。邓小平深刻地指出:“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⑥他从不讳言自己犯过错误,也勇于承担责任,非常光明磊落。他曾诚恳地说过:“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我们是积极分子,反右派扩大化我就有责任,我是总书记呀。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我们头脑也热,在座的老同志恐怕头脑热的也不少。这些问题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我们应该承认,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①这反映出他作为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所展现的实事求是的科學态度和博大胸襟。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重要经验,贯穿于我们党的全部实践。百年来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才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多次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②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实事求是贯穿到治国理政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③,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四)在增强斗争本领中做到坚韧不拔
习近平指出:“综观邓小平同志70多年的革命生涯,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革故鼎新、一往无前的勇气,一种善于创造性思维、善于打开新局面的锐气。”④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邓小平始终有信仰、有信念、有忍耐力,也有斗争精神、斗争艺术、斗争智慧,更有积极行动,使他能够愈挫愈勇,在古稀之年又创造了人生的辉煌。新征程上,我们在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在应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过程中,必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以邓小平为楷模,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以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邓小平“三落三起”的跌宕经历与党、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这也反映了党的事业的艰难、民族复兴的不易。邓小平“三落三起”彰显了对初心使命的坚守,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遗产,将激励我们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
(责任编辑肖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