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晋云 韩升
[摘要]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是完善新时代劳动教育制度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引。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劳动思想的扬弃、党和国家关于劳动教育历史经验的总结、劳动教育现实症结的化解分别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石、文化底色、历史渊源和现实需要。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从目标、实践、价值三重维度重点回答了劳动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重要问题。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应注意:劳动教育要关照身体、贴近生活、回归自然,做到以人为本;将优秀精神文化融入劳动教育,实现以文化人;构建劳动教育新形态,注重当代性、创新性、交互性,坚持与时俱进。
[关键词]习近平;劳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新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2)03—0016—13[基金项目]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资助项目“现代性自我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2018WLJH12);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建设历史经验研究”(2021YB003)
[作者]段晋云,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山东济南 250100
韩升,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济南 25010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并围绕劳动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推进劳动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①在当今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世界经济格局迅速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亟需进行改革以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这赋予了劳动教育研究深刻的时代价值。因此,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梳理其生成逻辑、探讨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对于新时代做好劳动教育工作,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赓续传承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劳动思想,吸取党和国家劳动教育的历史经验,积极回应当下劳动教育实践的现实问题,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
(一)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起始范畴和核心范畴。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关于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进行了精辟论述。马克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劳动是人独有的实践活动,生产劳动“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①,而共产党人又必须“教育工人掌握各種对敌斗争的方法”②,这就有必要将“社会教育和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③。第一,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①,能使劳动者快速掌握生产技能,发挥特长,自由选择职业,摆脱分工的片面性,从而消灭阶级。第二,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改造社会、实现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⑤列宁批判资产阶级将工人隔离在教育制度之外,指出如果教育同生产劳动分离,那就“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⑥。第三,劳动教育有助于推动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保持血肉联系。列宁认为,教师不能把自己放在狭隘的教学活动圈子里,“应该和一切战斗着的劳动群众打成一片”⑦,“如果学习、教育和训练只局限于学校以内,而与蓬勃的实际生活脱离,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是不会相信的”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价值指向与实现方式进行了论证和设想,认为劳动教育应该符合国家的发展需要,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注重脑力和体力劳动相结合,遵循个人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规律,这为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生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二)文化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为现代劳动教育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启示,增添了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文化底色。第一,在教育方式上,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人们采取耕读传家的劳动教育模式,通过礼仪制度渗透劳动教育,运用家训家风、公序良俗约束教导等方式实施劳动教育。第二,中国传统劳动教育兼顾生活的教育、礼仪的教育及人格的教育,将行为与人格、生活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①体现了中国传统劳动思想的鲜明特色。第三,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产业形式,使得劳动突出了关注自然、保护自然的特质,道家遵循自然规律的“逍遥”思想,倡导劳动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合思想,休耕轮作制以及“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淮南子·主术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无不透露出古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劳动观。习近平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劳动思想的精华融于自身的论述之中。“空谈误国,实干兴邦”②,他借用唐诗里的名句“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③,教育青少年要勤勉学习、热爱劳动、锤炼本领。
(三)历史渊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关于劳动教育的实践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多次把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方针纳入党和国家各级各类教育规划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教育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①,倡导知识分子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⑤正式取代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说法,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劳动教育制度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强调“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⑥,把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并进行考核。20世纪90年代开始,党中央对劳动教育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与改革。江泽民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⑦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阶段逐步实现制度化。胡锦涛注重对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多措并举提高劳动教育成效。他将“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①列入社会主义荣辱观,并提出了“丰富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着力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②的要求。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劳动教育,这一思想被党和国家的历届领导人不断继承和创新并得到贯彻与发扬。党和国家关于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为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生成提供了历史借鉴。第一,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劳动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觉悟、有知识文化、有高强本领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劳动者。第三,劳动教育必须实现制度化、体系化、法律化,要有物质支持和外部保障。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更加注重学生内在价值观的涵养,倡导构建具有内生性的劳动教育制度。
(四)现实需要:劳动教育的弱化与异化症结亟需化解
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引导劳动教育的发展。各级地方政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制定并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有关劳动教育的多样性实践探索,将劳动教育正式纳入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学生的劳动观念得到培养、劳动素质有了较大提升。然而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③。因此,一是对于劳动教育的错误观念需要被化解。这些错误观念包括劳动教育被矮化、边缘化对待,劳动被异化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劳动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混为一谈等。“由于学校教育及家庭生活中劳动教育的严重弱化、异化,当前社会生活中年轻一代因为劳动价值观缺失导致的好逸恶劳、嫌穷爱富、追求不劳而获等人生倾向日益明显。”④二是对劳动教育意蕴与价值的遮蔽需要被祛除。这种遮蔽包括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被简单化,其道德教化、正確价值观的树立、审美观的提高等功能被淡化。“新时期劳动教育应着力完成从人的主体性的遮蔽到复归的过程转换。”⑤三是劳动教育中的不当方式亟需转变。“当前,劳动教育种种畸形表征背后的根源在于文化困惑、制度缺位、评价失位、条件空位。”①劳动教育呈现空心化,课程设置浮于表面,缺乏物质与人力支持;劳动实践流于形式、价值取向功利化;劳动教育缺乏明晰的计划要求和考核评价制度;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存在重叠、倒挂的现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彼此趋于分离。四是劳动教育的成效有待提升。“立足劳动培养人的核心价值观,建构具有内在生命力的劳动教育正是今天加强劳动教育的当务之急。”②劳动教育不仅要注重劳动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劳动价值观的树立。部分学生劳动价值观扭曲,没有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习近平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关切,强调要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并列,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
二、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从目标、实践、价值三重维度重点回答了劳动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清晰地展现了其科学内涵,赋予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明确的目标要求,提出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指向,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和时代意义。
(一)目标之维:培养劳动者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素养
要回答“劳动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必须从教育对象出发、从劳动者出发。习近平强调:“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③他把对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集中于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的培育。
劳动价值观是劳动者对劳动的根本看法,直接决定着劳动者对于劳动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④第一,尊重劳动。各级党委政府、工会组织要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劳动者合法权益,平等对待不同劳动方式与职业,“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⑤。第二,热爱劳动。鼓励青少年“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①,能够在劳动中体悟到获得感、幸福感,最终热爱劳动。第三,崇尚劳动。劳动不仅创造社会财富,还创造人生价值,广大青少年要牢固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崇高的观念,抵制不劳而获的思想,在辛勤劳动中获得快乐。
劳动者素质高低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②劳动教育不仅要求青少年形成积极主动的劳动价值观,而且要以劳动素养的淬炼为实践导向。“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对于当代中国劳动者劳动素养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期许。第一,辛勤劳动。“人民的幸福是靠一点一滴创造得来的。”③习近平提醒青少年朋友要珍惜韶华,目标明确,踏实勤奋,热爱本职工作,坚守岗位,要“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④。第二,诚实劳动。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劳动必须遵循的原则。习近平要求全社会营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良好氛围,反对不劳而获的投机行为。劳动者要脚踏实地,用诚实劳动的结果改变命运,赢得美好人生。第三,创造性劳动。社会发展必然要顺应现代化趋势、与世界接轨,这就要求必须创造性劳动,赋予经济以更强的生机活力。习近平指出,要“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勇于创新,让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⑤。广大青年要找准自身专业技术优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契合之处,使创新、创造于中国大地上深耕致远。
(二)实践之维:推动横向联动与纵向贯通的协同育人机制常态化运行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劳动教育应贯彻“三全育人”⑥理念,围绕育人目标构建联结教育各个主体、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现代综合育人体系。习近平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⑦。
1.横向联动:学校、家庭、社会多场域共同作用
劳动教育的生命力延展于多个场域下全方位、立体化的框架之中,客观上要求多方资源、多维主体参与,充分贯通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首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建共享的信息沟通与评价反馈体系。依托网络平台,学校、家庭与社会组织对学生劳动教育过程进行精准记录,并使共享数据透明化。其次,建立家校合作的沟通渠道,充分利用家委会对劳动教学实践建言献策,开展民主监督,通过布置家庭作业、家长会、班级群和家访等形式使劳动教育在多场域落地生根,运用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进一步总结经验、扩大宣传。再次,通过政府拨款、社会筹资、校企合作等方式,拓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出台法律法规明确各方权责,促使教育基地高效运行。最后,充分利用学校、家庭与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例如:通过“光盘行动”“致敬劳模”等活动提倡艰苦奋斗的作风;将校风建设、家风塑造与社会风气弘扬相结合,全方位以文化人;有序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入工厂企业、基层组织、社区等进行学习锻炼,将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使劳动教育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2.纵向贯通:推动大中小学段劳动教育一体化衔接
劳动教育要把握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特点来设置阶梯式的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实现大中小学段劳动教育一体化衔接。首先,统筹安排,建立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设计、动态评价与激励机制。由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编写教材、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应由简到繁、难度由低到高,不同学段课程内容具有连续性;针对不同学段设置符合规律、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建立贯通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流动跟踪评价机制,将劳动课程成绩归入电子档案,与评奖评优、升学、就业挂钩。其次,优势互补,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劳动教育融通性。既要组建大学生宣讲团或支教团队到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类的宣讲活动、教學活动,又要组织中小学生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科技馆等场所开展研学活动,实现各级学校之间的资源互通。同时城乡之间的各级各类学校可以利用各自的劳动教育资源,营造出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格局。再次,学术互通。举办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各类培训讲座、学术论坛、教学观摩活动,分享教育实践经验;开展劳动教育相关研究,及时发布相关成果,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最后,共建共享。相同地域各级学校共同创设地方性校本课程,共享实践基地、劳动技术中心、科研中心等劳动教育资源,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开发相应实践教育课程,实现时间、场地、师资的协调与衔接。
(三)价值之维:实现个人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从价值维度系统回答了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劳动教育积淀着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梦想,承载着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传递着为个人谋发展的人文情怀。在家国梦和个人梦耦合交织、民族未来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的时代境况中,劳动教育彰显出深远持久的时代价值。
1.为个人发展淬炼德智体美劳并举的综合品质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①这赋予了劳动教育独立的育人地位,体现了习近平对德智体美劳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关系的准确把握。每个人成长发展历程中既有高山平原,也有激流险滩,因此我们必须要有遇山开路、遇河架桥的胆识与气魄,必须要有扎实的技能与坚韧的毅力,通过踏实劳动、埋头苦干去克服种种艰难险阻,迎接胜利,取得硕果。这就充分凸显了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价值。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②在树德方面,劳动教育可以创新德育方式,强调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的意识,正确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的侵害。“不要养成贪吃懒做、好逸恶劳、游手好闲、投机取巧、坐享其成等错误观念。”③在增智方面,四肢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劳动教育可以激发个人学习和改进劳动技术的能力。要“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④。在强体方面,正如毛泽东所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⑤劳动教育可以培养人的耐力、毅力、韧性,使之既能吃苦耐劳,又能强健体魄。“要把身心健康牢牢抓在手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通过多种方式怡情养性。”⑥在育美方面,美是由人在劳动过程中按照内在的标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要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⑦人们通过劳动教育可以掌握技能,提升劳动的获得感,体悟创造之美,培养对美的看法、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善于发现美,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2.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幸福劳动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⑧。通过劳动教育提升人民的劳动幸福感和责任感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第一,劳动教育可以改变人们的生存境遇。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①劳动教育会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高质量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多层次的生活需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可以推动社会福利的普及和完善。第二,劳动教育可以提高人们获取幸福的能力,让人们在劳动中得到精神与身体的双重满足,在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中获取交往幸福。劳动教育可以提高劳动人民素质和能力,“立足岗位成长成才”,提高劳动效率和创新性;“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可以提升职业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以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②第三,劳动教育指向的是个体幸福和国家整体幸福的统一,指向的是生存正义的伦理维度。“一个健康向上的民族,就应该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③劳动教育可以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劳动、为人民劳动的品质,使之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3.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时代新人
培养能承担中华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使命。习近平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①第一,劳动教育可以增强青少年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信心、信念与决心。劳动教育可以通过劳动观念的塑造、劳动意志的磨炼,提高青年人的思想觉悟,树立担当意识,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底气、志气,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⑤。第二,劳动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增长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增强技术本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⑥当今时代,科技产业形态日益多元、运作模式多样,分工不断细化,青年人要接受劳动教育以加快知识更新,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第三,劳动教育可以培养新时代青年坚持不懈的毅力、奋发向上的态度、奉献社会的担当精神。劳动实践的磨砺有助于青少年树立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培养责任意识,增强协作精神,使其学会关爱他人,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三、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
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必须依赖于切实可行的路径构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以人为本,关爱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关注生活场景的转换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坚持以文化人,加强劳动价值观的塑造,打造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劳动教育模式;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构建劳动教育新形态,与时代发展脉搏同频律动。
(一)以人为本:劳动教育应关照个体、贴近生活、回归自然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①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指引,强调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理念。恩格斯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②对象化的劳动实践建立起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主客体辩证关系,劳动教育机制的常态化运行必须关注劳动教育与个体、生活、自然之间的必然联系。
首先,劳动教育应回应个体本质的复归,保证个体的和谐、解放和自由,捍卫个体在劳动中的尊严。第一,劳动教育过程中要促使个人的身体系统协调运转,保持学生运用手、脑、心、眼、肢体等器官与自身整体的和谐与平衡。第二,要及时转换劳动的场域与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室、工厂、园林、山林、农场、市场、家庭等不同空间,让个体在空间中延展与解放,心理压力得到释放。第三,教育组织者要保证个体的自由自愿及人身安全。根据个人的资质与偏好,采取个性化方案,提供更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形式,同时开展劳动安全知识普及讲座,创建诸如劳动人身安全体验室来强化个体安全防范与救助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劳动教育必须依赖学生日常生活图景展开,从而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与习惯、社会交往能力和法律维权意识。第一,劳动教育要贴近学生的饮食起居和学习生活,要培养学生厨艺、清洁、整理、维修等基本生活技能,培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劳动自主性。第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通过劳动铸就了自己的本质,在劳动中促进了相互交往。劳动教育可通过集体实践活动的方式积极融入社会,使受教育者学会关心社会,认同与包容他人,与他人团结合作,培养和谐友善的“社会人”。第三,劳动教育应结合社会现实,向受教育者普及诸如《劳动法》等法律知识,引导他们自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财产安全和参政议政等合法权利,重塑劳动者内心的自尊、自信、自爱,建设更为公平、更加公开透明的市场经济秩序,让劳动者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的幸福与美好。
最后,劳动教育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①。劳动实践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类本身。“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②劳动教育应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克服人类中心主义,规避资本无限扩张导致对自然界的无节制索取与破坏,维护生态正义。让学生尝试种植一盆花、一棵树,定期浇水养护,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況,使其萌发热爱自然的意识、培养善于观察的能力。利用校园周边的树林、农场、农田、池塘等开展如植树造林、喂养动物、春耕秋收、清理垃圾等活动,使学生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珍惜粮食、珍爱生命、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劳动观。
(二)以文化人:将优秀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③,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劳动教育。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劳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包含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创新求实等内涵,与劳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教育意义。将文化作为劳动教育的载体,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第一,创作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来展现劳模的先进事迹,形式多样地进行劳动教育,大力歌颂面对各种灾难时各行各业劳动者表现出的奉献和牺牲精神。第二,通过网络媒体加大对劳动精神的宣传力度,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劳动教育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法治”理念融于劳动教育过程中进行诠释,使学生牢固树立职业不分高低贵贱的观念,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身边人的合法劳动权益;用“敬业”“诚信”等理念教育学生树立诚实劳动、无私奉献的劳动价值观。第三,利用各种场合进行劳动教育。可以借助劳动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例如: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陶艺、布艺、皮影、剪纸等民间技艺,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挽救处于濒危状态的文化财富;在“三下乡”、社区志愿活动以及校园红色文化活动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儿童节等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践行劳动精神。第四,弘扬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借助传统道德观念的熏陶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促使学生树立崇尚劳动、承担责任的观念,身体力行向全社会传播劳动精神,“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①。
(三)与时俱进:构建具有当代性、创新性、交互性特点的劳动教育新形态
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②劳动教育应顺应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特征,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当前,高新科技、网络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劳动呈现出多样化的叠加形态,各种劳动要素的重组与耦合更为多元。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样态必须适应劳动形态的新形势,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着重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首先,劳动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密切关注行业、产业前沿知识和技术进展”③,充分体现了劳动教育的当代性。第一,利用网络平台,突破时空限制。3D打印、5G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使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更新速度更加迅速,劳动教育更加便捷和形式多样。现实劳动教育应结合目标与内容,充分开发线上和线下、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模式。第二,劳动教育要注重智慧劳动、人机协同,兼顾开发设计与运营、拓展等劳动环节,结合个人兴趣寻找突破口,创设多样化的劳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在各级各类学校建设现代科技体验实验室和各种创新实践类社团。第三,劳动教育不仅在于教导人们创造幸福,而且要学会享受幸福,要将休闲教育、消费教育、审美教育等内容扩充到劳动教育体系之中,倡导人们充分规划与利用闲暇时间,培育珍惜劳动成果、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的意识,在劳动中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其次,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承载了创新劳动的基本要求,劳动教育必须体现创新性特点。第一,探索产学研高度融合的劳动机制是劳动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产学研融合的教育模式需要学校、企业的双向联动,学校为企业输送学生,为学生实习找到出口;企业劳动者结构更加合理,企业社会声望得到提高,学校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领域,提高了企业产品竞争力;学生获得了实习、就业机会,提高了劳动素质。第二,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中国实际開展试点,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劳动教育模式。第三,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劳动教育,依托当地独特的社会资源拓展适宜的校本课程,以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乡土文化为依托创设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堂,带领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产业结构、文化遗产。
最后,劳动教育要满足社会分工细化的要求,体现交互性的特点。网络时代的虚拟性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逐渐疏离化、原子化,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客观上要求劳动教育重启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劳动交往,唤醒人们对于共同体的认同与归属感,在劳动中寻求平等、友爱、团结的劳动关系、社会关系。习近平指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进取,用辛勤劳动创造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①这体现了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世界视野、发展眼光与大同理想。第一,在劳动教育中创设集体劳动环节,让学生积极与他人建立协作关系,提高沟通合作能力,学会包容,体悟社会主义文明、平等的新型劳动关系。第二,与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合作,建设劳动教育实验基地,让学生在劳动体验过程中感知到努力掌握先进技术、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民族主义,增强团结协作、灵活变通的能力,追寻互利共赢、共生共存的价值目标。第三,让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模拟体验不同职业劳动者的生活,搭建与社会真实互动的桥梁,多角度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增强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紧扣时代之需,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历届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劳动教育思想,为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实践指引,进一步推动了劳动教育本质的复归、劳动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以及劳动教育深远价值的实现。劳动教育是贯彻个人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点工作内容。新时代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为指导,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富有人文关怀的劳动教育制度,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幸福劳动者。
(责任编辑梁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