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包法利夫人》被誉为人性的百科全书。主人公爱玛不是安娜卡列尼娜般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也不是嘉莉妹妹那样最终从底层走向上流社会的幸运儿,不是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苔丝和艾丝美拉达,更不是纠结在真爱和社会正确之间的凯瑟琳·肖恩。爱玛是当时法国社会中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理应过着幸福的生活,但爱玛不满夫妻生活的平淡无奇,最终成为一个被欲望和金钱埋葬的人。她嫁给了平凡、不解风情的丈夫,却渴望浪漫的爱情。“她要求万事万物必须满足她的心灵需求,否则事物毫无用处。她自由奔放的热情之下,却是务实的精神底蕴。她爱到教堂去是因为喜欢那些美丽娇艳的花朵;她喜欢音乐是因为那些歌词如许浪漫;喜爱文学是因为她喜欢沉迷在文学的幻想中。”袁筱一表示,《包法利夫人》的主题无关性别,阐述的是一种心灵的状态,即人类有能力,并且总是要把自己想象成另外的模样,它促使人们思考和真实之间的一种关系。作者福楼拜写到爱玛自杀时伏案痛哭,爱玛的生命悲剧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爱玛悲剧性的根源,一方面是源于爱玛自身被生活压抑的欲望,另一方面又受到特定的空间影响。本文深入分析爱玛的内心状态与所处的环境,剖析爱玛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命运的悲剧性,探求爱玛从纯真到堕落,从堕落到毁灭的前因后果。
二、爱玛内心的本能与欲望
爱玛缺乏满足,爱慕虚荣,追求享受,书中有一段看戏的描写:“爱玛一进门厅,心就怦怦跳。他看见许多人由另一侧走廊向右边拥去,自己却踏上通往包厢的楼梯,虚荣心油然而生,脸上露出了笑容。到了包厢里一坐,她身子微微前倾,娴雅大方,俨然是一位公爵夫人”。爱玛临死之前去公证人那里借钱,看到公证人家的餐厅还在感叹:“这才叫作餐厅,我多么想要这样一间餐厅”。越是在眼前的东西,爱玛就越想逃避,周围平庸的生活在她心中是微不足道的,而离她遥远的那些才是幸福和高雅的代表,她买信笺和信封,却不是为了给人写信,她想去旅行,又想回她少女时期的修道院生活。她在鲁昂看到贵妇们挂在表链上的小饰物,她也买了一串,她买回家里一对碧琉璃大花盆,她甚至连针线盒都买象牙的,里面带镀金的银顶针。爱玛还喜欢订购杂志,《花篮》和《沙龙仙子》,上面的很多演出在她生活的托特根本接触不到,她却对它们如数家珍,烂熟于心。爱玛喜爱阅读小说,尤其是阅读小说中关于家具和装饰的描写,从中获得想象的满足。爱玛在侯爵家做客时,连吃的白糖也感觉比平时更白更细,她认为上流人士的衣着考究,举止温文尔雅,回忆在侯爵家的舞会成了爱玛爱做的事情,对奢华生活的向往与真实生活的平庸成了她心底的惆怅。
人的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当本能受到压抑时,就会向外界寻求保护。婚后生活对爱玛而言只是一种安宁的感受,而在包法利先生心中,“天地之大不过她的罗裙的幅圆”。除了对爱玛的爱,他胸无大志,对爱玛喜欢的浪漫与激情,对事业的追求并没有同感,这就使他们之间的感情极其枯燥。心在高处的女子却一生生活在乡村,在这种环境下,爱玛唯一能排解生活中的枯燥的就是幻想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这也是爱玛悲剧命运的开始。这种生活压制了爱玛的本能欲望,但被压抑的内容只是被隐藏了起来,并不会消失。那些被压抑的欲望在某个外部事件的刺激下会产生其他的一些更为严重的心理后果。
于是当爱玛碰到大学生莱昂时,她心中被压抑的欲望瞬间得到释放。在与莱昂分开后,爱玛遇到了花花公子罗多尔夫,在他的狂热追求下,爱玛决定开始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生活。同时,处心积虑地瞒着丈夫,爱玛感到内疚。在爱玛与罗多尔夫说好私奔之后,罗却反悔了,让仆人送来绝笔信,爱玛看后伤心欲绝,在爱玛一心渴望与情人私奔时,罗多尔夫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时,巨大花费的账单也让爱玛无力承担,在抵押家产之后的爱玛走投无路,服毒自尽。爱瑪服毒之后“突然平静下来了,几乎像完成了一件任务之后那样安详”“啊!死也没什么了不起,我睡过去就万事皆休了”。
拉康的“凝视”理论描述了观看与被观看,反映了社会权力之间的关系,常被用来说明男人和他凝视的客体——女人之间的关系。罗多尔夫在与爱玛第一次见面中,心里想到,“她很讨人喜欢,这个医生的太太!牙齿很白,眼睛很黑,脚很迷人,样子好像一个巴黎女人。她到底是哪里来的?那个笨头笨脑的小子又是从哪里搞到她的?”莱昂初遇爱玛的时候,盯着她——“她用两个手指头捏住膝盖上的袍子,把它往上一提,露出了脚踝骨,再把一只穿着黑靴子的脚,伸在转动的烤羊腿上面,烤火取暖。火照亮了她的全身,一道强光穿透了她的衣料,穿透了她白净皮肤的小汗毛孔,甚至穿透了她时时眨动的眼皮。”爱玛活在男人的凝视与瞩目下,即使她什么都不做,她却成了男人眼中的“猎物”。为了进一步接近爱玛,罗多尔夫在农业博览会中主动与爱玛相邻,他侧面观察着爱玛,“她的脸沐浴着阳光……帽子上的浅色的飘带宛如芦苇叶子……细腻的皮肤下,血液在轻轻搏动……两唇中露出洁白、晶莹的齿尖。”罗多尔夫陶醉其中。爱玛骨子里对爱情和浪漫的渴望使她本能的欲望被激发出来,沉沦其中无法自拔,所以不惜借高利贷来满足约会的高消费。
福楼拜一直在写爱玛内心的挣扎,写她在欲望和残存的道德感之间的挣扎和选择。爱玛绝不是逢场作戏的女人,她对爱情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当爱玛认清自己的幸福追求之后,她鼓起勇气奔向新生活的勇气和毅力是惊人的。但奢靡的生活和浪漫的爱情,都需要物质财富作为基础。
三、爱玛的幻想与现实空间
福楼拜把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当作小说创作的最高原则。他像司汤达与巴尔扎克一样,把小说喻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19世纪中叶的法国巴黎农村,浪漫主义盛行。爱玛意识不到现实和浪漫的差异,她生于富裕的农民之家,少女时期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修道院,受到浪漫爱情小说的影响,把爱情当作生活的重心,在结婚之后依然有着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幻想。爱玛的悲剧是整个社会的悲剧,除了她自身的性格与经历外,更被她所依附的空间影响,空间干预、限定人的行为。
(一)爱玛的成长空间
由于幼年没有母亲陪伴教导,又受浪漫主义影响,爱玛在修道院中的生活让她了解到贵族的生活状态。她过分追求潮流,在婚前就总是按照城里人的潮流来打扮自己并对物质生活有很高的追求。她眼里的爱情离不开绸子窗帘、厚实地毯、葱郁的盆景和讲究的牙床的绣楼,离不开晶莹闪光的宝石和军服肩上的丝穗。爱玛自幼热爱浪漫主义文学,在修道院中她又看了许多爱情小说,她对浪漫爱情的遐想一直影响她之后的生活。“她寻求的是主观的情,而不是客观的景”,这也使她无法适应婚姻的平淡。她渴望激情,形成病态的热情,几乎将爱情视为生活的全部,即使对自己新生的女儿也不十分关心。她没有真正去体味生活的复杂多面,只将头脑中的一切都停留在爱情层面。为了爱情,她不停地幽会,不停地购买商品打扮自己,处处挥霍钱财,最终导致债台高筑,走投无路,选择自杀的悲剧结局。
(二)爱玛的婚姻空间
与包法利先生结婚后,婚姻的平淡无奇,丈夫的懦弱与失格,让爱玛感受到深深的失望。她与丈夫一起看戏剧,包法利先生看不懂一直问爱玛,“尽管爱玛做了解释,可是,夏尔又糊涂了……他承认他没看懂故事,由于音乐,很多歌词听不明白。有什么关系?爱玛说,别讲话好不好?我对什么东西都喜欢搞个一清二楚……别说了!闭嘴!爱玛急了”。作为丈夫,包法利先生在感情上愚钝被动,在婚姻关系上习焉不察,从小生活在母亲的高压之下,从学习到选择职业再到结婚皆由母亲规划,他是一名医生,爱玛曾寄希望于丈夫在事业上带来希望,但是在包法利手术失败后,让爱玛看到查理的治疗与庸医治驼别无二致。溯本求源,他学医的道路起初由母亲代为选择,从医纯粹是为了挣钱糊口,本身毫无学识可言,只会照搬一些死记硬背的简单医疗手法。他从来不看书,即便是医书也看不到一行便开始打盹。为人没有进取心,即便在外受到同行的羞辱也毫不在意,可见其智识不足,庸碌有余。但爱玛偏偏喜欢事业有成的男人,她巴不得“包法利”这个姓立刻显赫起来,在业界扬名,在报纸上总被提及。爱玛知道有些男人只需吃苦,在案前夜夜耕耘,熬到60岁,身上便挂满了功勋章,但包法利先生显然不是这种人。“当家做主的是他的太太;他在人前面,应该说这句话,不应该说那句话;每星期五吃素;顺她的心思穿衣服;照她的吩咐逼迫不付钱的病人。她拆他的信,窥伺他的行动,隔着板壁,听他在诊室给妇女看病。”他的生活从来没有主动一说,他的懦弱自卑让他几乎永远都是被动接受,甚至连结婚的请求都需要爱玛老爹来开口。“他身上的一切都惹她生气,他的脸孔,他的衣服,他没有说出来的话,他整个的人,总而言之,他的存在。”他没有意志,逆来顺受就是他的意志。
(三)爱玛的生活空间
影响爱玛的生活空间分别是修道院、托特、沃比萨、巴黎和最后生活的荣镇。爱玛一直都热衷于离开家里,到外面去,她相信在不同地方,事物会有不同的面目,过去的生活不如人意,换了环境的生活一定会更好。
由于对自己婚姻生活的不满,爱玛渴望逃离自己现有的真实生活空间。以沃比萨的侯爵家和巴黎为代表的上流社会被爱玛视为向往的地方。富丽堂皇的侯爵宅邸与简陋贫穷的乡镇环境的比较让爱玛感受到自己生活环境的枯燥和局限。爱玛认为优雅、富足、充满趣味的生活属于幻想的上流空间,属于外面的世界。自此,她对婚后的乡村生活第一次感到了鄙视,“她特别忍受不了的,是吃晚餐的时候,楼下的餐厅这么小……人生的辛酸仿佛都盛在她的盘子里了”。爱玛怨恨不公平,因为她见到的几位公爵夫人的身材和举止都与她相差甚远。她羡慕在沃比萨热闹的生活,戴假面具的舞会和那些认为她自己也应当享受的乐趣。对沃比萨的回味成了爱玛心中挥之不去的执念,但爱玛对巴黎的一切更是充满幻想。“她想死,又想住到巴黎”,巴黎是爱玛心中的梦幻之地,她有一张巴黎的地图,经常拿出来研究,认为巴黎“比海洋都大”,充满了事业有成的外交家、有遗产的贵妇人和各色怀才不遇的青年才俊。她认为在乡下,女人只能待在屋子里操持家务,乡村的环境局限了自己。爱玛从未去过巴黎,巴黎只存在于她的想象中,爱玛通过阅读巴黎的沙龙杂志和流行小说获得宽慰,想象着自己乘坐敞篷车去时装店、赛马场和剧院。巴黎空间的幻象使爱玛将自己向往的浪漫生活投射其中,于是爱玛渴望离开她结婚的地方托特,她忧虑重重,生了场大病,包法利先生只能带着爱玛搬到了荣镇。到了新的生活环境,“开头几天,她考虑如何重新布置房屋。她把烛台上的罩子拿掉,糊上了新墙纸,楼梯也油漆一新……放上了几条长凳……”爱玛还喜欢对仆人发号施令,但不久就觉得乡村生活没有趣味,又开始回忆自己少女时期住过的修道院。再后来,爱玛喜欢乘坐“燕子”号马车会见情人,她渴望逃离她生活的真实空间。爱玛厌恶自己在托特和荣镇的生活,时常沉迷于在修道院时期的浪漫沉思中,继而为追求沃比萨和巴黎为代表的上流社会空间进行了空间改造和逃离等实践,却最终没能逃离。
四、结语
包法利夫人本质只是一个有着浪漫情怀却浅薄无知的人。自幼受到的教育让她向往浪漫的爱情与精致的物质生活,可是贫瘠的婚姻让她对丈夫彻底失去了期待。爱玛认为的幸福对她来说是梦幻、金钱、自由和爱情,她都感觉受到了压抑,这其中,爱玛最看重的是爱情,她的人生信条是“没有爱情,毋宁死”。但她在从外部寻找自由,追寻自己认为的爱情时,挥霍无度,债台高筑,一步步走向崩溃的深渊。爱玛逐渐明白,艺术渲染的爱实际上一文不名,所谓生活中的浪漫爱情,“在灰烬中,它好像红色的荆棘,慢慢地消耗干净”。爱玛也曾成功尝试抵制诱惑、回归家庭,做一个符合道德规范的女人,即使走投无路时,面对公证人的挑逗,她仍然敢于拒绝,“我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但我绝不出卖自己”。成长经历、周围环境和爱玛本身脱离现实生活的浪漫主义,将她推向了毁灭,造成了包法利夫人的悲剧。
参考文献:
[1][法]福楼拜.包法利夫人[M].李健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英]安东尼·斯托尔.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M].尹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奥地利]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董云秋,王芳.《包法利夫人》的凝视机制[J].名作欣赏,2018(20):68-70.
[5][美]菲利普·韦格纳.空间批评:批评的地理、空间、场所与文本性[M].程世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朱晓兰.“凝视”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
[7]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肖筱君,女,硕士研究生,齐齐哈尔大学,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