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农村常见的一种野草。它依水而居,抱团而生,集群发展。狭长的叶子,从根部直直地往上长,碧如翡翠,飘逸俊美。而其竹节似的根却是弯曲的,与水下泥土缠绵,根依偎泥,泥携带根,就像一块块生姜,纠缠为一个整体,似乎只有在水中,它们才快乐,才长得茂盛。
它们虽然都生长于湿润的泥土里,但生长的地方不同,其叶子颜色也有所不同,连名字也不同。比如,生长在沼泽泥地里的叫泥菖,生长在溪圳水中的叫水菖,生长在水边石缝中的叫石菖。但故乡人就叫它菖蒲。
菖蒲不张扬,所居的地方也不是肥沃之地,而是生长在临近水边的一隅。然而,它浑身是宝,根部是一味非常出色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驱蚊杀菌等功效。
记忆中,故乡家家户户都烧柴火,灶房里油烟味较重,村民们把晒干的菖蒲挂在灶房墙上,烟熏火燎的情况改善了。夏天的夜气温高蚊子多,村民们就把晒干的菖蒲点燃,它们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香味,蚊子纷纷外逃。因此,藏在泥土里的菖蒲根,被村民们戏称为“肉在碗底香,墙内开花墙内芳”。
如此神奇的菖蒲,除了野生的外,还有村民种植的。种植很简单,每年开春时,村民只须摘下一节根,插进水下泥里,就能生根发芽,春风春雨过之,一片疯长。到了端午节,那抱团成长的菖蒲,长得茂盛又碧绿,有一米多高;远眺,直直的叶子挨挨挤挤,像绿色团队。水下泥土里的根,同样疯长,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这或许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吧。
那时我常会在端午节这一天,跟着母亲来到家门前塘边的菖蒲旁,顿时,清新中带有一股独特的草木芬芳,蔓延迂回,缠绕鼻端,吸入腹中不觉一阵清气上扬。母亲扯菖蒲,洗菖蒲,一把把捆好,挑回家又送给左邻右舍一些,余下的菖蒲,母亲与村民们一样:把它插在自家门窗上,又用烧开的菖蒲水,洗澡或泡脚,最后还要把菖蒲根放入“缸屋”里浸泡。
这菖蒲根浸泡的水,有一种难闻的味道,不好吃,母亲似乎不管这些,天天用菖蒲根浸泡的水煮饭烧水。在母亲那双眼睛严厉地注视下,我不得不咬牙吃完饭菜,喝完汤水,我竟有些“恨”母亲。长大后我才明白,原来菖蒲是一种“良药苦口”的灵草。有时母亲把菖蒲根洗净切碎,与白糖拌匀让我吃,自然,这个味道不错。
自从吃了菖蒲水和菖蒲根后,我身上从没有长过痧痱子和疖子,尤其是夏天,有的同伴有时为一身痧痱子而烦恼,而我一身轻松。
有时母亲把洗净的菖蒲根,切成一厘米长,用红线串起来,戴在我的手腕上。母亲说,这是避邪驱蚊的“金手镯”。我发现,自从戴上“金手镯”,蚊子都不敢叮咬我,尤其是夏天。
菖蒲的生长方式也与众不同,别的植物的植株枯萎时,其根也跟着枯萎,而它不,到了冬天叶片渐渐黄了,但泥土里的根仍然是生机勃勃,似乎是在傲视冬天,又好像是在养精蓄锐, 到了来年开春时,那积蓄的力量好像是一团燃烧的火,将寒冷的冬天燃尽。只因一次“火焰”,一夜绿回来。那摇曳着绿色的团队,仿佛一团团跳跃着的“绿焰”,点缀在山水间,让故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希望。
遗憾的是它不轻易开花,或许是它不争艳斗丽,沉默谦虚。有时虽然其如剑的叶片,略显凌乱或泛黄,却仍然宁静中见清雅俊秀之美,像极了饱读诗书的女子,很是含蓄。因此,一直以来人们把它和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是一种“最有禅意的草”,深得人们的青睐和追捧。
艾叶
艾叶,这是我故乡人的叫法,它就是人们常说的艾草。香艾、艾蒿、黄草等,都是各地的艾叶别名。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把“艾叶能灸百病”,编进医学著作《本草纲目》里,揭开了艾叶的神秘面纱,使艾叶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因此,“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句古谚语在故乡代代相传。
在故乡,用艾叶做艾糍粑、艾叶饭、艾叶菜是极其常见的,但野生的艾叶有限,村民就种植艾叶,只是种植的艾叶香味没有野生的那么浓烈,所以,种植的艾叶不适宜食用。这两种艾叶很相似,唯一区别是,种植的艾叶叶子反面呈淡白色,如不注意很难分辨。
计划种植艾叶的村民,每年农历二月初,挖土整平,施肥育苗,移栽到坡处、溪圳旁,或村前屋后等空隙地。因艾叶生命力强,也有村民直接播种。
“三月三吃艾糍粑”,这是故乡的风俗习惯。因野生艾叶香味浓烈,所以村民到路边、田埂及山野处采摘野生嫩艾叶,择洗干净,沸水焯软切碎后,与备好的大米拌匀,倒入“碓款”(舂米的石器具)里,捣至粉碎,加入白糖,做成艾叶粑,再用木甑蒸至香甜软糯的艾糍粑。
村民说,虽然野生的艾叶比种植的要香,但味也苦、辛,所以要沸水焯一下,还要加入白糖;用的大米也有讲究,要按三分之二的籼米与三分之一的糯米搭配,再与备好的艾叶拌匀。因此,家家户户做出来的艾糍粑,都是香甜可口,十分美味,同时又具有调节脾胃、清热解毒、通经活络等功效。
记忆中,母亲不但会做艾糍粑,还会做艾叶饭和艾叶菜。那时我家人多劳力少,即使父母天天出工,有时家里还是缺粮少油没菜吃,尤其是青黄不接之时。好在我家房前屋后土壤肥沃,最适合艾叶生长,尤其是屋后野生艾叶,长得蓬蓬勃勃,活色生香。门前池塘旁边一块空隙地没有野生的,母亲就种上艾叶,当然,种植的艾叶不是用来食用,而是长到端午节时,扯出上市,换来票子买米买油。而我家屋后的野生艾叶,也为了家里的粮食“细水长流”,母亲采摘它洗净煮熟,当饭吃,或做下饭菜。
每当屋后野生艾叶长得枝繁叶茂、清香四溢时,我便早早地守在艾叶旁,静等母亲“光顾”它。母亲似有心灵感应,提着菜篮来到屋后艾叶边。母亲把鲜嫩的野生艾叶择洗干净,沸水焯软,沥干水分、晾干,再把大米淘洗、晾干,然后把晾干的艾叶切碎,或切成寸许长的细条,烧热锅倒入艾叶翻炒,待炒到艾香扑鼻时,倒入晾干的大米,放点盐翻炒几下加入适当的水,盖上锅盖文火焖至水干。有时母亲还会加入白糖。自然,加白糖的艾叶饭味道不错。有时家里无菜下饭时,母亲把焯软切好的艾叶,与辣椒、大蒜、生姜同炒,味道虽有些苦涩,但也可以下饭。
在故乡,艾叶不但可食用,还有祛瘟辟邪、祈求平安的寓意。
每年端午节前几天,故乡小镇上很是热闹。 每天清早从各处小道上赶来的农人们,肩挑手提艾叶,见缝插针,席地摆满了不宽的街道两旁,深吸一口气,连空气中都有一股淡淡的艾叶清香。到了上午十点左右,街上人流密密匝匝,挨挤不开,远眺,仿佛无数蚂蚁在一条线上来回蠕动。尤其是端午节当天,更是热闹非凡,即使是再忙的农人,也会停下在田野里忙碌的身影,有自种的艾叶就扯上几把上街销售,没有的也会上街凑热闹,买一把艾叶带回家。到了中午或下午,家家户户都会在门窗上插艾叶,并烧一大锅艾叶水洗澡,或洗脸。因此,艾叶就成了端午节的“标配”,也是“无艾不端午”的体现。
当然,村民不会把艾叶悉数扯出上市,他们会留下一部分,在端午节这一天的下午,把自种的和野生的扯出,洗净晒干,用蛇皮袋装好,挂在灶房墙壁上。待到冬季用艾叶水泡脚,具有驱寒散湿、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尤其是夏天的晚上,村里的蚊子特别多,村民们就在房间里点燃晒干的艾叶,先前房间里的蚊子还在到处横飞,而有了艾叶的气味,蚊子便不见了踪影。蚊子没有了,空气净化了,村民们尽享艾叶带来的舒适之感。还可以将艾叶放入水里煮沸,用艾叶水喷洒于人的皮肤上,同样,有了艾叶的气味,蚊子避而远之,只是这样烦琐些。还可以把晒干的艾叶放在床垫下、衣柜里、被褥等处,螨蟲纷纷外逃。因此,艾叶是虫子的克星。真可谓“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如此用途广泛的艾叶,在故乡人的心中“乃医家之草”,是实至名归的“百草之王”。
作者简介:贺楚建,系中国散文学会、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图书馆报》《湖南日报》《新湘评论》等百余家报刊,并选入多个选本,著有散文集《沙河弯弯》。
(责任编辑 葛星星)A8F2CE30-B2C7-49F6-8C10-8BF7BA3763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