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榜眼夏寿田殿试试卷探析

2022-07-03 07:17邓昭辉湖南省博物馆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2年5期

◆邓昭辉(湖南省博物馆)

夏寿田殿试策论1

一、科举及其殿试卷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开科举士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肇始于隋,完善于唐,定制于两宋,鼎盛于明清,在清朝末年(1905)被正式废除,历时一千三百余年。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形成了体系完备、程序严格的“三级四试”制度,即每个读书人都要通过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才能达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平台。

在清代,科举考试分为由各省学政主持的童试,中者为生员,俗称“秀才”,钦派考官于各省会主持的乡试,中者为“举人”,礼部主持的全国性的会试,中者为“贡士”,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中者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各若干名,即人们所说的“金榜题名”。

殿试又称为御试、廷试,为科举考试的最高层级,通常由皇帝亲自命题、主持考试和圈定名次。殿试卷是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最高规格——殿试的考试卷。殿试为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考试,始于唐时武则天,至北宋初年成为定制。殿试考试名义上皇帝是主考官,故此评阅试卷的官员称为读卷官,另有提调、监试、受卷、收掌、弥封、印卷、巡绰、供给、写榜各官,分别负责殿试的各项工作。

殿试时间,每三年一次,于会试后举行,清初于二月会试,三月发榜,四月初殿试。雍正五年(1727)、乾隆二年(1737),均因闰月,改在三月会试,四月发榜,五月初殿试。乾隆十年(1745)上谕:“今三月会试已着为定例……着自今科为始,于四月二十六日殿试,五月初一日传胪(指殿试之后宣旨唱名和出榜的盛大仪式)。”乾隆二十六年(1761),又进一步更定为四月二十一日殿试,二十五日传胪。遂成定制,此后偶有变动。

殿试地点。最初在天安门外,顺治十五年(1658)以后,改在太和殿前丹墀(台阶)举行。如遇风雨,便移入太和殿东西两庑。雍正元年(1723),殿试曾在太和殿内。乾隆五十四年(1789)开始,改在保和殿内,后成定例。

殿试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用誊抄。清代科考,乡试和会试采取试卷誊录制度,而童试和殿试试卷,皆为考生亲笔,不用书手另行誊抄,考官直接阅读原卷。从现在保留下来的清代殿试卷中,可以看出当时馆阁体书法的盛行。

由于时代久远、保存不善,加之改朝换代、兵燹火灾,能够流传至今的殿试卷实属凤毛麟角。湖南省博物馆珍藏的这一份光绪戊戌科夏寿田殿试卷为其亲笔书写,无誊录副本,独一无二,是研究科举制度不可多的珍贵文物。

二、夏寿田其人其事

夏寿田(1870—1935),派名启中,字耕父,号午诒、直心、天畴,湖南桂阳人。工诗文书法,亦善篆刻。夏寿田自幼聪慧,随父夏时在江西豫章书院就读,师从大儒王闿运,后又追随王氏入船山学院,与杨度、李金戣、齐白石等同门交好。光绪十五年(1889),参加湖南恩科乡试。这一年朝廷任命翰林院编修高赓恩为湖南乡试正主考官,候撰陈冕为副考官。陈冕为1883年(光绪九)殿试状元,十分爱才。据刘禺生撰的《世载堂杂忆》记载:“湘绮与长公子伯谅书中,所谓‘夏不觚,李为政’者,乃夏寿田乡举题为‘觚不觚,觚哉觚哉’,李希圣举题为‘为政以德’两章也。”可知夏寿田这次的乡试题目为“觚哉觚哉”。夏寿田不但文章写得行云流水,而且书法也是出类拔萃,因而深得陈冕的赏识,被擢为优等卷。

光绪十八年会试夏寿田中第八名,主考官一致认为他的试卷尤为出众,字体工整饱满,功底老练,于是取誊录,录为户部郎中,官山西清吏司行走。但夏寿田并未赴任,因母亲去世,按照旧制夏寿田只能回家丁忧。丁忧三年后,夏寿田回到父亲所任职的陕西继续苦读,此间又师从樊增祥、文天骏等名师。

光绪二十四年(1898)夏寿田参加朝考,戊戌科中进士第八名,殿试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杨度日记》记载了这次考试情况:“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丙午上御养心殿,召读卷官入,亲阅定进呈十卷甲第。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丁未上御太和殿。传胪。授一甲三人夏同龢为翰林院修撰,夏寿田、俞陛云为编修,赐进士及第,二甲李稷勋等一百四十六人赐进士出身,三甲王思衍等一百九十三人赐同进士出身。”樊增祥得知夏寿田中榜眼后,作有《寄午诒》一诗:“第二人如韩稚圭,胪云甲第有光辉。高阳里为荀龙重,忠孝名于郑獬归。白日凭将肝胆照,青云生得羽毛飞。冰壶玉尺词臣事,会见星轺出帝畿。”

夏寿田中榜眼后,按朝廷旧制被授翰林院编修,后授学部图书馆总纂,为父辩诬触怒朝廷遭革职。宣统三年授朝议大夫,民国元年任湖北省民政长。袁世凯称帝,制诰多出其手,失败后和杨度一起居天津租界,投曹锟,任机要秘书。后居上海,与杨度(时已加入共产党)一起帮助过上海地下党。

夏寿田出身于书宦世家,才气纵横,涉猎颇广,能诗善书。后以卖字终其身,名噪一时,清末民初,被目为中国大书法家之一,与郑孝胥等齐名。书法以篆书、正楷最得心应手,书风宽朗凝重。夏寿田有篆书基础,还擅长于篆刻。其风流艳事即囊括了南北两花魁,更是轰动一时。

夏寿田殿试策论2

夏寿田父夏时(1839—1906),湖南桂阳人,官至江西、陕西巡抚,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御赐一品封典,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三、夏寿田殿试卷探析

湖南省博物馆珍藏的夏寿田殿试卷系清光绪戊戌(1898)科所做,经折装,共15折,总长259厘米,版框高40.53厘米,半折6行。

该试卷由封面题名、扉页履历、朱笔名次、试卷正文、封底题字及封弥官关防章印记等构成。现将有关文字誊录如下:

封面题名“应殿试举人:臣夏寿田”为夏寿田墨笔敬写,“应”字单独一行,“臣”字旁写。“应”字上旁边有读卷官朱笔批示“第一甲第二名”。此为皇帝钦定的殿试名次。有印一方,模糊不清。

在扉页前半开,夏寿田恭敬地呈报姓名、年龄、籍贯、科考履历、三代脚色:“应殿试举人:臣夏寿田,年贰拾捌岁,湖南桂阳州人。由廪生应光绪十五年乡试,中式。由举人应光绪贰拾肆年会试,中式。今应殿试,谨将三代脚色开具于后。一、三代:曾祖万逵,祖廷魁,父时。”

扉页第二开粘贴有读卷官评阅签条,墨笔题写读卷官姓氏。钤盖“弥封官关防”朱印。殿试策正文为墨笔楷书,端庄凝重,章法严谨,是“馆阁体”书风之精品佳作。

试卷封底题有印卷官姓名,分别是印卷官:礼部员外郎臣伊精额、礼部员外郎臣欧阳煦。

清代殿试卷的版式、尺寸、行格、印刷、用纸等皆有严格规定,其行文格式更是严谨细微。夏寿田殿试卷诞生距今一百二十余年,由清宫内廷流出民间,迭经坎坷流离,最终归入公藏,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促使光绪皇帝更紧迫地寻觅治国之方,1895年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和之后的变法宣传,改革派和顽固派的冲突激烈,帝后党争的生死博弈,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光绪帝希望从来自全国各地丁酉科(1897)的举子们中发现国之干才,重点提拔使用。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1898年6月12日),殿试读卷官阅卷完毕并将进入前十名的试卷送交光绪皇帝审阅,由光绪皇帝钦点名次并当场打开封条。夏寿田所作试卷答题因与光绪皇帝所出殿试题目应对得体,深获赏识,故脱颖而出,取得第一甲第二名(榜眼)的佳绩。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殿试题目为: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朕仰承天眷,寅绍丕基,于今二十有四年矣。荷列圣之诒谋、慈闱之训教,夙夜兢兢,不敢康逸。思与海内贤士,酌古济今,共图上理。兹当临轩发策,冀得嘉谟,以裨实政。尔多士各抒己见,启沃朕心。

天工人代,俊乂所以贵旁求也。汉代得人最盛,以策科显如贾谊、董仲舒者,更有何人?汉唐经师,授受相承,以科第进者几人?宋之儒修,上感星精,下立人纪,或以保举,或由科目,流光史策,最为人材渊薮,试分别言之。明代取士以制艺,贤才之及于古昔者,岂无其人,其流别同异,可一视欤?人才出则国运昌,不可不亟讲求也。至于将帅之才,艺术之事,古或以之命科,或随时录用,孰为妥善,曷昌言之。

古之帝王,有征而无战,《司马兵法》,动静繁简之数若何?军礼为五礼之一,今之存者见于何书?《阴符》《六韬》、穰苴、尉缭、孙、吴之书,孰萤为近道?唐太宗、李靖论兵之语,有裨于实用否?《左氏兵法》《通鉴兵法》,有裒集之者否?《武备志》《金汤十二筹》《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孰为精审?《寰宇志》《郡国利病书》《筹海图编》,所言险要,孰为精妥?岩防江防之制、屯田转运之法、攻守战伐之器、侦探间诱之变、风雨冥晦之夕、悬岩绝壑之境,果何以悉合机宜欤?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于羽之所以绥有苗也。风不鸣条,雨不破块,知中国有圣人也。白雉何以贡于越裳?盘矢何以贡于肃慎?白环何以贡于西国?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非有以慑之而戢其敢心欤?冒顿之子复请和亲,何以书于纲目?遣兵出塞尽境而止,何以称为盛德?陈汤击郅支,何以不讥其矫制?登燕然而刻石,何以等诮于金微?诸葛亮何以屯汉中而自请贬官?李郭宣力效忠,何以纪人援之回纥?孰得孰失,盍析陈焉。

《周礼》一书,半论理财,岁终则会货贿之入出,善政可得闻欤?两汉时,武帝创均输之法,章帝以布帛为租,果施行而无弊欤?唐之财赋,归于左藏,总核之计甚详,何以假取听之?豪将帑藏主以中官?刘晏理财,亚于管萧,其立法有上下交得者,试详述之。苏轼策别,有或去或存之议;曾巩议经费,有或杜或从之谋;何其指陈国计,纤悉糜遗欤?夫理财之政,不外开源节流两端,乃或广利源而成效难期;裁浮费而卒归无补,二者果何道之从,俾实有济于国用欤?

凡此皆宰世之宏纲,经邦之要务也。朕以藐躬膺祖宗付托之重,宵旰忧勤,辟门吁俊。尔多士各殚见闻,毋泛毋隐,朕将亲览焉。

从上可知,光绪帝殿试就是要求考生从制“求才、经武、绥边、理财”等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个人的见解和想法,称之为对策。

夏寿田殿试卷在立论上逻辑严密、层次清晰,论述重点突出,有自己的见解;在内容上广征博引、援古证今,对历代人物籍如数家珍,典故征引恰到好处;在文体上骈散结合、词采华茂,既有骈赋之典雅,也有散文之磅礴,政见保守。

夏寿田殿试卷开场白:

臣对:臣闻怀忠报悫者,贞士之恒德,极言敢谏者,义士之朴心,然往往以冒犯忌讳,弃而不录求。如董仲舒、贾谊、匡衡、刘向等之激昂谏诤,终邀时遇者,固已不可多得。而况天民大人之选,帝赉良弼之言,其遇合更为稀觏也!钦惟皇帝陛下,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监于海岱,不拒壤流,进臣等于廷,而策以求贤、经武、绥边、理财之政。臣伏诵世宗宪皇帝圣训:诸进士试卷皆词章记诵之常谈,所言止于仪文末节而已,非礼义廉耻之大者也。其后高宗纯皇帝知读卷诸臣偏重书法,复有取择适中之谕。是科毕沅第一,终为名臣。然则安民在乎知人,知人在乎择言。审乎修辞立诚之旨,明乎天人治忽之机,此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科,所由重于汉代也。夫孟氏敬君,必称尧舜;宣尼陈政,不忘文武。今陛下畴咨询采,以尧舜、文武之心为心,则敷奏以言者,敢不以尧舜文武之道为言乎?

关于第一问求才,全文如下:

读制策有曰:天工人代,俊乂旁求,于是详累代取士之法。臣惟西京得人,首推董贾,余如鼋错、儿宽、杜钦、朱云之徒,并号通才,兼明经术。唐之孔颖达、陆德明等,亦庶几焉。宋有保举科目之别,多方致贤士,韩范程朱而外,如苏轼、曾巩、真德秀、文天祥之流要,皆不愧儒者。明代亦号多才,杨涟、左光斗、史可法诸人,气节风烈,何减古人。我朝将相良材,多由科目,康熙乾隆之时,诏举应词科,其间文章道德,炳乎丹青矣。近又于乡、会外,诏举应特科,诚欲使野无遗贤,收得人之实用也。臣愚以为人才之盛衰,不在科目之殊名,而在君相之用心。非常之士,必不轻于一试。详麟威凤,所以贵者,以其待圣王之世,而后至也。今之人才,有不举而求用者矣,岂尚有举而不至者乎。科目愈纷,登进愈杂,辩言乱政之徒皆出,而谋人军国,非惟不能鼓人才,且足以销士气。朝廷爱才,必求不自至之人而用之,而后天下可得而治平,中外臣工徒欲变易科举,是犹未揣其本耳。

夏寿田的回答属于保守派立场,不赞同诏举应特科取士,认为还是传统的乡试、会试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最佳途径。“人才之盛衰,不在科目之殊名,而在君相之用心”,故其曰“中外臣工徒欲变易科举,是犹未揣其本耳。”

对于第二问经武,全文如下:

制策又以王者有征无战,因详兵家之得失,及其战守之方。臣惟成周之制,寓兵于农,是故无事而田,则有进退之节,陈师振旅,则有少长之仪,军礼之源,详于周礼仪。文散见左氏为多要,皆三代军政之遗规也。阴符制胜近于奇诡而义惯六韬。尉缭明赏罚、定节制,吴子阴险,假托仁义,即应变之方,制奇之用,亦逊孙子,至太公及李卫公问答之说,左氏通鉴兵法之编以及《武备志》、《金汤十二筹》、《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诸书,各有发明。然兵无成法,善将者不在知书,《寰宇志》、《郡国利病》诸书专言险要可为运筹之一,助而非武功之本也,武功之本在于选将而已。

我朝龙兴,辽沈将士,云从其后,削平三藩,用兵西域,圣武布昭于今,为烈其时,统兵之臣,如图海、福康安诸人,亦皆垂绩旗,常蔚为名将。

陛下轸念时艰,先修武备,恭奉皇太后銮舆,校阅神机、火器、健锐、武胜祝营,盖将以仰承祖制,俯振士心,防患于未然,而威蠪于海外,可谓得用兵之要,不战而胜,不怒而威矣。

夏寿田认为:经武之方在于“武功之本在于选将而已”。

关于第三问绥边,全文如下:

制策又以惟徳动天,无远弗届,应及外夷归化之效。臣惟圣王之世风。不鸣条越,裳肃慎并时来享,不震而威,莫与比往矣。汉则匈奴冒顿请和亲,纲目书以为戒,其后遣兵出塞,封狼居胥,自矜盛德,然匈奴固未服也。虽陈汤矫制而击郅支,亦趁其危取之,西域未足矣言威也。诸葛亮折兵街亭,疏请自贬,是则遣将非人,马谡又不如陈汤矣。郭子仪李光弼同讨安史,假兵回纥,暂得其力,而终为唐患,又不如汉之所倚制匈奴矣。

圣祖仁皇帝谕云,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累,承平日久,务须安不忘危,当时四夷绥辑,海澨晏如,仁庙防患未然,如此则知回疆、蒙古,怀德畏威,罔有不服者,非由力征,必其所以感之者,深防之者,密也,天下世变日滋矣。陛下欲宵衣旰食于深宫之中,而使远洲遐域,稽首来庭,亦惟法祖而已耳。汉唐之策,又何足效哉?

夏寿田认为须居安思危,“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累”。又天真地认为“怀德畏威”,法祖宗之法可以解决问题。

关于第四问理财之道,全文如下:

制策又以《周礼》一书半论理财,而因及开源节流之效。臣惟理财之政,汉有均输之法,唐有左藏之储,刘晏之所经营,苏轼、曾巩之所取舍,究其要,归则节流之法,莫如裁兵而开源之道,莫如课农何也。内乱恒起于讥寒,外乱恒起于交涉,谷多则可以安内,饷足则可以御外。

高宗纯皇帝用兵连岁,威慑穷西所用兵,饷疑其多矣。然考当时天下常平谷额凡十九省,共谷四千八百余万,生之者众,而藏富于民,虽有兵兴,徧地皆饷。臣闻有兵多而国弱者,未有农多而国贫者也。夫以商立国者,荒服之陋也,以农立国,中夏之经也。五口通商以后,中土之富,恒不敌外夷,言理财者,夫以商敌商,救一日之所短,不如以农制商,伸万世之所长。周官具在,苟得其人,举而措之耳。书曰:非知之艰,行之维艰。

夏寿田认为:节流之道,在“莫如裁兵”“开源之道,莫如课农”。“以农制商”,通过裁军、课农,从而达到安内御外的效果。

殿试卷最后全文如下:

祖宗立法,精美完善,诚使严饬官吏,期于必行法不虚。建立无中阻斯,体国之长算,治世之大经,云纲举而目张,名徇而实核,虽古尧舜文武之治,何以加兹,若夫记诵,常谈仪文未节。野为华士,朝为具臣,非悉与荡除士气,何以日申,国势何由日振,是在陛下,作而新之,辨而正之,而后规模日远,事业日恢,则我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基此矣。臣未学新进,罔识忌讳,甘冒宸严,不胜战慓,陨越之至。臣谨对。

夏寿田强调:“祖宗立法,精美完善”,因此政治上可以看出其是主张保守成法的。

四、殿试卷的书法艺术

隋唐以来,由于科举考试的不断完善,实用书写主要以楷书为主,而且基本遵循规矩、平正的总基调。从唐代的“干禄体”,到明代的“台阁体”,再到清代的“馆阁体”、状元字,生动反映了这种书风的演进脉络。

古代文人参加科举考试,书法修养是基本功,参加殿试更需要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明清殿试卷的主要书法风格则是受“馆阁体”影响,字体方正圆润,讲究章法规矩。这与其参加殿试的心态谨慎、恭敬是分不开的,故不敢有任何狂狷之处,表现在书法上,则是“点画形态的完整、结构的谨严、章法的统一和墨法的一致”。

清朝皇帝向有注重殿试楷法之说,甚至到了“抑文重字”的程度。因而有的考生颇具才华且策文流畅,但由于不合楷法,或书法不佳,致使应试受挫,或未列优等。故对于“馆阁体”书风的批评声音历来不绝,不仅是因为它限制了文人对书法意趣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它发展极端,形成了“唯小楷取士”的错误选拔制度。

夏寿田殿试卷书法精湛,端正工稳,浓墨重笔,温醇儒雅,功底老练,可谓将“馆阁体”书风锤炼到炉火纯青之境,实属典范之作。

五、夏寿田殿试卷的前世今生

清代殿试于每科完成之后,新进士的策文原卷,即存于紫禁城东南隅的内阁大库,从此束诸高阁,由守卫严密监管,即便是学士大夫也难以进入,故罕有窥其美富者,夏寿田殿试卷也一同封存于此。一九〇九年,朝廷决定将内阁部分档案移交学部,以便对年久失修、濒临倒塌之库房进行维修。殿试卷则存入学部后楼。《申报》在一九〇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农历十月十六日)的《京师近事》写道:“今朝廷变法维新,革除旧习,昨谕内阁将历年积存之殿试卷、朝考卷、散馆折子等,一概抬出付之祖龙一炬。”“闻内阁司员及书吏人等,间有取得名人墨迹私藏以为珍玩者,亦保存国粹之意欤。”

夏寿田曾任学部图书馆总纂,学部是清末为取消科举而建立的主持全国学政的机构,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敬谨亲王府旧址设立。京师图书馆初建时,直属学部(即后之教育部),故名为学部图书馆。夏寿田殿试卷估计系此时流出,被其带回湖南老家,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征集,后拨入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总之,夏寿田殿试卷存世就此一份,是研究清代科举制度以及夏寿田个人事迹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具有极高的文献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