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画亦如观人
——读湘东画作有感

2022-07-03 07:17郑林生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2年5期
关键词:小景青绿国画

◆郑林生(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湘东和我属同龄人,曾在高校艺术教育职场低调低吟了40余年,是名副其实的“先生”。

不久前,我到湘东家的“画坊”造访。其画室不算大,但陈列的物件包罗万象,大多与艺术相关,既有从英国曼城淘来的颇有年代感的金属器皿,也有从非洲彼岸带来的原始木雕,当然更少不了本土的坛坛罐罐。除了书架上排列的专业书籍,更显眼的是散落在画案、画板、画架上的数十幅小尺寸山水小景。这些山水小景,给本来素雅的水墨画蒙上了古雅的六朝色彩,朱砂、石青、三绿在画中显得格外跳脱和醒目。

湘东的画以小景为主,虽无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长卷一泻千里的气势,也没有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长卷中刻意渲染的人间烟火,但画面却有着独立的构成元素和图式特征,让人过目难忘。

久居城市狭窄空间的城市人群,享受现代文明种种优越的同时也承受着各种焦灼和躁动。把目光投向田野,投向天空,投向远离喧嚣的大自然,让压力和焦虑得到释放,让心灵有所寄托,是不少智者的不二之选。

湘东的青绿山水,拾取的不仅是远离尘嚣的古镇村落,更是一种人文情怀。传统士大夫的农耕自然哲学和现代都市人群的农居村落的归属感,在湘东的画里找到了交织和共鸣。

山水画自古就有“方寸之内体百里之远”,且“可居可游可卧”“身临其境”的画诀,画幅虽小,格局却大。湘东的青绿山水,在都市与乡野之外,营造了另一个“在别处”的有“情绪”的民居村落小景,宜居,宜游,亦可闲卧。

民居村落是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理想的家居模式。崇尚自然和谐、乐天知命,也许是世人的精神和生活的归属。对于当下城市居住高层的人们来说,挂几幅接地气的居家小画,也许能有种脚踏实地的感觉。

湘东青绿山水画的“造景”充满着奇诡的梦想,其中有幅带祥云的画面,居家之上,白云苍狗,云卷云舒,似乎是守着理想的精神家园而显出盛世太平之景。

湘东作品的动机是显而易见的,这些画面中有意绕过了红砖碧瓦皇家园林,也见不到贵族庄园和华丽殿堂,而多是宜游宜居的乡村小道、民居小景。湘东作品观念有着较浓厚的传统民间绘画的元素,使用了诸多民众喜好的色彩,在造型上也采取略显夸张变形的装饰方法。这与其长期在设计艺术院校教学与设计艺术的熏陶有关联的。

其实他曾在艺术设计上颇有成就,严谨而精准的设计效果图都是徒手画就,可见其功力非同一般。而在山水画中重“意”的表现倾向,是一种艺术思维方法上个人意志的体现。宋代苏东坡有句名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意思就是说,中国传统士大夫绘画不讲究逼真,过多讲究绘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性,那只是幼儿的水平。传统绘画也有“界画”之说,就是借用尺子、工具来画亭台楼阁。而湘东所画屋舍多介于“工”和“意”之间,而更重于“意”。

湘东在高校任教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同时又研究版画艺术,所以其山水画小品既有平面设计构成极简主义的构图意向,又可见平涂浸染的表现技法,使其笔下作品更显得自由和洒脱。正如他自己所说,作品是艺术经验的叠加和重构,在对传统的青绿山水技法研究的同时,我尝试运用装饰造型的方法和装饰色彩的概念来实现自己作品的复合,以实现独具个性的情感和精神。

湘东热爱艺术和生活,是一个有很多故事的人。缜密而周全的做事习惯,使他往往能在困境中得到解脱。很难想象他在万水千山的艺术考察中一意孤行,自驾着自己改装的房车,与妻子一道走南闯北风餐露宿去丈量他们向往的土地。

他们去过湖南、安徽、江西、广西、福建、四川、贵州、云南等上百个古村古镇,通过画笔和相机留下的速写和影像难以计数。尤其是几万公里的异国他乡之行,从俄罗斯启程,途经30几个国家,路途难料之事时有发生,而他们都是坦然面对迎刃而解。数月之行回到故土,风尘仆仆如同大侠。短暂休整之后不久,又开启了国内西藏、新疆等的西域之行,远行到雪域高原、沙漠河滩戈壁,实在令人敬佩。

湘东作画,目识心记于自然,所以从他画中常常能见到一种令人敬畏的心性。观画亦观人,这也是观画之道。

背倚龙脉山的五宝田 国画 顾湘东

村居——径山风至 国画 顾湘东

丹碧辉映 国画 顾湘东

门前斜阳秋影 国画 顾湘东

深巷有人家 国画 顾湘东

武陵山舍满目春 国画 顾湘东

雨过春山绿如蓝 国画 顾湘东

猜你喜欢
小景青绿国画
青绿人家
国画《鲦鱼》
国画《鲿》
生命的源泉
——趵突小景
「金」风吹开一池莲 金银器中的池塘小景
林中小景
国画欣赏
凡设青绿 体要严重 气要轻清 青绿山水画法探源
仿古脱古 清代青绿山水画
春日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