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点染菩提心
——苏六朋朱砂绘禅师像琐谈

2022-07-03 07:17肖伊绯成都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2年5期
关键词:尊者罗浮山禅师

◆肖伊绯(成都)

苏六朋(1791—1862)

苏六朋(1791—1862),字枕琴、秋琴,号怎道人,广东顺德人,清代著名画家,尤擅诙谐辛辣的世风人物画,世人称其与苏仁山为“岭南画坛二苏”。少年的时候即喜爱绘画,他专程到罗浮山,拜宝积寺的名僧德堃和尚为师学习绘画。学成后,他来到广州,在城隍庙外摆摊卖画,并且以此养家为生。

苏六朋最擅长人物画,内容大多取材于都市生活中百姓的市井风俗、平凡生活,以及市民喜爱的传说故事。其笔下的小商贩、卖艺的盲人等人物形象逼真,一嗔一喜一忧一乐,或动或静或憨或诈的各种人物,神情与心态均丝丝入扣、笔笔传神,真实描绘出社会日常生活中各种层面的人物。人物体系与衣褶的线描,清净脱俗灵动飘逸,甚具大手笔之神韵。苏氏画作传布广泛,收藏者众,其代表作均珍藏于各地博物馆中,如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的《盲人打斗图》和《东山报捷图》,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罗浮山水图》和《通宝图》等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苏六朋的早期作品,尤其是罗浮山期间的习作世所罕见,其题材、技法、风格均无从参考。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作品,均是其艺术风格成熟期的作品,早期作品寻之不易。笔者有幸于广东一居士家中,得观苏氏早期作品,均为小幅白描人物,描绘内容均为禅师像,且七幅画像皆为朱砂绘制,钤“枕琴”(阳文)、“苏六朋”(白文)两印,弥足珍贵。

从这七幅朱砂禅师像来看,苏六朋的人物画技法最早应取法于佛教画像,之后方逐步推展到市井百态、俗家生活中去。关于苏六朋早年的情况,由于史料的阙如,几乎无从得知。有史记载的苏氏最早的从艺经历,是从他到罗浮山读书并学画开始的。当时罗浮山宝积寺有一位画僧叫德堃,是苏氏绘画的启蒙恩师。画僧原姓李,字载山,号罗浮画禅,江西人。在嘉庆年间来到罗浮山,在宝积寺参禅、作画、授徒,晚年则为广州惠福路大佛寺住持。德堃因其兼善绘事,所以在僧、俗两界颇负盛名,人们甚至将他比作晚唐时期擅长绘制罗汉像的著名禅僧贯休。德堃所画人物线条简洁,笔致超逸,人物尤以简笔、白描居多,“以写道释为宜,意近古朴”。后来苏六朋在绘画技巧甚至在题材上均与其师有很多的相通之处,这七幅朱砂禅师像就可以作此鉴证。现将其画作内容、题款及简略考证概述如下。

款署“鸠摩罗多尊者,仿马和之画”

鸠摩罗多尊者,又作鸠摩暹多、鸠摩罗陀、鸠摩罗驮、矩摩逻陀、拘摩罗逻多、究摩罗陀。意译作童受、童首、豪童、童子。 据《大唐西域记》载,生于呾叉始罗国。时人以“日出论师”尊称之,而与马鸣、龙树、提婆并号“四日照世”。制论凡十数部,并盛宣行,被尊为经部本师、付法藏第十八祖、禅宗第十九祖。

马和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中登第,官工部侍郎。他是南宋著名画家,擅画人物、佛像、山水,善用柳叶描法,行笔飘逸,着色轻淡,人称“小吴生”(吴生指唐吴道子)。宋高宗、孝宗每写《诗经》,均命其补图。

此幅图中,尊者坐草垫之上,左手遮半脸,神态闲舒,仪态安然。苏六朋在此幅习作中,师法马和之的“柳叶描”,主要用于尊者坐下的草垫,构思巧妙,颇具慧识。

第一幅款署“鸠摩罗多尊者,仿马和之画”

第二幅款署“华严三祖贤首法藏禅师,仿明人画法”

款署“华严三祖贤首法藏禅师,仿明人画法”

法藏大师,唐代高僧,康居国人,至祖父始迁居长安,故以康为姓,为严宗三祖。十七岁入太白山学佛,后从智俨听讲华严经,深受智俨赞赏,二十八岁才出家为沙弥。上元元年,奉诏在太原寺讲华严经。后诏京师十大德为授具足戒,并赐号贤首。从此以后经常参加翻译、讲经、著述。先后和地婆诃罗、提云般若、实叉难陀、菩提流志等共译事,特别对华严经的翻译贡献最大;亦于华严经研究最深,前后讲说华严经三十余次,将智俨所创的教相和观行做了详尽的发挥,成为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世称贤首国师。

第三幅款署“阇祗多尊者之二,仿宋人笔意”

此幅画中禅师,交臂于身后,微侧转身,呵一口长气。姿态闲舒,线条简练;画人物虽不着面目,却颇具禅心。后世评论家称苏六朋为“中国漫画之父”,从此幅简笔禅师像中可见一斑。

款署“阇祗多尊者之二,仿宋人笔意”

款中所署尊者可能即为禅宗第二十祖的阇夜多尊者。北天竺国人,智慧渊冲,化导无量。后至罗阅城,数扬顿教。彼有学众,唯尚辩论。为之首者,名婆修盘头。常一食不卧,六时礼佛,清净无欲,为众所归。

此幅画中尊者,坐于山石之上,须发皆老,面带微笑,赤足交脚,一手持拂尘,一手闲放。山石衣纹,简明勾勒;而于面容,却细微入理,颇为精工,有宋本院画风格。这一习作,也正体现了苏六朋扎实的铁线描及工笔画的基础,为后来的人物造型创新奠定了良好的技法基础。

款署“石中乘禅师,减笔法写”

款中所署禅师可能即为石车乘禅师,即通乘禅师(1593—1638),明代临济宗僧,浙江金华人,俗姓朱,字石车,世称石车通乘禅师。年二十六,依天真海藏出家,受具足戒于云门,遍参知识,后至金栗寺谒密云圆悟,得其心印,执侍七载。崇祯四年(1631),出住杭州童光山之隆庆寺,后继席金栗,开法弘化,广度群迷。崇祯十一年示寂,世寿四十六。

此幅画中禅师,表情肃然,身侧经书堆积,双手举经书于目前,作注目研读状。笔法朴实,将中年禅师的勤习精进描绘如实。与前几幅的高逸微妙风格不同,此幅习作已初露平实入俗之态,为后来的市井俗世描绘开一端倪。

第四幅款署“石中乘禅师,减笔法写”

第五幅款署“伽耶合多尊者,法龙眠上人意”

款署“伽耶合多尊者,法龙眠上人意”

款中所署尊者,可能即为伽耶迦叶尊者,生于中印度摩揭陀国之伽耶近郊。伽耶,城名,意译为象城,位于尼连禅河边,离菩提场不远。据《法华经·涌出品》: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善提。因伽耶伽叶一直在此城修道,以其所住城为名。

李龙眠(1049—1106),即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以画人马成北宋一代宗师,史称人物出于吴道子而足与韩干相颉颃,亦擅长画山水佛像。李氏有十六罗汉像存世,画风高古,与五代名僧贯休所绘罗汉图不相伯仲。

此幅画中尊者席地而座,身侧有高台,上立圆镜一面。尊者侧身而转,视向镜台。笔法简明,禅机暗伏。观此减笔习作,不类李龙眠之技法,而得李龙眠之禅意。故款署“法龙眠上人意”,自别有意趣,非技法、笔法之可经。由此幅作品观之,苏六朋的人物画技法渐入佳境,重意趣之创变而非墨守传统笔法、技法。

款署“幻休常润禅师,仿赵仲 意”

常润禅师(?—1585),明代曹洞宗僧,南昌(江西)进贤人,俗姓黄,字大千,号幻休,世称幻休常润禅师。幼入伏牛山礼坦然平出家,越三载而质疑未决,遂南游径山,参谒万松林,复参礼大方莲,不得所契,闻小山宗书之法道异于诸方,遂往宗镜庵参谒之,得嗣其法。宗书示寂后,应众之请,于神宗万历二年(1574)继席少林,力荷大法,以道自任,入室者二百七十人。于万历十三年四月示寂,世寿不详。

赵仲 ,字存道。官至保康军节度使观察留后,追封荣国公,喜绘画,以人物擅长。其作品存世不多,所见者皆工细精致,长于线描。

此幅画中禅师,衣袂飘飘,赤足立于地,似于江边等渡船之意。侧侍一居士,为其扶杖拈钵,生态生动,皆如俗世生活一般。禅师与居士皆面带微笑,绝非扮作庄严,而实于看似平实中蕴含哲理。

款署“姬秦罗什法师,仿马远画法”

款中所署“罗什法师”,即鸠摩罗什(344—413),后秦高僧,与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法华》《维摩》《阿弥陀》《金刚》等经和《中》《百》《十二门》大智度》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睿,时称“四圣”。

第六幅款署“幻休常润禅师,仿赵仲 意”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县附近),侨寓钱塘(今浙江杭州)。他是南宋著名画家,曾任画院待诏,其父世荣、伯父公显、兄逵,都是画院画家。初师李唐,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曾作《孔子像》,孔子身着长袍,拱手而立,沉静肃穆,若有所思,神情十分生动。善用秃笔写衣纹,简练概括,线条劲拔,寥寥数笔,形神毕现,设色浅淡,韵味高雅。

此幅画中法师,衣袂微荡,一手持钵微伸,一手拈指交于肩侧,作化缘状。苏六朋以马远画法来作这幅鸠摩罗什像,耐人寻味。画像衣纹繁密,若水纹拂摇,马远以擅画水云著称,苏氏当为取法其水云笔法而作画像之衣纹。而除却衣纹技法之外,苏氏自取蹊径,自抒胸怀,把一个万世景仰的译经大师描画成一位正在化缘的青年和尚模样,其师法古人而取意自然的艺术风格已跃然纸上。

第七幅款署“姬秦罗什法师,仿马远画法”

纵观这七幅禅师像,取材自中国佛教的禅宗祖师、宗门领袖、译经大师等不一而足,题材来源可谓广泛;绘画笔法则取法自宋李龙眠、赵仲间、马远、马和之等,可谓师出多门、博采众长。苏六朋师宋人技法为多,而于高古者如吴道子、阎立本、贯休等人物画技法却未拈提半字,这亦与宋人院画可工其细腻、宋文人画可习其意趣的两大优势有关。正是扎根于工笔人物的细腻传神,与在此基础之上的人物造型意味趣味上的创新,成就了苏六朋的人物绘画之独特风格。这种技法上的传承与立意上的创新,在这七幅禅师像中已经淋漓尽致地现出来。

苏六朋在罗浮山读书并学画,这一段佛缘,也是其艺术生涯的起点。关于他的师父画僧德堃,汪兆镛编撰的《岭南画征略》记:“德堃,字载山,本姓李,江西人。嘉庆间居罗浮宝积寺,清苦自适。能诗。工画人物,亦善写照。”其后并附《留庵随笔》语:“广州六榕寺、肇庆梅庵均有德堃自描佛相人物,笔致超逸,晚岁为大佛寺(位于现广州市惠福东路)住持。” 考光绪版的《罗浮志补》,对德堃亦有以下记载:“字载山,江西人,于延祥寺(位于罗浮山)削发,能诗,善画人物,时比之贯休,道光间重修宝积寺。”

在这样一种佛慧常照、心性常静的宗教环境中,正值青少年时代的苏六朋自然孕育出与普通习画者不同的一份空灵与透澈。加之德堃老师的言传身教、悉心指导,苏六朋在罗浮山学艺数年,笔师造化、法师前人,摹古讽世的高妙作品终于在此后崭露奇葩。这七幅弥足珍贵的早期习作,将这份佛缘、一颗禅心点染鲜妍。历经百年的朱砂融洽于毫端,写照的不单是人间意态,更多的则是禅心意趣;关照的不仅是禅门高风,更多的还是洞澈人生的直朴感悟吧。

老少图 苏六朋(晚期作品)

麻姑遇仙图 苏六朋(晚期作品)

知音图 苏六朋(晚期作品)

指画群仙图 苏六朋(晚期作品)

猜你喜欢
尊者罗浮山禅师
降龙尊者
罗浮山与岭南道教
基于SWOT分析的罗浮山茶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
博罗·罗浮山
一个苦者对禅师说
读郑重《十八应真像册》
解读:诗情画意涌罗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