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素材活用(三)

2022-07-03 23:56乐耳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14期
关键词:个人得失秦师曾皙

乐耳

课文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文章在平易事中信手勾勒出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文中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这次讨论中,孔子表现出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高超的教学艺术。

经典解读

角度一:德治为治国之本。

在《侍坐》里,子路的为政理想在治军,想带出一支能战斗、守军规的队伍;冉有的志在治财,希望在经济上有所作为。他们的志向没有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再看《论语·颜渊》篇之七中所记“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可以看出,在孔子的政治理念中,军事治理和经济治理两个方面固然都很重要,但与“为政以德、取信于民”这样的德治相比,它们只在末位。因此,子路和冉有得不到老师的高度评价,是必然的。

角度二:人应成为有大格局的大才。

思想家王阳明指出:子路、冉有和公西华三人均将自己定位于处在一定层次,能够承担某一具体职务的对国家有用的人,即追求人的“器皿”之用。此种理想固然也不错,但一个人倘若给自己外在的事业如此定位,那么在人格上,也很难去追求君子之道和君子全德,终究难具君子的圆满天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缺乏高尚而卓越的天下情怀,不仅不能很好地“治平”,甚至连“修齐”之事也做不好。

运用示例:在《侍坐》中曾点的志向看似是游玩赏乐,有些“不正经”,实际上他的志向非常正经,是“不器之志”,也就是“有着大格局的志向”。说得透辟些,曾点是想将当下乱世改造成大同社会,南宋大学者朱熹也看清了这一点,所以他夸赞说:“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人以天下为己任,即有成“参天大木”之可能,于我亦“与点也”。

课文二:《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全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经典解读

角度一:审时度势,于中取利。

晋、秦围郑在于晋国列出的“无礼于晋”“贰于楚”,也就是说,郑国被围本与秦无关,而有意思的是,秦、晋之间是存在过矛盾的。烛之武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就利用这个矛盾说退秦兵。他的说辞非常巧妙:紧紧抓住秦、晋之间的矛盾,就亡郑和舍郑究竟对谁有利这个问题,处处从秦的利害上立言。他反复陈述己见:先说亡郑对秦无益,再说亡郑对秦有害,三说舍郑对秦有益,四举事例说明晋曾负秦,五说晋得郑后必将“阙秦”。由于烛之武说得有理有据,而且层层深入,委婉透彻,所以秦穆公心悦诚服,不但撤兵,而且与郑结盟,还派兵助郑防晋。烛之武之智,令人赞叹。

角度二: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

《烛之武退秦师》中郑文公派遣烛之武说秦时,烛之武虽曾因未被重用而有意見,但国家危难之际,他放下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接受派遣。而且,他是在被包围的情况下,只身一人“夜缒而出”的,这是非常危险的。这些都表现了他可贵的爱国精神。

运用示例: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那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

(编辑:关晓星)

猜你喜欢
个人得失秦师曾皙
解读《论语》
以本为本缘本溯因
算了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张闻天家风不计个人得失,凡事尽善尽美
宽容
曾皙,我心目中的诗人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礼与利的契合:也谈《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重点
从成语“秦晋之好”看《烛之武退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