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梁
唐代诗人贾岛的《剑客》一诗中有这样两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对于同学们而言,十年寒窗,就是为了高考考场上展示霜刃。可是在作文上,许多同学却有种种疑惑:我要怎么做才能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为什么我用了与别人一样的素材,得分却比别人少呢?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写作上的一些弱点,可是怎么做才能强化呢?
按照阅卷标准,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主要是从内容、表达和特征这三个版块来评判,但在实际阅卷中,阅卷老师阅一篇作文基本是在一分钟内,基本无暇细品,在这非常短的时间里,我们必须知道怎么做才能尽可能地多得分。
这里给同学们的对策是:以“四有”,赢“三块”。
“四有”是:言之有理——逻辑;言之有物——充实;言之有文——文采;言之有序——条理。
“三块”是:内容、表达和特征。
一、言之有理——逻辑
议论文最重要的是讲道理,就是使论证分析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符合逻辑,而不沦为文字游戏,堕为诡辩。议论文的“讲理”要一步步,一层层,这样才能把一个问题解决,“蛮不讲理”地“我说什么就是什么”,并不能解除读者“为什么”的疑惑。
2021年,张桂梅校长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荣誉称号,有的同学们在写作文时把张桂梅的教育成就罗列了一片,浓墨渲染了她多难多苦,赞叹社会各界对她的诸多称赞,然后就得出了结论:她获得这样的荣誉称号是实至名归的,我们要向她学习。
可是,她是女子高中的校长,如果说她获得的是教育方面的荣誉,大家都能看出来,可她这次获得的是“全国脱贫攻坚奖”啊,她没有像毛相林一样改善贫困地区的面貌,怎么能获这个奖呢?因此,上面那些同學的作文就是“言之无理”的,缺乏逻辑性的,是没有因果关系的。
如果我们这样议论:
贫穷,是人类文明的痼疾。它像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的匮乏,还有精神的沮丧和对生命的否定。在经历一辈又一辈艰难却又无果的抗争后,贫困者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命运。张桂梅的所做所为,恰恰就是首先从最根本的地方——精神——来重新燃起贫困者改变命运的希望与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讲,张桂梅做的是一件最伟大的脱贫工程!
同学们,这样议论,是不是就让人理解了她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荣誉称号的正当性了呢?所以,写作文一定要言之有理。
二、言之有物——充实
文章内容要丰富充实,这一点的要求有三:一是不能少,二是不能干,三是不能乱。许多同学对丰富充实的理解就是“素材多”,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丰富应该是不同类型、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有机组合。
比如有同学写“家国情怀”用了孟晚舟的例子,写华为被打压、国人的支持和美国的霸权,用的都是直接从新闻中摘下来的例子,这样写真的是丰富充实吗?这样的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结合,更像新闻的摘抄拼凑。
作为对比,同学们不妨看看以下例段:
孟晚舟女士曾这样解读汉字“灯”:“灯,左‘火右‘丁,火是希望,丁是人本。有你们的地方,就有万家灯火,荧荧光芒是温暖,更是方向,总能在黑暗中给予我们信念的力量。亲爱的你们,这些温暖都是照亮我前行的灯塔!”火是希望,丁是人本;万家灯火,力量之源!这是孟晚舟的个人之幸,更是这个时代之幸!
这样的文章,有新闻事件,有汉字解读,有文化渊源,有人文情怀,我们可以读出属于中国人的浓浓的文化性格以及温馨的家国情怀。
三、言之有文——文采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缺乏文采会让文章读来枯燥无味,阅卷老师看到这样的文字只会一眼扫过,内心除了厌倦就是厌弃,丝毫没有给高分的冲动。同学们想一想,自己在叙事时,能不能有些波澜?在写景时,能不能尽可能有形态有颜色有声音有温度有动作?在抒情时,能不能做到借助景、物、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在写下文字时,能不能有意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一些同学在写武汉抗疫成功的时候,只会引用新闻中的各种数据、专家的各种访谈、市民的种种反应……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文采有多少呢?
作为对比,请看以下文字:
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浮着夕阳洒下的碎金,几艘渡轮缓缓地漂着,偶尔发出悠长的汽笛声,极目远眺那片烧了满天的红色云霞,像是一团燃烧在长江上的火。虽说是水景,可这里和江南水乡完全不同,这里是大江大湖,充满了热辣潇洒的江湖气。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武汉——不屈,不死;武汉——重启,重生!
这样的文字,景有形、声、色、动,情有感染力,理有说服力,更有比喻、对比、通感、引用等修辞手法,读来让人感觉文采斐然。
四、言之有序——条理
刘邦评价张良的功劳时说他“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们说作文也需要运筹帷幄,其实就是要将手中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优整合,尽可能地让它们清晰、严谨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感悟。实际最怕的是,自己明明一肚子东西要写,写完了却觉得要么没表达好,要么没表达全,要么没表达顺,总之就是表达辜负了自己的才华。对于阅卷老师来说,最能体现你的才华的,其实就是条理——也就是文章的思路与结构。
许多同学写“学习”主题的作文时,总是习惯性地讲一番“学习令人进步”的道理,基本上是比较笼统的,这样“一团麻”式的行文结构,常常无法清晰准确地表达作者观点,但有位同学是这样做的:
将《论语》中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设为总论点,然后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设为第一层,即物质生活不可拖累精神追求;将“敏于事而慎于言”设为第二层,即多实干少空谈;将“就有道而正焉”设为第三层,即向他人学习修正提升自己。这样就将文章写成了“总分总”式结构,分论点之间体现并列关系。
可以想象,这样的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阅读老师读来一定酣畅淋漓,自然也愿意给高分了!
总之,如果同学们充分做到“四有”,是可以全方位赢得“三块”的。
(编辑:于智博)BD1B2699-CC34-4C88-A847-997E59DE5E5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