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鸿华
摘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本文针对目前后疫情时代航空维修技能人才的培养难题,分析了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航空维修技能人才培养的困境,以面向航空航天产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提出“岗课赛证”四位一体与“三全育人”改革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航空航天产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航空维修;人才培养模式;岗课赛证
Keywords:aviation maintenance;talent training mode;post course competition certificate
0 引言
为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019年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明确提出深化“三教”改革,“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随着我国高精尖产业的快速发展,技能型人才需要进一步适应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快速变革的步伐,传统的工学交替、跟(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急需与时俱进,积极求变。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着全球民航运输行业,对航空维修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面对这些势在必行的改革和困境,我校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重构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为培养目标,构建“岗课赛证”四位一体和“三全育人”改革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企業输送优秀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1 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1.1 大多数高职院校无法形成航空维修专业群
飞机机电设备维修是航空维修产业中的核心专业,主要面向航空领域机械、电子、发动机和结构维修技术技能岗位,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属于航空运输类,与飞机电子设备维修、飞机部件维修、通用航空器维修、飞机结构修理等专业形成航空维修专业群[1]。目前,国内有100多家高职院校开设了飞机维修相关专业,除几家传统航空职业院校外,很多高职院校航空维修相关专业成立时间晚,专业单一,无法形成特色专业群。
1.2 航空维修设备投入高,人才培养周期长
培养航空维修专业技能人才需要大量的设备投入,包括基础实训设备和专用实训设备。基础实训设备可以依托学校原有的机械、液压、电工电子类实训设备,这些设备通用性好,可为高职院校开设航空维修专业奠定基础。但是航空维修还需要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实训设备,如航空发动机、起落架、辅助动力装置等,按照CCAR-147部的规定,还需要一架民航客机。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航空维修专业都不具备这些实训设备。
1.3 师资力量极其薄弱
航空维修专业对专职师资的要求高[2],需要教师在飞行器飞行原理、机械、电子电气、英语等学科方面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航空类专业的研究生从事航空维修工作的非常少,应届毕业生的理论功底扎实却没有航空维修实践经验,而从事航空维修专业的人员相对学历较低,维修经验丰富但缺乏教学理论和能力,理实脱节。大量的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很多都完全没有航空维修经验,多是从汽车类、机械类转型而来,导致跨专业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脱节,造成培养的学生无法快速适应航空维修工作。
1.4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不够深入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高职院校航空维修专业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不够深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企业角度看,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他们不愿意将精力投入到校企合作项目中,更不愿意长时间投入经费和设备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同时,企业生产经营往往有其商业和技术秘密,也不愿与学校紧密合作。从学校角度看,学校虽然热衷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但是合作的深度不够,只停留在初级阶段,培养的学生并没有完全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因此,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双方全面协同培养育人的模式还没有形成。
1.5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航空维修行业不景气
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还在持续影响民航业发展,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发布全球航空业绩预测,到2022年全球航空业需求将恢复到2019的61%水平,航空货运需求预计在2022年比2019年提升13.2%,全行业整体持续处于亏损状态[3]。2020年,国内航司的国内航班执飞呈“深V”形,国际航班执飞却持续疲软,呈“L形”走势。2021年,国内航线航班量已超越2019年同期,但是国际航班量相对2019年同期呈断崖式下跌[4]。
疫情的持续蔓延导致全球多家航空公司破产或停业[5],多家航空公司与其他企业合作,暂时安置员工就业,等待着“活下来”。同样,依赖民航运输的航空维修产业也受到了重大冲击,民航维修市场的恢复需要数年,预测要到2025年才能完全恢复[6]。
因此,我校开展了高职院校航空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注重校企合作、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育,特别是在国家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实现课证融通、赛岗融通,构建“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联合育人体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贴合职业岗位为目标,依靠多方位、宽口径专业培养体系,在后疫情时代的大环境下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落实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2 人才培养方案的岗位需求和能力调研
为了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启动了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需求。首先进行了广泛调研,涉及航空维修业、航空航天制造业、老牌航空维修专业院校等近10家单位,主要从技能人才招聘岗位、工种、素质、知识、技能、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思政教育等方面进行交流访谈。主要调研成果如下:
1)航空维修企业和航空航天制造企业的岗位工种需求基本相似,主要是总装总调、部装、钳工、数控加工、机械电子、材料成型、检验等工种。
2)航空航天企业对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要求基本相同,应掌握机械、液压、电工电子、飞行器飞行原理和发动机基本原理。
3)均强调金工基本技能,应具备钳工、钣金、装调能力、准确规范的动手操作技能;熟练使用常见工具、量具,熟悉相关规范和检验方法;具有航空器维修基本技能及飞机维修实习经历。同时,提出实作课程与竞赛融通,具有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4)不论是企业还是院校,均强调学生的职业素养,应具备良好的职业品德、爱国情怀,对国家忠诚,注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风严谨、诚信可靠、爱岗敬业。其中,航天企业提出要加强国防、航天文化教育和质量管理体系教育。
5)航空维修业和航空航天制造业有岗位需求,可以接受毕业生,并考虑采用联合培养的模式。
3 构建“岗课赛证”模式下的新型航空维修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3.1 以行业岗位标准为导向,促进岗位和课程融合的培养模式
通过调研访谈,决定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均依托岗位和工种的需求来制定,以岗位要求和工种需求来确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既充分体现航空维修岗位和航空航天制造岗位的共性需求,又突出层次差别,侧重民航维修特点。例如,设置大学物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电工技术、电子技术、配合与公差等技能基础课程,能够适应航空航天各类技能岗位基础理论知识要求;航空航天概论、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原理课程能够让学生对航空航天飞行器专业有了基础认知。考虑到民航维修行业需要面对大量的英文维修手册,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学习力度和深度,以更好地适应民航维修岗位需求。
3.2 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课证融通的培养模式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行“1+X”证书制度,将学历教育和职业岗位无缝对接,是国内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紧密联系的重要桥梁,既能评价学历课程体系是否符合学历教育,又能反映行业岗位需求,是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例如,我校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机械制图、工程设计表达等课程与“机械制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紧密结合,飞机机电设备拆装及工具课程与“飞机铆接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职业规划和兴趣选择“1+X”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提升学生的技能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
3.3 以赛促学,以赛促就业,实现课赛融合的培养模式
我校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将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竞赛相结合,以高技能展示平台促进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以高质量大赛引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形成校级赛、地方赛或市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级赛项制度,并投入训练和参赛经费。学生通过校级赛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并从中选拔优秀选手参加更高级别的赛项。在课程体系中,航空涡轮发动机原理和实训、飞机机电设备拆装及工具等课程紧密联系国内航空维修赛项,如京津冀航空职业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飞机发动机拆装调试与维修赛项等。通过竞赛内容设置,开发课程体系和教材,起到“以赛促学、以赛促就业”的作用。
3.4 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产教融合深度
航空维修技能人才培养投入的设备和培养经费都较高,传统“工学结合”采用的是“学校理论学习+企业跟顶岗”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停留在校企合作的低层次阶段,合作深度远远不够,存在学做脱节、理实一体化程度不充分等问题。我校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与企业合作,按照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中的要求,共享实训设备和教学师资,开展课程标准制定,对航空器维修基础理论知识和维修技能进行规范训练,训练项目均按照工卡进行实际维修训练,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工作场景,以更好地适应航空航天行业的岗位要求,实现“理实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5 以行践知,深入落实“三全育人”改革
航空人才培养需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践行“三全育人”模式,加强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价值理念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深入理解“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报国精神内涵。在我校航空维修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专业航空文化认知和实践认知,教师团队通过党建引领专业建设和教学,参观中国航空博物馆、AMECO和航空维修基地,领略航空文化、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领略航空系列工匠胡双钱、王伟等高超的技能技艺,党支部不断探索“党建引领、立德树人、航空报国、爱岗敬业”的匠人匠心的培育工程,对航空制造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进行诠释,致力于培养航空航天产业的大国工匠。
4 结束语
本文以航空航天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重构航空维修人才培养方案模式。“岗课赛证”的有机融合,将课程知识、技能、竞赛、证书有机融入岗位,学生就业面向的岗位更加灵活,职业适应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提升,就业信心不断增强。目前,我校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大二的大部分学生已被航空航天单位提前定向锁定,不断促进了航空航天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了航空航天产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昌昊.“产教融合”视域下航空维修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7(1):1-3,31.
[2]孙佳明.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山东工业技术,2019(10):49-52.
[3]魏君.缓慢复苏中的全球民航市场[J].大飞机,2021(10):62-66.
[4]朱晓星.新冠疫情对中国民航业的影响分析及应对建议——基于民航客货运大数据[J].民航管理,2021(9):69-73.
[5]李义东.浅析疫情对民航业的影响及航空公司应对之策[J].民航管理,2020(4):10-14.
[6]任淑霞.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民航MRO市场的影响研判[J].航空维修与工程,2020(5):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