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明 李萌
创作背景
重阳节来临前夕,我们通过发放“重阳节文化”亲子活动单,鼓励幼儿与家长收集重阳节由来、习俗、诗句等节日文化材料。返园后,利用晨谈活动,我们又鼓励幼儿大胆分享自己所收集的信息。如“我收集到与重阳节有关的古诗,重阳节要帮助老人,重阳节登高,看菊花”等。之后,我们将幼儿表述的内容与教育教学目标相融合,最终创作重阳节主题儿歌《我陪奶奶赏菊花》。儿歌第一段歌词中,体现了重阳节的时间为农历九月初九以及插茱萸、赏菊花、登高、敬老的习俗。同时,歌词中出现的“遍插茱萸”和“红叶漫山映落霞”,分别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宋代汪元量的《九月九日赏红叶二首》,让孩子们感受重阳文化的同时,也感受我国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儿歌的副歌部分“奶奶啊,您快坐下。奶奶啊,您歇会儿吧。我要为奶奶沏上一杯茶,我陪奶奶赏菊花”,描绘出幼儿孝敬老人时的有爱场景,不仅引导幼儿学会称尊长的敬语——“您”,也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敬老美德。
活动建议
这首歌曲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开放性。所以,在歌曲的学习过程中,难点主要体现在如何让幼儿理解、记忆“红叶漫山映落霞”这句歌词。为此,我们通过起床、进餐环节播放教师录制的《九月九日赏红叶二首》音频,帮助幼儿获得关于此诗的初步经验,以突破活动难点。幼儿在欣赏过程中也会对“茱萸”表示不解,所以教师可事先准备好茱萸的图片,帮助幼儿认识茱萸。在幼儿能完整演唱歌曲以后,我们结合歌词内容继续引导幼儿进行歌曲表演,并在重阳节当日与家长携手,开展“我为长辈沏杯茶”主题敬老活动。幼儿可以将歌词中的“奶奶”替换成爷爷、姥爷或姥姥,在深情演唱中,也让祖辈们收获一个难忘的重阳节。
创作背景
中秋节前夕,我们以“了解中秋”为主题开展社会活动,帮助幼儿获得关于中秋节习俗的相关经验,如吃月饼、看月亮、挂花灯、猜灯谜、喝桂花酒等。之后,我将幼儿的言语表述整合、修饰成词:“中秋节,月儿圆,吃月饼呀,盼丰年。中秋节,月饼甜,品桂花酒,尝桂圆。猜灯谜呀,笑开颜。赏月亮呀,享盛宴。”但和孩子们诵读一段时间后发现,歌词中未体现出中秋最重要的情感成分,所以我们在最后续编一句“花灯挂房檐,中秋相聚乐团圆”,让幼儿感受中秋阖家团圆之意。通过日常的感受,观察到孩子们对歌词内容兴趣越来越浓厚,我们便将其谱曲成歌。
活动建议
我们基于此儿歌开展了歌唱活动,幼儿对把自己的语言编成歌曲唱出来,特别感兴趣。但在理解歌词内容过程中发现,幼儿较难理解盼丰年、品桂花酒、享盛宴的含义。因此,在开展歌唱活动前,我们通过视频、图片和教师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加之这首儿歌的附点较多,幼儿在演唱到附点处时,出现时值不足现象。为此,教师在范唱过程中,运用声势、动作,重点强调附点处的节奏变化,帮助幼儿能用基本准确的节奏演唱歌曲。
创作背景
幼儿对筷子的熟练使用是手部动作灵活协调的体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5~6岁幼儿应熟练地使用筷子。为此,我们抓住幼儿進餐工具由使用勺子过渡为筷子的关键节点,开展“筷蕴文化,一双千年”主题探究活动。幼儿通过探究筷子的名字、由来、形态、意义以及设计筷子、筷子游戏等内容,感受筷子文化的魅力。活动结束后,教师将主题活动中幼儿所获得的经验,如一根筷子七寸六分长,筷子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多根筷子在一起不易折断等作为歌词创作的重要源泉,儿歌《筷子》就这样应运而生。
活动建议
学唱中发现,仅仅通过一次教学活动学唱这首歌曲相对较难。幼儿很难理解“阴阳、七寸六分、圆与方、团结、源远流长”这些歌词的含义。所以,教师需要结合筷子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与幼儿一起通过观察、收集、操作,探索筷子有多长,七寸六分代表着什么,筷子与团结的关系,筷子为何一头圆来一头方,筷子与阴阳有什么关系等内容。当幼儿获得上述问题指向的经验时,完整演唱便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