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东
易志坚——“点”沙成土瓜果香
易志坚,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作为长期从事力学、道路、桥梁、材料等学科教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易志坚的兴趣本来与沙漠没有关系,但是韧性聚合物混凝土路面研究成功促使他思考:从颗粒物质到混凝土是状态的改变,机理是约束(物理学名词)决定了颗粒物质的状态;如果将这种机理应用到沙漠,能否使沙子聚合而具有土壤的特性,从而实现对沙漠的治理呢?他由此开始了长期的研究尝试。在经历一系列痛苦的失败后,他带领团队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在,在易志坚团队“点沙成土”技术的支撑下,令人惊艳不已的“沙漠农业”图景正展现在人们面前。
适用话题:面对失败;屡败屡战;有志者事竟成;团队精神;奇迹的背后……
运用示例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古往今来,蒲松龄的这副自勉联不知激励了多少人。这也让人们懂得意志的重要性。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获奖者易志坚正如他名字的谐音“意志坚”一样,执着于“点沙成土”技术的研究,最终让“荒滩变绿洲,沙漠瓜果香”的梦想奇迹般地变成了现实。
李德仁——遥感测量闯“高分”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作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体系的开创者,李德仁领衔科研团队建成了自主可控的天空地高分辨率遥感系统,使中国遥感卫星赶上了世界水平,相关创新成果摘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我们的传统就是要把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要解决国家的需求,但是还要走在世界学科的前沿。”在李德仁看来,科学的进步要靠各个国家共同推动,科学家之间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这个精神是永恒的。”但他也表示,科学家是有国家的,“要热爱祖国,为国家的富强做贡献,为学科做贡献。”
适用话题:创新;爱国;家国情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运用示例
“碧血丹心铸丰碑。”自古自来,中国都不乏有家国情怀的人。仰望历史的天空,家国情怀熠熠生辉;跨越时间的长河,家国情怀绵绵不断。从历史到现实,家国的书写、大我的境界,始终激励着人们勇毅前行。荣获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的李德仁院士就把爱国主义内化于心,从而成为了科学攻坚战中的一个尖兵。他将至真至深的家国情怀,升华为忘我的科研。
赵淳生——超声动力探月宫
赵淳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机械工程专家。2020年12月17日,随着“嫦娥五号”返回舱成功在预定区域着陆,中国首次月面取样返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为此次任务立下汗马功劳的重大装备之一,就是“嫦娥五号”探测器上用于光谱仪驱动与控制的超声电机,而赵淳生就是该装备的领衔研制者。从2013年实施的“嫦娥三号”任务开始,赵淳生团队研制的超声电机就在中国航天任务中大放异彩。超声电机应用前景非常广泛,赵淳生的创新成果将持续推动中国诸多产业领域不断迈向更高水平。赵淳生表示:“我一定把这超声电机应用到极致。我还要做出来成千上万的超声电机,不仅在国内使用,还要进一步做到国际上去!”
适用话题:知难而上;航天精神;工匠精神;不断超越;精益求精……
运用示例
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匠心。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获奖者赵淳生就让人们见识了什么叫匠心。尽管他和他的团队所研制的超声电机已经在中国航天任务中大放异彩,但他依然表示:“我一定把这超声电机应用到极致,我还要做出来成千上万的超声电机,不仅在国内使用,还要进一步做到国际上去!”如此的决心,着实令人叹服。
庄文颖——四十八载为识“菌”
庄文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文颖盘菌属”“海庄文颖氏菌属”是真菌学领域名词,它們的命名方式彰显了一位中国科学家在此领域的杰出贡献,这位中国科学家就是庄文颖。她专注于真菌研究四十多年间,发表真菌新科1个、新属13个、新种360余个;主持“中国孢子植物志的编研”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部专项等20余个;发表重要论文280余篇,撰写主编著作9部,参编9部。对于真菌,人类认识的种类只有6%,真菌研究任重道远,73岁的庄文颖依然大步行进在科研的路上。
适用话题:专注;人生坐标;老当益壮;追求无极限;将一件事做到极致……
运用示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如是说。但现实生活中就是有人愿意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探求未知的事业中去。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获得者庄文颖院士就是这样的人。对于真菌,人类认识的种类目前只有6%,真菌研究可谓任重道远,现今已经73岁的庄文颖依然大步行进在真菌科研的道路上。
沙国河:院士科普情结深
沙国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的未来在青少年。让青少年对科学产生兴趣,不断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是每一个科学家的责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有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而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就得从小抓起。”87岁的沙国河这样解释自己参与科普的情结。沙国河院士在六十余年科研中,在固体燃料、化学激光器研究,特别是在激光化学基础研究上,作出了系统性、创造性的贡献。年近七旬时,沙国河把给中小学生做科普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近二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沙国河的科普讲座已经走进辽宁大连的几十所中小学,他是中国科协2000年在全国配备“科普大篷车”以来首位担任义务辅导员的院士科学家,还设立了我国第一个面向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院士科普工作站,定期为中小学生做科普实验演示。
适用话题:科普宣传;未雨绸缪;远见卓识;祖国的未来;科学家的责任……
运用示例
“风物长宜放眼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凡大智慧者总是将眼光放得长远。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获奖者沙国河院士,近20年来一直持之以恒地给中小学生做科普,就显示了他人生的大智慧。“少年雄于世界,则国雄于世界”,只有重视对未来接班人的培养,我们的事业才能永葆青春的活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永远抢得先机。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