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人情味

2022-07-02 13:46:11一粟
党员生活·中 2022年6期
关键词:传情慈母文学

一粟

我们极度享受物质的愉悦,然而在享受完了以后,却发现空空如也,这是精神上缺乏了支撑了,文学其实给了我们一个支点。

琦君的散文文字清秀,读起来让人身临其境,这是她的高妙之处。在《文与情》这本书中,收录的都是一些十分短小的文章,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兴趣。她的作品曾经风靡两岸,小时候就读过她的许多文章,在图书馆的书橱边上一待就是半天,现在还能记得当时的情状。不过,现在再来咀嚼她的文章,实在是觉得太好了,有点“悠然心会,妙处难以君说”的感觉。《文与情》收录的都是一些杂碎的生活小故事,谈了许多儿女情长、家长里短、故国之思的事情,还有一些对文学(包括读书体会)的讨论。

谈到儿女情长、家长里短,在《在相爱容易相属难》《双双一起老》《〈思乡曲〉与〈慈母颂〉》中谈了许多。在《在相爱容易相属难》中她说出了真谛:“因此相爱是情,相属是义。情是动荡的,义是恒久的。夫妻的结合是由于情深似海,婚姻的延续却需要领会得义重如山。”这说法哪怕放到如今也是适用的,我们彼此遇到对方,然后相爱,本是一场欣喜的事情,这是天赐的良缘,然而许多的相遇却不能带来圆满的结果。分手倒还好,有的甚至结下了“血海深仇”,当事人会感叹“悔不当初”。刹那间欢喜的情愫总是容易获得的,然而恒久地保持却是一桩难事,所谓“海可枯,石可烂”,许多的山盟海誓在平常如流水般的时光中被冲走了,这样的事情实在是过于寻常了。怎么办呢?那就是要讲究一个“义”字,琦君还一直记得恩师给她一副对子“要修到神仙眷侣,须做得柴米夫妻”,义重如山,是一对良人佳偶长久的相处之道了。《双双一起老》中,琦君讲到,她因接电话听不清对方在讲什么,等到临睡洗脸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耳朵里塞着棉花团,白天洗头的时候忘了取,这个时候她的先生就开始打趣她,她于是感叹“只有冤家似的丈夫,才能二人相依相守,双双一起老啊”,这是多么温馨的情景!老是必然的,是人生定律,然而即便是老了,二人还在一起相互调侃、打趣,这就是再美好不过的事了。

《〈思乡曲〉与〈慈母颂〉》中写的是琦君的朋友写给母亲的一篇小文章的故事,这位朋友为了让年迈的母亲快乐,特意编写了《思乡曲》,这么一件平常的小事,可见中国人的孝心。说到这里,我们也许会惭愧万分,我们对待父母的不要说嘘寒问暖,有好的颜色都不容易了。读到此处的时候,心中有一股凉意不禁产生了。

琦君作为流寓海外的一代人,她的心中始终抱着一种故国之思。她在《异乡心情》中讲述了她在台北时结识的一位朋友,后来寓居印尼,为保存中国文化的故事。当时印尼政府排华严重,不准有华侨学校,不准任何的中文报刊印行。这位朋友十分忧心,她担心下一代不会说中文,她就想了个很好的办法。她联系了几个中国的家庭主妇,决定每周一到她的家里教小孩子唱中国歌、写中国字,还将此事到处向印尼的华人宣传。琦君被她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她说“一个人身在异乡,格外感到国家的重要、民族尊严的不可侵犯”。

《〈思乡曲〉与〈慈母颂〉》中讲到她的朋友,出生、长大都在海外,受的是完全西方式的教育,但是对祖国的文化念念不忘,自学作诗词,还从事教育工作,创办中国旅行社。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坚定的,无论在哪,无论从事什么行当,都会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台湾有许多的眷村,专门用来安置从大陆流落到岛上的流民、军属,这样的名字一看就让人明白,就是眷念祖国之意,他们这些人到老都期盼着有一天能够回到故土。我们常常说,“天涯若比邻”,在中国人的血是故土的颜色,他们系念祖国,再远的海外,碰到家乡人都会倍感亲切。我也碰到过许多海外留学的朋友,他们表示,故土难离,乡音难改,还是国内过得舒适。我想这不仅是一个生活习惯问题,更是一个文化习性问题,这是我们的扎根的地方啊!

琦君对文学与生活、文学写作方面进行了讨论。她在《文学的生活情趣》一文中就讨论了文学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现代生活节奏很快,人的精神极度疲惫不堪,琦君以为解决这个问题的良方是文学情趣的培养。

她说“一位文学欣赏者当不断充实学识,开拓胸襟,培养正确的文学观与识辨力,以期于真正优良的文学作品中获得启迪,享受幸福人生”。

這是一位文学家的诤言,现代社会的各种气氛,使人容易陷入空虚的境地,除了忙还是忙,忙完了也不知道做啥,有一种沧海漂蓬的感觉。我们极度享受物质的愉悦,然而在享受完了以后,却发现空空如也,这是精神上缺乏支撑了,文学其实给了我们一个支点。有时候读读《世说新语》中的各种有趣的小故事,感觉人有时候是如此有灵魂,再读读董桥的文章,也是情意满纸。

在《传神·传情·传真》一文中,琦君写了她读了一位作家朋友的书的感受。她谈到“作者从幕后走到台前,与读者侃侃而谈。前者所需要的是传神,后者所需要的是传情。但无论是传神还是传情,最重要的相同点就是传真。只要有真挚的体认,信笔写来,都是好文章”,琦君这句简短的评语说到心坎上了,读一篇文章,我们最容易被其绚丽的辞藻所吸引,我们会喟叹作者的才气,如果只是这样去读文章,恐怕失之肤浅了。一篇文章做到华美不难,但做到真绝非易事,这就是琦君所谓的“传真”,从质朴平实的文辞中看到作者的真实情感,如泣如诉,娓娓道来,看似平平无奇,却有无穷的力量。

琦君的文章是百读不厌的,她的文字中讲人情的地方最多,写的无非就是平常小事,都不是钟鼎竹帛的大事业,然而可以撼动人心。

《文与情》这部集子既可以看出一位作家的深厚学养,也可以看出一个作家的远大情怀,将中国人的人情味写出了一个新天地,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猜你喜欢
传情慈母文学
慈母心
心声歌刊(2021年5期)2021-12-21 06:33:28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鸡蛋益人又传情
基层中医药(2021年6期)2021-11-02 05:45:58
浓浓慈母爱,暖暖寸草心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58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慈母手中线』——我们可能没读懂的一句诗
尺素传情,见字如面
学生天地(2017年19期)2017-11-06 01:45:11
莫断音动听 且惜意传情——论音乐作品“完整性欣赏”的意义
涵养身性 珠子传情
天工(2015年3期)2015-12-21 12:23:42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