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
20世纪90年代,阿巴斯·基亚鲁斯塔米声名鹊起,在世界影坛上刮起一阵伊朗风。
他拍摄的《何处是我朋友家》《生生长流》和《橄榄树下的情人》电影系列,被影评人和研究者命名为“考盖尔三部曲”,它们向世界展示出一种别样的生活和别致的风景。
就像张艺谋的电影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黄土高原的壮美和山西大院的瑰丽一样,基亚鲁斯塔米的电影则让世界知道了伊朗吉兰省的一个小村落——考盖尔。
考盖尔是一个临近里海的小村落,它和附近的村落成为《何处是我朋友家》的外景地。
像很多伊朗电影一样,这部影片也是以儿童为主要角色。从儿童的日常遭遇入手,直面各种社会问题,表达对伊朗百年来政治纠纷、内外战乱、宗教斗争的控诉,流露出对底层的同情,再藉由儿童的视角,沉淀出污浊世界里纯真美好的一面。
《何处是我朋友家》讲述了小学生阿默德寻找同桌穆罕默德的家的故事。阿默德誤把穆罕默德的作业本带回自己家,为了让穆罕默德及时完成作业从而避免第二天受到老师的责罚,他两次跑到邻村寻找穆罕默德的家。但两次寻找都未果,不得已,阿默德回家连夜替同学抄写了作业,第二天在老师检查前把作业本摆在他们的书桌上。一个作业本,两个小伙伴,一段动人的友谊。
1990年,伊朗西北部发生强烈地震,伤亡极为惨重。而地震的发生地正是考盖尔所在的地区。曾经看过该片的观众都十分惦念两个小男孩儿的命运。导演更是如此,他也很担心他们的境遇,这种牵挂催生了《生生长流》的故事——一位电影导演带着自己的儿子前往考盖尔寻找两个生死未卜的男孩儿。影片以纪实手法呈现了震后灾区的景象,记录了人们的悲伤,同时也在残垣断壁中找到了生的希望。
而在这次拍摄中,一幢没有倒塌的房屋和一对在震后结婚的年轻夫妇吸引了导演的目光,这又成为第三部电影《橄榄树下的情人》的创作动机。
就这样,这个名叫考盖尔的小山村及其周边村庄成为基亚鲁斯塔米电影创作的“福地”,它们从单纯的外景地变成一个电影系列的叙事元素。透过这三部曲,我们不仅看到导演基亚鲁斯塔米对人性的挖掘,对生、死和世界的思考,而且也领略到伊朗西北部的地理风貌、风俗人情以及它特有的文化。
在基亚鲁斯塔米的电影里,风景不是简单的环境,而是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生长流》中,被地震破坏的山村到处是残垣断壁,瓦砾成堆,一片狼藉。透过土黄色的残破房门,导演看到一大片绿草如茵的山坡,随着摄影机的推进,在古典音乐的衬托下,一派优雅的田园风光呈现在观众面前,生活的信念、生命的美好都在这如画的风景中得到充分的表达。
基亚鲁斯塔米的电影在伊朗国内受到了限制,但他却把电影推向了世界。
在他之后,不少更年轻的伊朗导演的作品不断进入全球影迷的视野。马基德·马基迪的《小鞋子》《天堂的颜色》、阿斯哈·法哈蒂的《关于伊丽》《一次别离》……都受到了世界影坛的关注和好评。
这些影片就像是一个窗口,让世界通过影像了解伊朗、认识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