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眩晕临床研究进展

2022-07-02 12:43李柱
医学概论 2022年9期
关键词:眩晕临床研究中医药

李柱

摘要:眩晕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传统的西医主要是对症治疗,能暂时缓解病情,但是不能完全根除病因。而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不同,所以在改善病人的症状和减少发作的次数上,在临床上中医的作用要明显的多。基于此点,本文就中医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眩晕;临床研究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病情较重的病人容易出现脑卒中,反复发作且难以治愈,对病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在中医看来,眩就是眼花,晕就是头晕,当两种状况都发生的时候患者就会出现眩晕。在头晕的时候,症状轻微的病人可以通过闭上眼睛来减轻头晕,但是严重的病人会出现难以站立的症状,还有可能会伴有呕吐恶心以及盗汗的现象,甚至,还有人会晕过去。中医和西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中医更重视标本兼治,通过逐步改善患者脑部的新陈代谢来调整患者脑部的微循环。现本文就中医药在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中医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借鉴。

1.眩晕病机

关于眩晕的病因和病机,在中医学上有很多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有一句话:“风吹日晒,皆为肝。”《灵枢·海论》:“脑海不足,耳鸣头晕,视物不能视,睡不着觉。”朱丹溪主张“无痰而不晕”,张介宾主张“无虚而不晕,以虚为先”,叶天士提出“阳化内风”,认为风阳上亢是由于肝胆之风阳上亢所致,但其病因有肝肾心肺脾胃之分。李东垣认为,中土脾虚,肝气亏虚,不仅会导致土气不足,而且还会导致脾虚,湿痰夹杂在肝气上扰清阳。

2.眩晕病因及诊断

首先要掌握病人的基本情况,包括临床表现、发病时间、并发症、病史、家族史等。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找出病因。中医诊断标准:①痰湿中阻是中医治疗眩晕的一个重要指标,患者如果存在痰湿中阻,那么患者的临床表现除了会出现眩晕之外,还会出现一些其他的症状,比如胸闷无力、嗜睡、食欲不振、经常会出现恶心和呕吐的感觉。而且舌苔白腻、水滑或上罩黄色,脉滑;②肾精不足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肾阴虚,表现为舌红少苔、颧骨发红、咽喉发干等;二是肾阳虚,舌苔淡、肢体不温、舌苔淡等。应加强对病人的观察,结合中医辨证要点,对其病因进行有效的诊断,并根据其诊断结果,采取综合措施,以改善临床疗效,促进病人的康复。

3.眩晕中医药治疗方法

3.1內治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病症,目前西医治疗效果不佳,容易导致病人病情反复发作,医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应采取辨证论治的办法,临床上按中医辨证论治,一般可分为四类:①肝阳上亢,主治头痛、头晕、耳鸣、口渴、多梦、多梦、易怒、舌红、苔黄、四肢发麻、脉弦或数;治疗上以清热镇风、平肝、潜阳为主,配以天麻钩藤汤为主。②气血不足者,表现为头晕、劳累、动则加重、脸色蜡黄、懒惰、精神萎靡、口齿不清、心悸、睡眠不足、食欲不振、小便多、食量大、脉象稀疏、舌质薄、舌苔薄、舌质淡、白腻。③肾精不足型,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健忘、腰酸膝软、眼干、耳鸣、遗精、五心烦热、舌红苔薄、体寒体冷、面色苍白、苔白、舌质薄、苔白。④痰湿中阻,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胸闷、痰多、口渴、食欲减退、舌质淡白。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头晕、呕吐、眼花、黄连、代赭石、竹茹、代赭石,治疗耳鸣、耳鸣、菖蒲醒神,若有心烦,可加黄连、菊花。

在临床试验中,运用不同的药物进行联合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例如清热平肝,可选用钩藤、天麻等配合疗法;对痰湿头晕,可用法半夏加天麻;对于瘀血眩晕,可用天麻、川芎配合;对于气血两虚的病人,其临床症状有:头晕眼花、面色苍白、食少纳呆、心悸失眠、食少纳呆等,主要采用补养气血,健运脾胃的疗法。

3.2中医外治疗法

在治疗头晕时,可以采用正骨疗法,而不是单纯的中药内服。患者坐在双连椅前凳上,医者坐在双连椅后凳或站立在患者背部,先用双拇指、鱼际肌揉法、三指揉法、拿法、滚法、从肩胛提肌、岗上肌、岗下肌、大小圆肌、大小菱形肌、背阔肌等处肌肉起止点及足太阳膀胱经,肩背部各腧穴进行按压,点按、点揉、滚法。并顺肌纤维方向进行分筋理筋,最后捏拿手法松解颈部肌肉,相对于服用中成药,采用正骨治疗的效果要好得多。

黎建青等研究发现,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人中,采用中频物理治疗结合中医方烫伤治疗后,其总有效率为96.66%,半年后复发率为6.67%。结果表明,二者均能有效地减轻病人的头晕症状,降低病情的复发。中医的灼烧,就是利用温热的力量,让病人的经脉更加的活跃,加快血液的流动,让中医在体内的循环、吸收、代谢。配合中频物理治疗仪,可以通过电刺激病人的颈部穴位,调理气血,疏通静脉,进而改善临床表现。

3.3中医特色治疗

蔡刚给眩晕病人使用了小针刀,主要是百会、风池、头维、太阳、绝骨等穴位,如果是风阳上扰的人,可以选择太冲穴、太溪穴,这样才能起到平肝潜阳的作用。用于痰湿上蒙的病人可加于内关、丰隆等穴位,以祛湿化痰;如果是气血虚,可以通过足三里、气海等穴位来调理脾胃;肝肾阴虚者可以通过肝俞、肾俞等来滋养肾元。张欣欣、谢学慧在对眩晕症患者的治疗中,发现穴位埋入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主要是利用针灸和丝线刺激人体的经脉,从而达到平衡阴阳、调整内脏功能。吴咏红、范春兰对温针的治疗方式进行研究,温热疗法对头晕病人有很好的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取大椎、夹脊穴、风池等穴,使病人双臂保持下垂,双手放在大腿部位,对病人的皮肤进行消毒,使用毫针双手插针,有效率96.67%。

结论

眩晕的主要表现在中老年人身上,根据中医的认识,认为其病因与风、热、痰、瘀等有很大关系,其中肝肾阴虚、肾精不足是引起眩晕的主要原因。在治疗的时候,根据病人的证型和病情,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不管是内治还是外治,都能起到明显的缓解作用。由此表明,对与眩晕患者而言,实现因人施治、辨证治疗和标本兼治后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体现中医在此病症方面的优势,方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若曈,刘东方.中医药治疗眩晕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21,36(6):1010-1013.

[2]丁燕.中医药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6):15.

[3]尤桂英.眩晕病的中医药治疗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4):26-27.

猜你喜欢
眩晕临床研究中医药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常规针刺加四关穴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33例临床观察
腹腔镜手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卵巢内异囊肿的临床研究
黄芝通脑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
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临床特征探讨
中医泽泻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