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美学》差异化联动式教学探析*

2022-07-01 04:59唐孝祥马嘉雯
南方建筑 2022年6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风景教学资源

唐孝祥,袁 月,马嘉雯

表1 《风景园林美学》课程建设发展历程

引言

风景园林美学是风景园林学和美学相交而生的、以风景园林审美活动为逻辑起点的新兴学科,包含在风景园林学五个二级学科或专业下的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方向,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具有边缘性、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属性,内涵丰富又外延广阔。《风景园林美学》课程是华南理工大学重点建设的素质教育通识课,也是建筑学院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专业选修课。当前全国高校的建筑学院或其他设有风景园林学、建筑学等相关学科的学院中,大多配置有《风景园林美学》及其相关的《园林美学》、《建筑美学》等课程。但在二十余年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关于风景园林美学的研究同一级学科风景园林学一样尚在起步阶段,缺乏教学研究广度的拓展和研究深度的挖掘[1],忽视个体差异,用统一的课本、方法、进度和考核方式教授所有学生的“一刀切”做法比比皆是。面对庞杂的教学背景体系,基于《风景园林美学》课程建设、改革、创新三个阶段的深入(表1),提出《风景园林美学》差异化联动式教学模式具有必要性与必然性。

《风景园林美学》差异化联动式教学的“差异化”是以实现尊重不同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需求为目标,这也是高等教育三大学位阶段联通培养的内在要求。“联动式”以“差异化”为基础前提,是“差异化”的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差异化联动式教学,一方面突出本硕博三阶段贯通、线上线下教学方式融合、教学资源平台联动,另一方面强调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产学研贯通一体”教学特色,将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受教育阶段和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综合统筹、对比剖析,划分学生的目标需求和角色定位(图1)。经历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改革,我校《风景园林美学》课程的差异化联动式教学显示出可行性与实效性的特点,通过教学模式的探讨,有利于分享教学组织经验,推进相关类型课程的完善,服务于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为“通才”还是“专才”的培养问题提供一定的解决思路[2],也为学生个人成才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努力实现高素质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

1 “维度细分”的差异化教学

教学对象差异化是教学目标、内容、资源、评估差异化的基础。《风景园林美学》课程制定三大阶段不同侧重的人才培养方案目标,针对不同课程类型调整教学内容,资源整合提供个性选择空间,结合差异化评估方式,对教育成才目标的实现具有持续拓展的可能性[3]。

1.1 教学目标的差异化

本科生阶段教学目标是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风景园林美学》作专业选修课或人文艺术通识课开放。选修通识课的同学是非相关专业但对于风景园林美学有较强兴趣,授课中以阐释风景园林审美现象为主要目标,拓展学科认知视野。参与专业选修课的是学习风景园林或相关设计专业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知识储备,教学中以培养风景园林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注重风景园林美学知识的运用,增进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在学习中锻炼审美思维,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

图1 《风景园林美学》差异化联动式教学模式图

图2 不同阶段教学对象目标差异化示意图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学习系统全面的基础知识,逐步锻炼起科研能力,《风景园林美学》通常作为专业选修课程面向风景园林及相关设计类专业同学。硕士生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教学中将指导风景园林审美活动作为教学目标的出发点。风景园林审美活动以主体的审美需要为根据和动因,具有主体性、超功利性、审美快感综合性等主要特征,因此从审美活动的历时性角度来看,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审美态度是关键一步,将差异化教学融于拓展开的审美体验之中,带领学生增进审美情趣,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实现审美超越。

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是各领域的菁英人才,必须具备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创新性思维和独立的科研能力,因此《风景园林美学专题研究》作为专业选修课程面对相关研究领域的博士生开设。在教学中以探索风景园林美学规律为主要目标,课堂中挖掘风景园林美学史论脉络,探究理论核心和关键问题,培养对专业前沿敏锐的感知力和洞察力(图2)。

1.2 教学内容的差异化

《风景园林美学》教学内容依据不同类型课程着力点有所偏重,由基础到高阶,注重“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为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原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基础教学内容是必须覆盖的,而差异性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通识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的目标差异而研究选定的。相对来说,一般性公选通识课力求课程研究重点详解,本科生专业选修课注重研究热点探究,研究生专业选修课强化内容难点剖析。

一般性公选通识课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点详解,基于风景园林审美活动的逻辑起点,精简发展史论等理论性强的论述内容,除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原理外,在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研究范域内,围绕自然风景、城市景观、乡村景观、中国古典园林、外国园林、人类伟业景观等风景园林审美客体类型结合的实例,拓展风景园林美学知识视野和审美系统思维,依据不同专业学生的教育背景、专业特点和需求进行选择性教学和内容侧重,提供可自主选择的网络资源。

本科生专业选修课属专业领域课程,在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了解专业前沿动态,从知识分解到典型分析,引导对行业研究热点的探究。事实证明,美的感受力弱和没有受过审美教育的人,很难感受到事物内在的美学价值,更难发现美的事物[4],自然就谈不上创造美。因此,突出课程构架系统性、完整性和全面性[5],理解风景园林审美活动本质特征,掌握客体的审美属性、主体的审美需要等知识要点是重点。依据审美活动的主体性和多样性特点,结合丰富的实践和创新的专题进行热点探究是教学差异化的重要表现。

研究生专业选修课应该既有宏观层面对风景园林美学理论知识框架的系统了解和对研究现状的趋势把握,又有微观层面对研究难点的剖析深挖,透过风景园林审美现象,阐释风景园林美的生成机制、探究风景园林审美活动的规律特点、阐述风景园林美学原理与规划设计等专业体系不同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专题研讨,追踪风景园林美学研究新进展、探究基于国内外研究呈现的焦点、难点问题和学科理论的创新切入点。

1.3 教学资源的差异化

课程基于风景园林美学内涵丰富又外延广阔的特点,线上线下资源坚持拓展更新,成为差异化教学过程中稳固的后方储备,围绕教学目标和核心架构组织教学资源,灵活有效地同步于不同类型的通识和专业课程。同时,科研与教学双向互补,提升课程资源的先进性和时代性,确保差异化教学成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教学资源差异化:其一表现在资源建设的丰富性。“丰富性”是课程知识面广阔的彰显,突出“古今中外”教学资源的整合。“联通古今”是风景园林专业的特色之一,欣赏古代园林案例,传承古人造园美学智慧,方为今用,裨益良多;“融合中外”的教学资源更有利于开放式教学方法的实现,直面西方文化和现代化洗礼的现实[6],包容看待不同园林美学态度,增强民族文化的独特情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基于线上资源库建设,持续搜集贯通古今的相关代表性文献典籍、诗书词画、碑刻拓帖作为教学辅助。由于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风景园林美学通用教材,课程教学在2021 年之前主要使用金学智主编的《中国园林美学》(辅助使用李泽厚《美的历程》、王旭晓《美学原理》、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等),该教材内容丰富,古典园林分析详尽,但基于时间局限对现代园林、外国园林等内容描述较为缺乏,因此2022 年以后将启用自编“十四五规划教材”《风景园林美学十五讲》作主要教材。除教材外,借鉴国际国内优质教学资源,整理海内外名师讲座、院士和大师讲坛、国际一流大学视频公开课(如剑桥大学《Beauty and Truth》、北京大学叶朗教授《艺术与审美》、同济大学郑时龄院士《建筑评论》等)和优秀纪录片(如《航拍中国》、《苏园六纪》、CCTV《园林》、BBC《British Gardens in Time》等),努力实现通识课程拓视野强素质的大众性要求和专题型探究的挑战目标。其二表现在资源建设的多元性。“多元性”是教学资源借助教学方式多元,进行专业内涵深度挖掘的体现。基于风景园林专业及相关设计专业注重实践性的特点,强调教学不仅仅是“学”的过程,更是学以致“用”的过程[7],因此整合资源要求体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成果展示,如关注国际国内高水平竞赛、世界园林博览会等专业相关赛事活动,及时整理研究并在课堂中进行案例分析和评述,形成多元的课程资源体系。其三表现在现代化资源的更新。“现代化”资源是基于丰富多元的原有资源优势不断推进,响应社会时代精神层面对专业发展的新需求,主要表现在资源的先进性和前沿性方面,通过借助高校平台优势,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更新完善教学资源。

1.4 教学评估的差异化

图3 “三阶段九步骤”教学实施示意图

《风景园林美学》课程的教学评估穿插于“三阶段九步骤”的教学实施过程当中(图3),从期末笔试终结性考核经课程改革转向全过程形成性考核。通过三段式教学闭环,强化过程设计,优化混合联动教学。课程组织实施结合学生的主体差异性、情感体验性特点,依据课程设计和教学日历安排进行课程成绩评定,重点考核评估四方面能力:线上教学的评估以知识掌握为要求,考核理解和学习能力;风景园林审美实践,实地评估专业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风景园林美学设计工作坊评估小组合作与设计表达能力,包含语言表达和图面表达两方面,注重美学思维和逻辑;探究式研讨和撰写课程论文则对个人专业掌握和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2 “贯通融合”的联动式教学

在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要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须将课程体系整合优化,转换传统课堂唯专业理论思想教学为是的观念,加强学科、阶段、教学媒介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作为“差异化”教学的进一步优化和提升,《风景园林美学》课程“联动式”教学总体表现为“多阶段、多方式、多平台、产学研”联动。从本科、硕士再到博士三阶段贯通培养,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双向互补,资源平台多维互联,教学、实践与科研贯通一体,综合实现贯通融合”的联动式教学。

2.1 从本科到博士三阶段的贯通

《风景园林美学》课程响应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发展探索[8],注重风景园林相关学科各专业之间、课程之间、环节之间的相互融合,着力打通本科、硕士、博士三阶段教学,联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价值目标。知识目标要与时俱进,追踪风景园林美学研究新进展,知晓风景园林的审美维度,掌握审美共通性等知识要点;能力目标注重思维优化,遵循风景园林美学的学科交叉性质,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审美思维,运用风景园林审美规律,指导风景园林审美活动,阐释风景园林审美现象,提高风景园林审美能力;素质目标强调创新,提高人文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从而达成价值目标,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文化自信和人文关怀的生活态度。实现本科生上升硕士生阶段储备,为硕士生上升博士生阶段积淀,同时博士指导硕士专题学习,硕士生为本科生指导实践,形成三阶段联动贯通的教学风气。

2.2 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的融合

《风景园林美学》课程教学全过程采用线上基础教学融合线下实践专题探究的教学方式。线上基础教学具体通过线上视频的学习掌握背景知识,网页弹窗出题提高听课专注度,在话题发布栏中引导思考发言,在评论区鼓励互动交流,后台统计分析学情差异并组织线上答疑。线下专题实践探究结合风景园林专业注重设计实践的学科特色[9],以风景园林美学原理和学生专业实践相结合,通过弹性分组的策略,在线下课堂开展个性化的案例剖析、园林评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将风景园林美学理论内化并运用于指导风景园林创作和风景园林审美活动中。除优化线上线下混合联动的教学优势外,课程利用翻转课堂(全称Flipping Classroom)[10]形式增加探究式研讨挑战度。翻转课堂的方式并不局限于线上或线下,具有更加灵活的表现形式,关键在于课堂中学习者身份的转换,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11],可采取主体性实践教学、探究式专题教学、智慧型交互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沉浸感和参与感[12](表2)。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变被动为主动[13],促进联动式教学的有效进行和未来拓展延伸[14]。

2.3 教学资源平台的联动

作为线上线下教学方式融合的依托,《风景园林美学》教学资源平台尽可能多方位联动以供给课程教学。线上教论研学平台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课程平台,智慧树和雨课堂是大型的学分课程运营服务平台,用作线上课程学习的基础可以发挥出MOOCs 强调及时反馈和建立在线学习社区的自主互动学习优势[15];二是课程网站,“建筑美学·风景园林美学”课程网站中心发布作业、课堂总结、资源分享,为线下课堂的拓展学习提供服务;三是微信程序,微信作为大众推广的有力工具,可以将相关理究的新动态、新理论、新观点梳理总结,及时推送课程新成果,分享风景园林美学相关讲座,达成课程的长效影响机制。线下开展课堂教授和实地教学,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风景园林美学工作坊、国内外设计竞赛,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平台联动。如在我校近几年线下风景园林美学工作坊中,邀请到日本筑波大学藤川昌树教授和台湾华梵大学徐裕健教授在华南理工大学分享了十余场关于日本传统庭园、城镇、民居保护和台湾闽式庭园的地域性美学相关的系列讲座,在线上微信公众号推送工作坊讯息,课程网站共享实况,校内校外产生广泛影响。

表2 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举例

2.4 产学研贯通一体

《风景园林美学》课程遵循“教育为本”的前提,强调教学、实践与科研的紧密结合[16],实现学校教育、社会学习和科学研究贯通一体,互相促进。从教学角度看,风景园林美学理论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特点[17],《风景园林美学》课程所研究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园林空间、园林植物、园林构筑等审美客体,还涉及方方面面互相联系的主客体以及贯穿其中的审美活动,需要从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环境学和技术开发等多角度探讨,简单的书本理论无法满足庞杂的专业背景知识需求,实践才能出真知,因此审美实践成为教学关键一环。审美实践活动鼓励教学对象参加国内外各类型大学生竞赛,有利于风景园林美学理论的实践与探究。不同于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美学》课程实践注重对园林美学理论的理解、深化和应用,如主讲教师带队的2021 年全国林业草原行业“艾景奖”景观规划设计赛道金奖获得作品《重拾,重联,重建——莺歌海盐场生态修复与产业更新》中,基于风景园林美学的文化地域性格理论,从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三个方面,阐释生态重构、人地重联、精神重拾三步策略,呼吁莺歌海精神传承。在科研方面,基于2007 年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建,成为国内第一个建筑学相关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更牢固的平台基础,本科生组织SRP(全称“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和硕博专业选修课强调的专题研讨探究,实现“教学”向“科研”转化,促使课程论文优化形成科研成果,科研新成果反哺教学,形成全过程良性循环反馈的评价机制。

3 教学改革成效

教学改革需要教师持续开展教学理论的探究及教学经验的总结,实现教学由实践向理论成果的转化提升。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性概括[18]。以“产学研一体”为特色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学理念凝结了何镜堂院士、陆元鼎教授、刘管平教授等老一辈教育家的教学思想,怀着教学理念继承与发扬、新兴课程教学建设突破与创新的态度进行的《风景园林美学》教学改革项目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过程[19-21],根据最近三个学期智慧树课程网站数据表明,《风景园林美学》选课3500 余人,平台学生互动2.4 万余次,涵盖多省二十余所高校的学生选用。课程为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划分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差异化的分层架构依据各类型课程有所偏重,教学方式差异化的个性选择鼓励学生成为自觉、自主、自律的学习主体,教学资源差异化的灵活供给为学生提供自由汲取空间,线上辅助线下、线下拓展线上,学生角色被动变主动、师生探讨共提升。

社会对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有着越来越高的期待,风景园林美学教学在“美丽中国建设”大发展背景下面临的学科多门、专业多种、受众多样的境况,对《风景园林美学》教学也提出更高要求。经历20 余年的教学改革提出的“维度细分—贯通融合”教学模式探讨,从差异化和联动式两大步骤,将目标、内容、资源、评估四个维度细分,贯通“多阶段、多方式、多平台、产学研”一体的整体联动教学模式,努力落实知识培养、能力培养、素质培养、价值培养的综合培养目标,紧跟教育改革的信息化全球化热潮,响应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时代号召,为实现风景园林高素质拔尖人才培养目标贡献力量,成为推动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强力动因。

图、表来源

文中图、表均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风景教学资源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
乡土植物在工业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地域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民用飞机航电系统虚拟教学资源建设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