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胖了!我怎么又胖了!我没多吃,体重反而增加了!去年秋天买的牛仔裤,现在穿上,好像“缩水”了!越怕越胖,越减越肥,减肥人永远在路上!减肥永远是热门话题,除了肉眼看到的肥胖,还有一些指标可以科学评价肥胖。
2020 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指出,我国18 岁及以上居民中,超重率和肥胖率高达34.3%和16.4%,每2 个成人就有1 个肥胖或超重。
身体质量指数(BMI)计算公式: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单位为千克/米2。例如,一个身高1.70 米男性,体重85 千克,简单的计算BMI=85÷1.72=29.4 千克/米2。因种族的差异,中西方对于BMI 的分类标准是有所区别的。
那么相同BMI 的男性和女性患慢性病的风险是不是一样的呢?男女在相同的BMI 水平下,特别是当BMI>25 千克/米2时,女性患慢性病的风险明显高于男性。此外,当女性BMI>21.97千克/米2、男性BMI>23.89 千克/米2时,患慢性病的风险开始显著增加。因此,女性应比男性更警惕因BMI 增加而导致的慢性病风险,女性BMI诊断肥胖的标准可能需要下调。
身边有一些人,体重并不大,计算一下BMI也没在肥胖的行列,但是看看那隆出的肚子也无法和“正常”划等号,那么这种算肥胖吗?这里就适用腰围这个评价指标了,腰围是腰部周径的长度,是衡量腹型肥胖简单、实用的指标,我国的标准为男性腰围≥90 厘米,女性腰围≥85 厘米。
测量方法:自然站立,平静呼吸,沿右侧腋中线,确定髂骨上缘与第十二肋骨下缘连线的中点,将软尺紧贴皮肤沿水平方向围绕腹部一周。相比于周围型肥胖,腹型肥胖危害更大。
腰围检测虽然简单便捷,但是不能够区分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研究显示,通过CT 或核磁准确测量的内脏脂肪组织是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和死亡的独立危险标志,II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均与内脏脂肪组织过多密切相关。CT 和核磁是最早用于内脏脂肪(VAT)测量的方法,通过三维成像技术,精确测量整体和局部的身体组成。但CT 检查有辐射暴露,MRI 扫描时间长,二者价格均较昂贵,在临床进行大规模推广受限。
双能X 线吸收法(DEXA)、内脏生物电阻抗法(BIA)是继CT 和核磁检测内脏脂肪的替代方法。DEXA 最早应用于测量骨密度,是一种二维成像技术,但也存在辐射,故不作为临床监测肥胖体重变化的常用指标。
体成分分析仪BIA 测试体成分的基本原理是 4室模式。该原理假设人体主要由 4 种成分组成:水分、蛋白质、 矿物质和体脂肪。虽然不是直接测量VAT,且测试结果的准确度受测试过程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其易操作、费用低、无辐射的优点在肥胖管理中心被广泛应用。
体成分评估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评价肥胖,其中包括我们常用的信息如体重、BMI、腰围,也有更精准的信息如骨骼肌总量、脂肪总量、体脂百分率、内脏脂肪的面积、以及不同部位的脂肪和骨骼肌的含量、基础代谢率等指标。我们肥胖门诊根据体成分中的各项数据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运动方案。减重后随访,根据体成分复查结果推测饮食运动落实情况并沟通优化以往方案,真正到达减脂增肌的理想效果。
最后关注儿童肥胖问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6 ~ 17 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 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儿童肥胖诊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身高标准体重法对儿童肥胖进行判定,同等身高、 营养良好的儿童体重为标准体重(100%),±10%标准体重的范围为正常。>15%为超重,>20%为轻度肥胖,>30%为中度肥胖,>50%为重度肥胖。
肥胖在成人和儿童的高发病率应该引起关注,进行肥胖的筛查和治疗迫在眉睫。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内脏脂肪是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内脏脂肪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分布不同,单凭BMI 指标并不能评价内脏脂肪情况,无法识别代谢风险显著增高的群体。所以,为了全面评估个体是否存在肥胖,除了BMI 外,还要重视腰围、内脏脂肪、体脂率等指标的测量,考虑到无辐射、操作简便、价格实惠、检测结果全面等因素,首选BIA 作为多维度评估和复评肥胖的方法。